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

鎖定
《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是中唐柳宗元創作的詩。
作品名稱
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
作    者
柳宗元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作品原文

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⑴
有美不自蔽⑵,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⑶,秋至風霜繁。
麗影別寒水,濃芳委前軒⑷。
芰荷諒難雜⑸,反此生高原⑹。

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註釋譯文

【註解】
⑴木芙蓉:又稱木蓮,生於陸地。
⑵美:指木芙蓉。
⑶盈盈:姿態美好的樣子。湘西:瀟水西岸。
⑷委:放置,指栽培。軒:有窗的長廓或小室。
⑸芰荷:荷花。
⑹高原:高地。
譯詩】
姿容豔美,既不自藏;豈容獨處,無人欣賞。
亭亭玉立,瀟水西畔;秋季來臨,風緊霜繁。
豔麗倩影,告別寒江;移植廊前,散發芳香。
它與荷花,混雜實難;與之不同,故生高岸。 [1] 

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作品鑑賞

《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一詩,寫作時間與植桂詩大致相同,心態也相擬,只是寫法上略有不同,如果説植桂詩更多地表現了自己的孤悲之感的話,此詩則以自愛、自慰之情為主。
詩人創作此詩,心態上有兩個特徵。一是孤寂無依,世無知音之感。當時詩人剛貶謫永州,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作為被貶官員,行動很不自由,處境與囚徒相差無幾。所以他常自稱為“罪臣”、“楚囚”。心理常惶恐不已,徹夜難眠。再加上昔日誌同道合的朋友都遠貶荒涼遙遠之地,貶官的身份也不便與他人接觸。因而,伴隨他的只是孤獨、寂寞和無奈。另外一種心態特徵是:懷才不遇又矢志不移。柳宗元的才能是全面的,為多數人所瞭解的,柳宗元主要是散文家和詩人。但被貶之前,柳宗元的理想絕不是做文人,而且有點不屑於做文人。在《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中説道:“意欲施之事實,以輔時及物為道。”信中他向自己好友表白了昔日的理想。他的《冉溪》詩中“少時陳力希公候,許國不復為身謀”的句子,更是直接説明了他的理想是輔助時政,建政立業,為此而不怕犧牲。事實上,他也確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三十四歲成為朝廷要臣足以説明了這點。永貞革新的失敗,他失去了政治上有所作為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放棄,這一性格很類似流放中的屈原。在貶永時期,他關注着時局的變化,民生的疾苦,常與朋友以書信的形式討論歷史、政治和為官之道,希望被朝廷起用,再度施展政治才能。為了理想,他提攜後進,培養人才,積蓄力量,正如《冉溪》詩中寫道:“卻學壽張樊敬侯,種漆西園待成器。”這些大概是柳宗元在不自由狀態下最大的所為吧。瞭解了柳宗元這樣的心態,就很容易把握此詩的深層次的含義。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就是採用擬人化手法,把自己的心態物化成木芙蓉,木芙蓉自然成了他感情的載體、心靈的鏡子和與讀者溝通的渠道。詩中的木芙蓉具有鮮明的詩人的色彩:她孤寂、獨自長在湘水西岸,任秋風疾吹,繁霜嚴打,無人愛憐顧惜;她完美,“盈盈”,是婀娜多姿的體形,“麗影”是豔麗動人的身姿,“濃香”是沁人的芳香,可謂集眾美於一身;她自信,“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這種自信來自於“有美”。這種美與其説是木芙蓉的姿態、麗影和濃芳,不如説是詩人的才華、理想。因此,即使在孤獨、冷落,被人詆譭、拋棄的處境裏,他也沒有沮喪、消沉和自暴自棄。他堅信自己總會有被人賞識的時候;他很有原則,處於世上,就只能像木芙蓉一樣,紮根高高的陸地,絕不與浮於水上的搖擺不定的芰荷同處。詩人對木芙蓉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傾注了強烈的感情。這樣做的用意很明顯,高文先生道明瞭詩人的用意:“此詩寫木芙蓉美麗而孤獨,深受風霜欺凌,詩人同情它的遭遇而移栽於住所軒前。乃以木芙蓉自比,憐花亦即自憐”。詩人愛花,護花,實為自愛自慰。這也正是中國古代文人撫平內心創傷,驅走孤獨幽愁的常見方式。 [1] 

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作者簡介

柳宗元 [2] 
(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公元793年(貞元九年)進士及第,五年後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後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卒於柳州任所。今存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説性強,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説》、《封建論》等。其作品由劉禹錫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