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湘鄂邊革命根據地

鎖定
湘鄂邊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湘、鄂兩省的邊界山區開闢的蘇維埃區域。1928年4月,賀龍在桑植、鶴峯邊界收集起桑植起義後失散的部隊,堅持游擊戰爭,部隊擴大到1500餘人。不久,部隊整編為工農紅軍第四軍,同時成立了湘西前敵委員會,賀龍任軍長兼書記。9月,部隊遭到敵人“圍剿”時又大部潰散,經整頓後,全軍只剩下91人。由前委率領到鄂西咸豐、利川、建始地區遊擊。1929年初,鶴峯縣蘇維埃政府正式建立,此時部隊也已擴展至1000餘人。3月,紅四軍擊潰了鶴峯、桑植、玉峯3縣團防的進攻,並攻佔桑植縣城。至此,湘鄂邊蘇區初步形成。9月,敵人又以優勢兵力進攻桑植,紅四軍反擊失利,被迫轉移至鄂西。年底,攻佔了長陽,並建立了長陽縣蘇維埃政府。接着,又消滅了長陽、巴東等縣邊界的一些團防,蘇區面積得到擴大。根據中央軍事部的指示和鄂西特委的要求,湘鄂西前委先後3次率紅四軍東進,經過4個月的苦戰,終於在7月進至公安,與紅六軍會師,組成了紅二軍團。後受左傾錯誤影響,紅二軍團損失慘重,改編為紅三軍,繼續鬥爭,直至1933年12月放棄恢復湘鄂邊蘇區,創建湘鄂川黔新蘇區。 [1]  [3] 
中文名
湘鄂邊革命根據地
包含地區
湖南西部和湖北西部
建始、永順、大庸

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發展過程

湘鄂邊革命根據地工農武裝成立

1928年2月24日,周逸羣、賀龍在領導了荊江兩岸武裝暴動之後,率賀錦齋、李良耀等人按中央原定計劃,離開石首赴湘西組織武裝鬥爭。29日,抵湖南桑植縣洪家關。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發動羣眾,集中了約3000人和700餘支槍的隊伍。3月下旬,正式成立工農革命軍,賀龍任軍長,賀錦齋任師長。下轄兩個團,由賀桂如、李雲清任團長。4月2日,工農革命軍舉行起義,攻佔桑植縣城,組建了以李良耀為書記的中共桑植縣委,成立了縣革命政權。工農革命軍的建立和武裝起義的勝利,使當地反動當局十分驚慌,即派國民黨第43軍李毓仁旅和陳渠珍部兩個團,分別向洪家關和桑植縣發起攻擊,工農革命軍因剛剛組建,作戰失利,大部潰散。周逸羣與賀龍從此失去聯繫,周逸羣即返回鄂西地區領導武裝鬥爭。賀龍率餘部轉至紅土坪,總結了失利的教訓。為了武裝鬥爭再起,賀龍、賀錦齋、李良耀、王炳南等領導人分別到桑植、鶴峯、慈利等縣邊境籌集槍彈,收攏失散人員。6月初,工農革命軍在紅土坪等地集中400餘人。趁李毓仁旅西撤之機,在小頭埠伏擊其後衞,殲敵參謀長以下官兵100餘人,繳槍100餘支以及大批彈藥,使士氣為之一振。部隊迅速發展到1500人。6月中旬以後,上級先後派陳協平、黃鰲、汪毅夫等到桑(植)鶴(峯)邊界,以加強武裝鬥爭的領導。根據湖南省委指示,成立湘西前敵委員會,賀龍為書記。接着正式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4軍,軍長賀龍,參謀長黃鱉,秘書長陳協平。下轄第1師,師長賀錦齋,黨代表張一鳴。
工農革命軍第4軍成立後,先後轉戰桑植、渫陽、石門等地,與國民黨正規軍及團防武裝開展了十分艱苦的游擊戰爭。參謀長黃鰲、師長賀錦齋先後犧牲,部隊遭到重大損失。餘部在賀龍率領下,回師桑(植)鶴(峯)邊界。至11月上旬,剩下百餘人的工農革命軍在敵軍四面包圍的嚴峻形勢下,由賀龍、王炳南、賀英分別率領移師湖南龍山、桑植和湖北宣恩、鶴峯等縣交界處轉戰遊擊。11月中旬,工農革命軍第4軍百餘人在鶴峯堰埡附近的梅坪巖休整。此時,前委收到鄧小平10月4日批示交通員送來的中共中央指示信,初步傳達了中共六大決議精神,就游擊戰爭的主要任務、游擊戰爭發展、地方暴動以及對土匪、民團武裝的策略作了指示,特別強調“在大的敵人的包圍下”,“宜竭力避免與敵人的主要力量直接衝突”。“應積極幫助發展羣眾組織”,“你們的武裝只有在廣大羣眾當中才能生存和發展”。中央的這些指示,使湘西前委明確了游擊戰爭的發展方向,對紅4軍和游擊戰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是工農革命軍第4軍的一次重要轉機。
11月下旬,前委為了貫徹中央的指示信,在鶴峯堰埡對部隊進行整編,疏散病員,堅決處理了滕樹雲、朱炳章陰謀拖槍投敵事件,清除了不純分子,將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簡稱紅4軍),仍由賀龍任軍長。此時,中共施鶴部委(即施鶴臨時特委,屬中共鄂西特委領導)書記楊維藩(已參加王錫九的“黑洞神兵”)給賀龍來信,介紹了咸豐、利川一帶的“神兵”情況,邀請紅4軍去施鶴地區開展活動。
紅4軍整編後,按中央指示精神,除留一部兵力在桑、鶴邊界堅持鬥爭外,集中主要力量,組織92人、72支槍的隊伍,從堰埡出發,向國民黨軍事力量薄弱的宣恩、咸豐、利川、建始、恩施等地進軍,以開展游擊戰爭,發動羣眾,發展武裝,開闢根據地。為了加強黨對部隊的領導,成立了黨支部,由陳協幹負責。這支部隊人數雖少,但都是紅4軍的精華,他們立場堅定,作戰勇敢,軍政素質較高,戰鬥力很強。為了迷惑敵人,取消了師的番號,設第1路指揮,由王炳南負責。11月25日,紅4軍進至宣恩縣沙道溝、高羅、李家河地區,鎮壓了一批頑固的土豪劣紳,擴軍30餘人。29日抵達宣恩縣曉關地區。此地農民乾文統以“不派夫、不出糧”為口號,成立了“神兵聯誼會”組織,曾與民團、川鄂軍閥部隊作戰。乾文統在神兵和羣眾中聲望很高,很有號召力,此次在賀龍的親切教育爭取下,率部起義,參加了紅4軍。前委根據乾文統的情況,決定將參加紅4軍的神兵仍由他負責指揮。12月2日,黃子全領導的施鶴游擊隊在宣恩草場壩加入了紅4軍。此時,中共施鶴縣委已停止了活動,楊維藩任黑洞神兵“精靈宮第1軍第1路司令”,並以“督辦利川宣撫使”的名義,東撫利川。12月3日,前委與楊維藩會合於老屋基。 [2] 

湘鄂邊革命根據地根據地的初創

12月,賀龍收到中共鄂西特委來信,委託湘西前委負責領導施鶴地方黨的工作;並受中共湘西特委之託,將湘西前委改為湘鄂西前委,仍由賀龍為書記,除原有前委委員外,增補楊維藩為前委委員。此時湘鄂西前委的中心工作,就是研究如何解決好“黑洞神兵”的問題。咸豐黑洞精靈宮“神兵”組織。是清末秀才王錫九拉起來的,曾率“神兵”與川鄂軍閥部隊、土匪作戰而得到貧苦農民的擁護,成了川、鄂、湘、黔邊界的一股武裝力量。王錫九手下有兩員大將,一個叫李寶山,號稱“李大菩薩“與貧苦農民尚保存有一定的聯繫;一個叫李長清,號稱”鐵枴李”,是個豪紳,橫行鄉里,民憤很大。前委根據這些情況採取了區別對待的政策,對其頭目,採取爭取和分化的辦法,對會眾則採取團結教育的辦法。賀龍親自找王錫九談話,做爭取工作,特別加緊了對會眾的教育工作。結果,李寶山部有八九十名“神兵”加入了紅軍。李長清正率部在利川縣汪家營為非作歹。12月14日,賀龍率紅4軍抵達汪家營,以楊維藩“利川宣撫使”的名義,去除了幾個反動頭目,繳步槍20餘支,機槍2支,部分“神兵”羣眾參加了紅軍。當地羣眾稱為“賀龍智取汪家營”。這時紅4軍已發展到300多人,100多條槍,擴編為兩個大隊和1個“神兵”大隊,王炳南任第1大隊大隊長,文南甫任第2大隊大隊長,楊維藩兼任第1特科大隊大隊長。15日,離開汪家營至川鄂交界之板橋休整,發動羣眾。23日。部隊開進恩施梭步埡,始悉恩施馬文德部因內訌,張團倒戈撤走。前委鑑於建始縣城無正規部隊,僅有團防數十支槍,決定舍恩施而圖取建始縣城。當時湘鄂西前委稱之為“建始暴動”。
12月24日上午8時許,紅4軍開始攻擊,團防僅50餘支槍,戰鬥力弱,經30分鐘的戰鬥,團防潰敗,建始縣城被紅4軍攻克?處決了反動縣長陸祖質,繳步手槍數支。下午,又處決了幾個貪官污吏。25日上午8時,焚燒了縣署一切文件、税契,發表了告工農貧民書,宣傳黨的暴動和土地革命政策和意義,受到廣大貧苦農民的熱烈擁護。當天,紅4軍主動撤離建始縣城,下午抵達恩施城南重鎮崔家場,相機解決了當地團防,繳槍1支、戰馬數匹,處決反動官吏數名。126日,紅軍突破五花寨,擊潰團防,繳槍數支。28日,紅軍抵達鶴峯鄔陽關,與陳連振、陳宗瑜部會合。陳連振和陳宗瑜父子,都是當地土家族反抗暴政的領導人。1926年12月,陳連振父子為抗捐抗税,反對抓丁派夫,在鶴峯、建始、巴東3縣邊境組織了百餘人的“神兵”,與民團、土匪對抗。後來共產黨和紅軍為了改造這支“神兵”武裝,從1928年4月起,先後派覃蘇、劉植吾、汪毅夫等黨員到鄔陽關“神兵”中開展工作,秘密吸收了陳宗瑜等人入黨,建立了黨的組織。“神兵”接受了共產黨的教育,精神面貌逐步改觀,隊伍日益擴大,在鶴峯、建始邊界形成了一小塊割據區域。此次紅4軍抵達鄔陽關,受到陳氏父子的熱烈歡迎。1929年1月3日,中共湘鄂西前委正式決定將鄔陽關“神兵”200餘人收編,編為中國王農紅軍第4軍特科大隊,任命陳宗瑜為大隊長,覃蘇為副大隊長。同時處決了清鄉委員及團董多人。這次收編“神兵”使紅4軍戰鬥力得到加強,對開闢湘鄂邊革命根據地起了積極的作用。 [2] 

湘鄂邊革命根據地根據地的形成

1929年1月7日,紅4軍進攻鶴峯,掃除了外圍據點留駕司,進佔兩河口,當晚直逼攻取鶴峯縣城的必經要道觀音坡。觀音坡兩邊懸崖峭壁,中間僅有一條羊腸小道,地形十分險要。鶴峯縣反動縣長唐耀庭和常練隊隊長田少夢帶領部隊憑險扼守,並修築了工事,設有土炮和木滾,企圖阻止紅軍前進。賀龍與王炳南、陳宗瑜等商議決定,用火誘敵,以聲東擊西戰術奪取觀音坡。當晚,部分紅軍戰士打着火把在兩河口遊動,以迷惑敵人。陳宗瑜率特科大隊為前鋒,其他紅軍部隊,趁機摸上觀音坡。8日拂曉,陳宗瑜率隊以勇猛動作衝向敵陣,田少夢的常練隊見紅軍來勢兇猛,如神兵天降,倉惶退卻。王炳南率隊尾追不捨,直逼鶴峯縣城。敵設空城一座,將所有縣警備隊埋伏於縣城後山,紅軍進城時遭敵反擊,雙方大戰於城邊之威風台,隨後紅軍主力到達,向敵實施三面包圍,激戰約1小時,擊潰縣警備隊,攻佔了鶴峯縣城,繳“漢陽造”步槍數十支,俘敵百餘,反動縣長遁逃。前委為了徹底消滅逃跑之敵,命紅軍一部於11日抵太平鎮。上午7時30分,向退至東洞灣之敵發起進攻,經過激戰,全殲逃跑之敵,擊斃縣長唐耀庭及典獄官,生俘常練隊長田少夢及貪官污吏多人。此役,當時中共湘鄂西前委稱之為“鶴峯暴動”。
中共湘鄂西前委在取得“建始暴動”、“鶴峯暴動”勝利後,便考慮在地處湘鄂邊中心、地勢險要、交通不便、遠離大中城市、反動勢力較薄弱的鶴峯建立革命根據地。1月13日,正式成立了鶴峯縣蘇維埃政府,由吳天賜任主席。當天召開有600餘人參加的羣眾大會,宣佈了縣蘇維埃政綱。同時,前委由5人增至7人。設立了秘書處、組織宣傳科、農運特派員、士兵委員會、宣傳委員會和經濟委員會,前委下設黨支部,管理紅軍黨務。紅4軍亦進行了整編。紅4軍下設第1路指揮部及黨代表辦公廳。步兵第1中隊及“神兵聯誼會”編為第1特科大隊;大刀會、雙刀會編為第2特科大隊;楊維藩部編為第2特科大隊。共有幹部戰士400餘人,槍200餘支。前委根據敵我力量情況,認為堅守“鶴峯孤州”,一則不易守住,二則不利擴大政治影響,於是率紅4軍離開鶴峯縣城,向四周開展游擊戰爭,消滅區鄉團防武裝,發動羣眾。擴大紅軍,以鞏固勝利成果。
紅4軍在遊擊作戰頻繁的情況下,曾多次派人與中共湖南省委、湘西特委和鄂西特委聯繫。1929年初,與以上三處黨組織取得了聯繫,周逸羣不斷給賀龍寫信,通告鄂西情況和中共六大精神。1月中旬,中共六大決議由盧冬生帶到了鶴峯。賀龍接到中共六大決議後十分高興,立即在鶴峯堰埡召開了湘鄂西前委會議傳達學習,回顧檢查在湘鄂邊活動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檢查了“左”傾盲動主義在紅軍中的影響,以及在遊擊中的一些過火行為,整頓了思想作風,明確了在農村要用游擊戰爭削弱反動力量。深入發動羣眾,爭取羣眾,擴大紅軍,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指導思想,決定把開闢湘鄂邊革命根據地作為中心任務。中共六大決議的貫徹執行,使紅4軍和游擊戰爭得到更大發展,進入了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新起點。
中共湘鄂西前委為了實現鶴峯武裝割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率紅4軍再次攻佔鶴峯縣城,成立了中共鶴峯縣委,恢復了縣蘇維埃政權;紅4軍積極向四周開展游擊戰爭,消滅反動武裝,調集縣赤衞大隊(後改編為警衞團)與一部“神兵”防守縣城;派各區游擊隊設卡放哨,防止敵人入侵蘇區;派得力幹部深入農村,運用各種形式宣傳土地革命的意義和政策;建立和發展黨的基層組織及農民協會;發動羣眾開展沒收土豪劣紳財物、取消地租、焚燒契約的鬥爭。經過1個多月的艱苦工作,鶴峯各區鄉農民協會迅速建立,縣建有赤衞大隊,各區建有警衞團。全縣還建立了5支遊擊大隊,近千人,約400多支槍(包括部分火槍)。鄔陽關還有幹餘名“神兵”在黨的影響下與反動派作鬥爭。至此基本上形成了以鶴峯縣城為中心,東起白果坪,南抵昌坪、紅土、四門巖,西至奇峯觀,北達鄔陽關、石灰窯的鶴峯縣“武裝割據”。鶴峯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對湘鄂邊的反動勢力是個沉重的打擊和極大的威脅。3月中旬,鶴峯著名土豪王文軒,以“湘鄂西民團聯防總指揮”的名義,糾合五峯縣孫峻峯、桑植縣向風翔、劉子維,以及石門縣羅效之、建始縣文華軒、巴東縣劉志斌等團防武裝共約4000餘人,分路向鶴峯根據地逼進,企圖一舉消滅紅軍和摧毀蘇維埃政權,從而侵佔革命根據地。湘鄂西前委根據敵我兵力懸殊和我羣眾基礎較好的態勢,決定以一部紅4軍為骨幹,協同縣赤衞大隊和區警衞團負責阻擊,牽制北線敵人和防守後方的任務;以紅4、軍主力先殲南線王文軒部,然後各個擊破。18日下午4時,以正面誘敵深入,左右迂迴包抄的戰術,殲滅王文軒一部於離城20裏之張家坪地區,當場擊斃“湘鄂西民團聯防總指揮”王文軒。是夜,賀龍率紅4軍乘勝追擊,王文軒餘部見總頭目已死。遂倉惶逃竄。在左翼策應進攻的孫峻峯部聞訊喪膽,不戰而逃。21日,紅4軍又擊潰劉子維、向鳳翔部,繳槍7支。北線之赤衞隊、農民警衞團和紅4軍一部在陳宗瑜、汪毅夫等指揮下,在鄔陽關地區擊潰進攻之敵。此役,紅4軍及地方武裝大獲全勝,徹底粉碎了湘鄂邊各縣民團的聯合進攻,保衞了新生的鶴峯縣紅色政權和革命根據地。
紅4軍隨着游擊戰爭的節節勝利,發展到幹餘人,槍增至300餘支,戰鬥力大為提高。3月下旬,前委又吸收了部分農民警衞隊員參加了紅軍。此時,羅峪谷志龍率土著武裝百餘人(69支槍)起義,投奔紅4軍,後編為紅4軍第2旅,谷志龍任旅長,汪毅夫任黨代表,陳碧謀任參謀長。
3月底,馬文德舊部及民團,分西北兩個方向,以包圍之勢向紅4軍撲來。前委為了保全實力計,決定避實就虛,留地方武裝堅持鬥爭,紅4軍於4月12日主動撤離鶴峯縣境,向鶴峯、五峯、石門邊界發展,以擴大割據區域。同時派鶴峯縣委委員劉植吾與長陽縣委代表接頭,計劃委任梅孝達(後叛變)為紅4軍第2路指揮,立即奪取長陽資丘的團防武裝,紅4軍進至五峯縣灣潭附近,得悉五峯孫峻峯團防已經設防,遂改道石門。16日,紅4軍到達石門縣子良坪,進行休整;籌款、擴軍,並委任共產黨員曾藩支為石門縣紅軍遊擊總指揮,領導石門遊擊武裝開展遊擊活動。接着進至五峯魚洋關,開展打土豪鬥爭。25日。經五峯、宜都邊界進入長陽縣,開展遊擊活動,對長陽武裝暴動和游擊戰爭作了具體指示。5月上旬,紅4軍返回鶴峯根據地休整。紅4軍此次揮師五峯、石門、長陽遊擊,不僅甩掉了敵人重兵的進攻,而且擴大了紅軍,推動了石門、長陽的游擊戰爭和武裝暴動。
紅4軍回師鶴峯根據地後,前委為了提高部隊戰鬥力,奪取更大的勝利,決定再次進行整軍。這時,賀龍收到了由周恩來於3月17日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的給賀龍及湘鄂西前委寫的指示信。指示信首先肯定了湘鄂西前委“不畏困難。帶領同志及士兵忍飢耐寒地作了英勇的武裝鬥爭,發動了不少的羣眾,並奪取了敵人許多武裝,肅清了一些反動的民團,這些都是對的”。同時,就湘鄂西蘇區的發展問題,主要是“暴動問題”、“游擊戰爭”、“游擊區內黨的組織與羣眾的組織問題”、“遊擊中黨的組織問題”、“游擊隊中黨的組織問題及訓練問題”、“目前政治局面”及“今後的出路問題”、“發展的區域問題”、“派遣軍事人才問題”都作了指示。
指示信指出;對“農民暴動的直接行動,我們不但不應加以阻止,且應對農民自發的暴動極力加以領導”;對游擊戰爭問題,信中提出要注意三點:“第一是脱離羣眾”;“第二是毀滅城市及大燒、大殺、,大搶的傾向”;“第三是散漫而缺乏組織”。強調“游擊戰爭的主要任務,是實現農民鬥爭的口號,削弱反動派的力量及建立紅軍”。指示信介紹了毛澤東、朱德對加強黨對軍隊領導的作法:“朱、毛軍隊中,黨的組織是以連為單位,每連建立1個支部,連以下分小組,連以上有營委、團委等組織。因為每連都有組織,所以在平日及作戰時,都有黨的指導和幫助。”
指示信對湘鄂西前委今後的任務問題作了明確指示:雖然目前統治階級內部各派正醖釀加緊準備更大的破裂——軍閥戰爭,對湘鄂西的革命鬥爭是,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但是,還不是佔領大的城市的時候,應在廣大鄉村中發動羣眾,深入進行土地革命。特別強調當時湘鄂西前委的主要任務,是“游擊區域的擴大,羣眾發動的廣大,決不應超越了主觀力量(主要的還是羣眾力量,不應只看見武裝的力量),而企圖立刻佔領中心工業的城市”。
湘鄂西前委經過學習中共中央的指示信,進一步明確了鬥爭的方向,結合實際檢查並糾正過去存在的軍閥習氣和命令主義的作風,學習了毛澤東;朱德建設革命軍隊,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驗,加強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各連、營分別成立了黨的支部和營黨委,發展了一批黨員。在學習整頓的基礎上,對紅4軍進行了整編。賀龍仍任軍長。軍下設第一路指揮部,指揮王炳南,黨代表張一鳴;將原第1路的兩個中隊合編為第4團;因楊維藩拖槍叛逃被處決,由陳宗瑜任團長,徐錫如為黨代表;獨立第二旅旅長谷志龍,黨代表汪毅夫。經過學習整頓和整編,使湘鄂西前委和紅4軍戰略思想和戰鬥力又大大提高了一步。
在此期間,中共鶴峯縣委根據湘鄂西前委的指示,召開了全縣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和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學習貫徹中央指示信,分別討論了黨的建設和根據地的建設問題,使鶴峯蘇區的工作得到全面發展。
1929年5月下旬,湘鄂西前委決定紅4軍向湘鄂邊各縣發展。除留一部分部隊協同地方武裝保衞鶴峯根據地外,主力向桑植挺進。這時,國民黨“桑鶴聯防剿共指揮”陳策勳,指揮劉子維團防以及慈利、大庸等縣團防,分別向桑鶴邊境的堰埡地區包圍過來,企圖圍殲紅4軍。6月16日,賀龍率紅4軍一部,避實就虛,殲敵一部,打破了敵人的包圍。接着,乘勝攻克桑植縣城,組建了中共桑植縣臨時委員會、第二屆縣蘇維埃政府、縣農民協會、縣農民自衞軍,並決定在鄉村建立革命政權,開闢革命根據地。此時,有一批青年農民參加紅軍,收編了投奔紅軍的土著武裝覃輔臣部300餘人,前委任命覃輔臣為紅4軍第2路指揮,下轄第11、12團。
蔣介石在武漢得悉賀龍指揮紅4軍在湘鄂邊開展游擊戰爭,建立縣級紅色政權的情況後,召湖南省主席兼“清鄉”司令何鍵去武漢商討“清剿”方案。6月中旬,何鍵陪同蔣介石抵長沙,密電駐辰州(沅陵)獨立第19師師長陳渠珍,令其率領湖南省之桑植、大庸、慈利、石門、永順和湖北省之鶴峯、五峯、宣恩、來風、咸豐等縣地方反動武裝,與國民黨正規軍吳尚、戴天明等師相配合,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向桑植逼進,形成四面包圍,
並以向子云旅兩個團為前鋒,直入桑植。湘鄂西前委決定以誘敵深入、各個擊破之計,先殲向子云部。7月初,賀龍率紅4軍在南岔地區向周寒之團發起了攻擊,殲滅其大部,擊斃團長周寒之。此役謂之“南岔大捷”。
7月15日,賀龍率紅4軍趁向子云部渡過赤溪河兵力分散,立足未穩之機,突然兩面發起攻擊。向子云部在紅軍夾擊之下,倉惶向赤溪河潰退。又因赤溪河上游剛下暴雨,河水猛漲,無法渡河,大部被迫繳械。向子云拉着騾子尾巴妄圖泅水逃命,結果向子云及其以下官兵多數被洪水吞沒。此役謂之“赤溪河大捷”。南岔、赤溪河二役,共殲敵3000餘人,繳槍千餘支;(挺)。至此,國民黨軍及地方反動武裝聯合“圍剿”紅4軍的計劃以破產
而告終。紅4軍聲威大振,迅速發展到4000餘人,使鶴峯、桑植兩縣紅色區域聯成一片。此後,賀龍率紅4軍向大庸、慈利、石門、五峯、長陽、建始、巴東、恩施、宣恩等縣發展。
1929年12月中旬,紅4軍從長陽回師鶴峯,成立紅4軍第5路路指揮部,任命陳連振為指揮,劉植吾為黨鄔陽關為中心,遊擊於鶴峯、建始、巴東、五峯邊界,沉重打擊了當地團防武裝。1930年1月,王炳南穿越宣恩邊界,消滅了恩施紅土溪團防,繼而攻克新塘。隨後在紅土溪、宣恩椿木營等地建立了農民協會。2月,中共鄂西特委派萬濤抵達鶴峯,向湘鄂西前委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紅4軍與洪湖紅;6軍會師,組建湘鄂邊特委的指示,湘鄂西前委根據中央指示,決定揮師東進。同時,組建了中共鶴峯中心縣委,汪毅夫任書記。從紅4軍抽部分骨幹,組建了紅4軍獨立團,王炳南任團長,文南甫任副團長,共2000餘人。其主要任務是堅持就地鬥爭,鞏固鶴峯、桑植根據地。
1930年3月2日,湘鄂西前委率紅4軍由鄔陽關東進,途經五峯,遭孫峻峯團防阻擊。4月下旬,賀龍率紅4軍主力第二次東征,殲滅了孫峻峯部,擊斃孫峻峯父子。4月30日,紅4軍再次佔領五峯縣城。5月1日,宣佈成立五峯縣蘇維埃政府、縣農民協會和縣遊擊大隊。由易發琛任政府主席,朱西元任農協會主席,楊善成任縣遊擊大隊長。5月下旬,中共鶴峯中心縣委在白巖溪召開了恩施、建始、鶴峯3縣邊界幹部會議,成立了由楊清軒任司令、王毆安任副司令的“三縣邊防司令部”,下轄3個團,分別駐守白巖溪、中營坪和茅坪等地。與此同時,鶴峯、建始、巴東、五峯特別區農民協會成立,由鶴峯縣遊擊大隊政治委員邱本仁兼任農協主任,吳琛、陳大吾分別擔任特區遊擊大隊正副大隊長。
至此,以鶴峯、桑植為中心的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發展到石門、慈利、大庸、長陽、巴東、建始、五峯、宣恩、恩施等縣部分地區,縱橫300餘里,建立了主力紅軍、地方紅軍和游擊隊三結合的軍事體制,先後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相繼開展了土地革命,形成了較為鞏固的湘鄂邊革命根據地,與洪湖革命根據地遙相呼應,對湖北各地的武裝暴動和游擊戰爭起了積極的支援、配合和鼓舞作用。 [2] 

湘鄂邊革命根據地根據地的喪失

1933年7月底,由於國民黨加大“圍剿”力度,以及左傾錯誤影響(既夏曦“肅反”,導致根據地的紅軍力量出現較大下降),湘鄂邊局勢逐漸惡化。面對湘鄂邊的不利形勢,7月24日湘鄂西分局在燒巴巖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湘鄂邊形勢和紅三軍(原湘鄂邊紅4軍發展而來)行動,作出了《關於鞏固發展湘鄂邊新蘇區,爭取革命戰爭勝利的任務的決議》。
燒巴巖緊急會議之後,湘鄂西分局被迫把主要精力放在恢復湘鄂邊的武裝鬥爭上來。於是,紅三軍兵分兩路:賀龍、關嚮應率軍部和九師(師長湯福林)去恩施、咸豐、利川開闢新蘇區;夏曦率湘鄂西分局機關和七師(師長盧冬生)在湘
鄂邊堅持鬥爭。這樣分兵的目的在於既不放棄湘鄂邊蘇區,又可在較大範圍內活動,牽制敵軍,相機打擊敵軍,以減少其對湘鄂邊蘇區的壓力。9月,紅九師遊擊至桑植銀石坪與紅七師會合。湘鄂西分局在銀石坪召開會議,決定七、九兩師
繼續分開行動。紅九師先後到湖北利川、宣恩和湖南龍山一帶遊擊。遠在永綏的苗族農民石邦智,越過敵人的封鎖線,在龍山參加了紅軍。其間紅九師曾3次返回鶴峯蘇區尋找紅七師,均未成功。由於七、九兩師分開活動,力量分散,不僅未能實現燒巴巖會議所制定的鞏固老蘇區、開闢新蘇區的計劃,反而導致了湘鄂邊反“圍”鬥爭的被動局面。由於敵軍人數裝備佔絕對優勢,紅軍卻分散活動,難以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軍,因而陷人被動,被迫到處流動遊擊,頻繁戰鬥,得不到及時補充和休整,導致人數鋭減,甚至出現了槍多於人的現象。1933年11月,紅九師與紅七師在恩施石灰窯會合時,七、九兩師主力加起來只有兩個多團,名義上每個師仍有3個團,但沒有營的建制,包括機關、後勤在內只有3000多人。
1933年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咸豐大村開會,決定放棄恢復湘鄂邊蘇區,創建湘鄂川黔新蘇區。至此,堅持了七年之久的湘鄂西根據地的鬥爭,因湘鄂邊蘇區的最後喪失而結束。12月下旬,中央分局率紅三軍前往湘鄂川黔邊遊擊,開始了創建湘鄂川黔根據地的歷史。 [3] 
參考資料
  • 1.    鄭惠;張靜如;梁志祥;鐔德山;于風政;王玉祥等編.中國共產黨通志 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1889
  • 2.    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北省軍區.荊楚風雷 上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28-140
  • 3.    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歷史 第1卷 1921-1949: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