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陽《打水滸》

鎖定
作為傳統體育、遊藝與競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湖陽《打〈水滸〉”》,實際上是一種既是武術又是舞蹈,集健身和娛樂功能於一身的民間表演形式。
中文名
湖陽《打水滸》
意    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分    類
傳統體育、遊藝與競技類
性    質
民間表演形式
湖陽打水滸
湖陽打水滸(4張)
該項目作為民間表演形式之初,上場表演人員均須依照章回小説《水滸傳》中人物化妝登場表演,故取名《打〈水滸〉》,後逐漸減化為頭扎頭巾、身穿球衣褲、腳蹬虎頭靴表演,但人們仍可以從表演者所持槍、刀、戟、鏟等兵械中分辨出林沖關勝呂方、魯達等人物形象。
《打〈水滸〉》參演人員眾多,包括打雜人員在內,一般都在60人以上,有的超過100人,這就要視村莊大小而定。上場表演人員必須是20到30歲之間的男性,因為表演中所用兵器均是鐵製真品,具有危險性,而且需要力量。
表演形式一般分徒手單練、徒手對練、徒手連場練、徒手眾場練和器械單練、器械對練、器械連場練、器械眾場練。所用兵械有長槍、刀、長棍、戟、叉、板凳、划槳、九節鞭、三節棍、枴子等。
湖陽《打〈水滸〉》還有專用“鑼鼓經”,整個表演在鑼鼓和“吹尖”聲的烘托下越來越快,高潮迭起,驚險刺激。
《打〈水滸〉》在湖陽地區以集體表演形式出現是在元末明初施耐庵的章回小説《水滸傳》問世不久,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歷史。而要追溯其源頭,當在兩晉時期大量戰亂難民南遷湖陽地區定居的時候,至今則更已有1600年上下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