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湛江木偶戲

鎖定
湛江木偶戲是粵西地區木偶表演藝術的一個重要流派,也是廣東杖頭木偶戲的發源地之一。明萬曆年間,大批福建人南遷至粵西定居,將福建木偶戲傳入廣東,已有400多年曆史。
湛江木偶戲主要流傳於湛江市全境,其中以赤坎、吳川、遂溪、廉江等地最為廣泛。 [1]  是以杖頭木偶為載體、以湛江本地流行的粵語、客家話、閩南語、官話等為語言載體的戲曲表演形式。 [3] 
戲曲唱腔多樣是湛江木偶戲的一大特點,有粵劇、白戲、黎戲、厓戲等,每一戲種的唸白、唱腔皆保留了傳統的風格和特點。 [2] 
中文名
湛江木偶戲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湛江市赤坎區 [1] 
專業特點
唱腔多樣
代表作品
《岳飛傳》、《薛仁貴徵東》

湛江木偶戲背景介紹

湛江木偶戲傳入之初,其道具為指頭木偶,由單人操縱表演;到清代中期,木偶藝人為了表演長劇的需要,創造出杖頭木偶的形式,表演藝人也由一人增至幾人,木偶戲班則逐漸發展出小班、中班、大班。

湛江木偶戲唱腔特點

戲曲唱腔多樣是湛江木偶戲的一大特點,有粵劇、白戲、黎戲、厓戲等,每一戲種的唸白、唱腔皆保留了傳統的風格和特點。粵劇木偶戲指表演時運用粵劇唱腔進行配唱;白戲木偶戲是以廉江白話演唱的地方戲曲,其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民歌格式,分上下兩句,音樂與曲調有長腔、變體極腔、小曲曲牌等;而黎戲木偶戲則是以吟哦詩歌為主,唱詞句格分上、下句,每句多為七字,也有十餘字,數句為一段,其長短因內容而定,配樂只有一段簡短的伴奏曲重複演奏。

湛江木偶戲表演方式

湛江木偶戲表演大量借鑑粵劇的戲曲表演程式,木偶臉譜和粵劇臉譜一樣,是類型化、性格化的化裝,多模擬戲曲造型,分生、旦、淨、醜、末等行當角色。木偶頭像有通用、專用之分,生、旦、淨、醜多為通用頭像,而關公、包公則為專用頭像,專用頭像還有劇目中的特定造型,如孫悟空、豬八戒等。木偶表演題材多取自歷史故事、神話故事、民間傳説、傳統戲曲劇本或長篇章回小説改編,代表作有《岳飛傳》、《薛仁貴徵東》、《西蓬擊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芙蓉仙子》、《張羽煮海》、《三調芭蕉扇》、《六國大封相》等。
湛江木偶戲十分講究基本功訓練,尤重託功和指功。託功要求藝人較長時間平穩地託舉着幾斤重的木偶,並根據劇情需要做出相應的動作。指功即以手指操縱木偶機關的能力,杖頭木偶的頭、眼、嘴、手等部位皆能活動,其操縱是靠手指控制。藝人以單手食指操縱嘴、耳活動,大拇指操縱雙眼的開閉及左右活動,另一隻手操縱木偶雙手的動作,藝人的左右手要十分靈活,且具有強的協調能力,才能準確表達木偶角色的表情、動作等。

湛江木偶戲文化歷史

湛江木偶戲有着悠久的歷史,其發展、衍變與粵西地區宗教信仰、民風習俗、地方戲曲等緊密聯繫,融文學、表演、造型、雕刻藝術為一體,是地方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對於研究湛江地區的民俗文化、戲曲文化和社會歷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義。
在當今的多元化信息時代,湛江木偶戲受觀眾老齡化、木偶製作人員缺乏等因素影響,演出市場日漸萎縮;加之年輕一輩多不願繼承,湛江木偶戲已逐漸式微,面臨消亡的危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