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湘贛蘇區

鎖定
湘贛蘇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之一,位於湘贛兩省邊界地區。
中文名
湘贛蘇區
所屬地區
湘贛兩省邊界地區
1929年1月,紅軍第4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閩西挺進後,留在當地的部分紅軍和各縣赤衞隊,在中共湘贛邊特委領導下,同轉至湘贛地區的紅4軍第5縱隊一起,經過艱苦鬥爭,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根據地中心由井岡山轉到永新。1930年2月,中共湘贛邊特委和贛西、贛南特委合併組成贛西南特委,原湘贛邊蘇區各縣分屬湘東特委和贛西南特委西路行委領導。1931年7月,中共湘東南特委(由湘東特委改組)、湘南特委和贛西南特委的西路、南路、北路三個分委所轄的贛江以西地區合併為湘贛省。8月1日,中共湘贛臨時省委成立(10月8日,正式成立省委),王首道任書記;湘贛省蘇維埃政府同時成立,袁德生任主席。此後,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領導紅軍和游擊隊發動羣眾,深入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爭,擴大紅軍,並組建了紅軍獨立第1、第3師等地方武裝,建立了永新、寧岡、蓮花、上猶、崇義等十幾個縣蘇維埃政府。湘贛紅軍和游擊隊粉碎了國民黨軍三次“圍剿”。1932年1月,湘贛軍區成立,張啓龍任總指揮,甘泗淇任政治委員。2月,獨立第1、第3師合編組成紅軍第8軍,李天柱代軍長,王震代政治委員。1933年5月,湘贛蘇區軍民粉碎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6月,紅8軍改編為紅17師,和由湘鄂贛蘇區調來的由紅18軍改編的紅18師合編組成紅軍第6軍團。另外,又新建了2個獨立師和其他地方武裝,僱農工會、婦女會等羣眾組織也有很大發展。在蘇區內,普遍分配了土地,建立了犁牛隊、互助社、耕田隊等農業生產組織,開展了興修水利、開墾荒田等生產建設,建立了造紙、木材、樟腦等小型工礦企業和合作社、工農銀行等商業、金融組織,興辦了學校、劇團等文化團體。11月後,湘贛蘇區軍民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受挫。1934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6軍團在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弼時、軍團長蕭克、政治委員王震率領下,撤離湘贛蘇區向湘中轉移,留下部分紅軍和游擊隊在湘贛地區堅持游擊戰爭。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