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湯南鎮

鎖定
湯南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位於豐順縣最南端,潮汕平原的西緣,東南與揭東區玉湖鎮毗鄰,西與湯西鎮接壤,北與湯坑鎮相連。 [17]  轄區總面積46.32平方千米。 [18]  2019年末,湯南鎮户籍人口有52525人。 [15] 
1979年,湯南鎮為湯南公社。1983年,撤社改為湯南區。1986年10月,改為湯南鎮。 [3]  截至2021年10月,湯南鎮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 [2]  鎮人民政府駐新鋪村。 [17]  湯南鎮的方言以潮汕話揭陽口音)為主,族羣主要是屬潮汕民系的豐順潮汕人 [8]  [14]  [16]  相當部分人能講客潮兩種方言。 [10]  湯南鎮的民俗活動有潮劇潮汕大鑼鼓出花園、舞金獅和跳火堆等。 [11] 
2020年,湯南鎮財政總收入21472.69萬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收入1972.69萬元,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收入19500萬元。 [18] 
中文名
湯南鎮
別    名
上洋, 羅家約
行政區劃代碼
441423105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
地理位置
豐順縣最南端、潮汕平原的西緣
面    積
46.32 km²
下轄地區
8個行政村、1個社區
政府駐地
湯南鎮新鋪村
電話區號
0753
郵政編碼
51432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2525 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著名景點
上圍古寨
逸老庵
龍上古寨
車牌代碼
粵M
歷史人物
羅萬傑羅大綱羅虔英
特    產
湯南菜脯湯南面線

湯南鎮歷史沿革

1979年,湯南鎮為湯南公社。
1983年,撤社改為湯南區。
1986年10月,改為湯南鎮。 [3] 

湯南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湯南鎮轄新龍1個居民委員會,新樓新鋪、隆煙、湯光、新埔園、陽光、東方、長坑8個村民委員會:59個自然村。 [17] 
截至2021年10月,湯南鎮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 [2]  鎮人民政府駐新鋪村。 [17] 
湯南鎮區劃詳情
新龍社區
新樓村
新鋪村
隆煙村
湯光村
陽光村
新埔園村
東方村
/

湯南鎮地理環境

湯南鎮位置境域

湯南鎮位於豐順縣最南端,潮汕平原的西緣,東南與揭東區玉湖鎮毗鄰,西與湯西鎮接壤,北與湯坑鎮相連。 [17]  轄區總面積46.32平方千米。 [18] 

湯南鎮地形地貌

湯南鎮地勢平垣,處湯坑平原。 [1] 

湯南鎮氣候

湯南鎮屬於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氣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1] 

湯南鎮水文

湯南鎮境內有榕江北河貫穿其中。 [1] 

湯南鎮自然資源

湯南鎮自然資源主要礦藏有瓷土、石礦等。地熱資源豐富,有二處温泉。 [17] 

湯南鎮人口

2018年末,湯南鎮户籍人口有52619人。 [5] 
2019年末,湯南鎮户籍人口有52525人。 [15] 

湯南鎮經濟

湯南鎮綜述

2019年,湯南鎮完成財政收入5557.38萬元;資產項目投資3944.28萬元;財政撥款收入合計5545.79萬元;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收入3243.83萬元,比上年決算數增加885.23萬元,增長37.5%;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收入2301.96萬元,比上年決算數減少1198.04萬元,下降34.2%。 [4]  [6] 
2020年,湯南鎮財政總收入21472.69萬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收入1972.69萬元,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撥款收入19500萬元。 [18] 

湯南鎮第一產業

2011年,湯南鎮農業總產值2.5億元。湯南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甘薯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水果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湯南鎮生豬飼養量11360頭,年末存欄10420頭,家禽年飼養量19328羽。農民人均純收入5073元。 [17] 

湯南鎮第二產業

湯南鎮形成以飼料加工、冶金、米麪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湯南鎮實現工業總產值6.9億元。擁有私營企業40家,個體工商户126家。 [17] 

湯南鎮交通運輸

湯南鎮形成以鐵路、公路為主的交通運輸網絡。廣梅汕鐵路、梅汕高速公路、206國道、224省道穿境而過,9個村(居)通公路。 [17] 

湯南鎮社會事業

湯南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湯南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172人,專任教師23人;小學10所,在校學生2585人,專任教師18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學生2221人,專任教師15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17] 

湯南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湯南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室8個,各類文化組織10個,各類圖書室8個,藏書2.5萬冊。 [17] 
2011年末,湯南鎮有線電視台1個,有線電視用户5973户,人户率68%。 [17] 

湯南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湯南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2個,有牀位45張,專業衞生人員52名。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29288人次。 [17] 

湯南鎮社會保障

2011年,湯南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55户,人數140人,支出19.2萬元,月均220元/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826户,人數2160人,支出150萬元,月均140元/户;農村五保户户數90户,支出42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389人次,共7.2萬元。敬老院1家,牀位15張。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6至60歲15911人,參保率70%;60歲以上4827人,參保率94.3%。 [17] 
2020年,湯南鎮持續做好580户低保户、789位殘疾人等困難人員的保障幫扶工作。38194人蔘加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總參保人數為18367人。 [18] 

湯南鎮社會治安

2020年,湯南鎮共辦理“12345”政府服務熱線工單66件,鎮、村兩級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鄰里糾紛、土地糾紛、生產生活上的各類矛盾糾紛112宗。 [18] 

湯南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湯南鎮有郵政支局1處,代辦點5處,電信、移動、聯通企業各1家。固定電話12600户,移動電話2325户,互聯網用户5167户。開通32條農村公交線,供電所1所。 [17] 

湯南鎮疫情防控

2020年,湯南鎮入户發放《給湯南鎮廣大村民的倡議書》等宣傳資料1.4萬餘份,登記監管返鄉外來人員600餘名,勸阻取消聚集活動6場次,嚴格管控公共經營場所,勸散聚集人羣。並在適當時機深入企業開展暖企行動12場次,開展農貿市場、垃圾堆放點、學校等重點場所專項消毒共100多場次,在鎮轄區主幹道懸掛疫情防控橫幅56條,張貼海報近300張。 [18] 

湯南鎮歷史文化

湯南鎮綜述

湯南鎮因地處縣城湯坑之南而得名,孕育了紅色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多種文化。 [11] 

湯南鎮方言

湯南鎮方言以潮汕話揭陽口音)為主,族羣主要是屬潮汕民系的豐順潮汕人,在生活生產和飲食習慣上,和潮汕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 [16]  是客潮混居的鄉鎮,相當部分人能講客潮兩種方言。 [8]  [10]  [14] 

湯南鎮民俗活動

湯南鎮的民俗活動有潮劇潮汕大鑼鼓出花園、舞金獅和跳火堆等。 [11] 

湯南鎮出花園

湯南鎮的潮俗孩子長到15歲,家人便為期舉行:“出花園”儀式,此俗與古代男子行冠禮相似。“出花園”一般在農曆七夕。是日,外婆送禮品,主任向親戚朋友送酵粿(粄)、雞鴨,親戚朋友回敬布料;“出花園”者穿新衣,吃“全雞”或豬腸豬肚,走出家門,表示已經成人,不在貪玩。改革開放後,此俗趨簡。 [13] 
湯南潮汕習俗出花園 湯南潮汕習俗出花園

湯南鎮地名由來

湯南鎮因地處縣城湯坑之南而得名。 [10] 

湯南鎮風景名勝

湯南鎮龍上古寨

龍上古寨位於豐順縣湯南鎮新埔園村,是廣東省古村落之一,龍上古祠是羅氏的宗祠,該村的潮汕特色代表古建築。龍上古祠建於明嘉靖年間,為湯南羅氏始祖羅安創建,已有700多年曆史,結構屬懸山頂式,較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潮客古建築的藝術特色。

湯南鎮廣東御逸温泉

廣東御逸温泉度假村位於豐順縣湯南鎮。該項目計劃投資總額約20億元,是豐順縣重點招商項目,也是豐順新區温泉宜居城重點建設項目。 [9] 

湯南鎮地方特產

  • 湯南菜脯
湯南菜脯,湯南菜脯的製作方法,源自潮汕菜脯的製作方法。醃製菜脯主料就是白蘿蔔,而且以沙質土地生產的白蘿蔔為佳(每10斤新鮮白蘿蔔可醃製大約2斤菜脯)。醃製菜脯的時間通常選在冬至前後,此時的白蘿蔔剛好大量上市,天氣狀況也非常合醃製菜脯。白蘿蔔連葉子一起拿到平整的地方一字排開,讓太陽暴曬一天,葉子就會慢慢變幹,這個過程中葉子會把蘿蔔裏面的部分水分也抽了出來,蘿蔔的表皮也變得有些軟軟的,這時就可以把蘿蔔去掉葉子,洗乾淨,切成兩半,變成蘿蔔片,再把切好的蘿蔔片逐片泡一下鹽水,然後把它們撈起放到竹簟裏。用竹簟來裝蘿蔔,這是湯南鎮製作菜脯和潮汕地區是一脈相承的習慣。 [16] 
  • 湯南面線
手工面線於清朝年間傳到湯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湯南面線的主要原料是高筋麪粉、水、食鹽和食用油。先用高筋麪粉製作成具有韌性的麪筋,再以抽拉的方式,將麪筋拉制成面線。其製作過程,要充分運用搓、揉、捏、擠、壓、拉、甩等精湛手法,經過揉麪、割面、搓面、上面杆、拉麪、醒面、抽面、甩面、曬面、掛麪、蒸麪等10多道程序。湯南手工面線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羣眾所喜愛,是梅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7] 

湯南鎮著名人物

  • 羅萬傑
羅萬傑(1613—1680年),字貞卿,號庸庵,晚號龍山樵夫,諡文節先生,明末清初揭陽藍田都(今豐順縣湯南鎮隆煙永豐村)人。羅萬傑自幼聰穎,少負才名。15歲中秀才,當時與海陽人辜朝薦,揭陽人郭之奇、黃奇遇並稱“四俊”,18歲中舉人,22歲中甲戌科進士。官拜吏部員外郎。明永曆三年(1649),被永曆帝(桂王)徵為右僉都御史。明朝徹底滅亡後,他隱居不仕,以逸老終。著有《瞻六堂集》。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