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泊沼澤化

鎖定
湖泊沼澤化(lake bogginess)是湖泊發展至最後階段的產物。在森林湖泊沼澤化過程遭致破壞以後的林地,河流泛濫地區兩岸及海岸帶潮間地區均可形成沼澤,多年凍土區也可形成沼澤。 [1] 
中文名
湖泊沼澤化
外文名
lake bogginess
領    域
地理
類    型
詞彙
屬    性
水體沼澤化的一種
分    類
淺湖沼澤化與深湖沼澤化

目錄

湖泊沼澤化釋義

湖泊沼澤化(development from lake to swamp)是水體沼澤化的一種,又分淺湖沼澤化與深湖沼澤化兩種。淺水湖泊由於水生植物或濕生植物的不斷生長與死亡。沉入潮底,因缺氧而未經充分分解,形成泥炭,再加泥沙堆積,致使湖面縮小,水深變淺,濕生沼澤植物蔓延。最後變成沼澤。深湖沼澤化的不同之處在於深水湖中大量生長的長莖飄浮植物所形成的“浮毯層”,加速了深水湖泊的沼澤化過程。 [1] 

湖泊沼澤化分類介紹

沼生植物帶狀侵入型
沼生植物帶狀侵入型的沼澤化是在湖岸平緩、湖底愈向中心愈低、湖水較淺的條件下發生的。當植物死亡以後,其殘體在缺氧的條件下,得不到徹底分解,形成泥炭,逐年在湖底累積,再加上河、溪帶進湖中的礦物質以及從湖岸衝下來的礦物質,這樣使沏泊逐漸變淺,植物帶也相應地向湖心侵入,泥炭也逐漸增厚,有機物質的堆積幾乎代替了泥沙的沉積,最後整個湖盆內堆滿泥炭,湖泊消失演變為沼澤。
沼生植物“浮毯”蔓延型
這種沼澤化是在湖岸較陡、積水較深(湖水深度一般在2米以上)、湖水運動微弱的條件下發生的。沼澤化的過程與上述植物帶侵入型的發展過程不同,它通常是在避風浪靜的湖岸水面上,生長着漂浮植物,我國常見的漂浮植物有漂筏苔草、毛果苔草、三葉睡萊、水甜茅、沼委陵萊等,這些植物的根莖相互交織成網,形成“浮毯’’,隨着時間的發展,一些苔蘚植物在“浮毯’’的根莖網孔上生長,由於風吹或流水帶來的沙土和植物種子,被“浮毯’’攔阻而停留下來,這樣植物種類逐漸增多, “浮毯"不斷增厚,大的湖泊,在“浮毯”厚度較薄時,可被風吹開,分成若干片,如同飄浮的綠州,點綴在湖面上。
複合型湖泊沼澤化
複合型湖泊沼澤化是指同一湖泊兩岸的“浮鴰’’和植物帶同時向湖心發展,最後變成複合一體的沼澤。這種沼澤化是在湖泊較大、湖岸有陡有緩、湖水深淺不一的條件下發生的。多見於河流上游經熔岩堵塞而成的堰塞湖。 [2] 

湖泊沼澤化舉例

中國黑龍江下游三江平原的沼澤稱草甸子(marshy grassland)或甸子地。它的生成與低温、潮濕、蒸發弱以及凍土存在等有關。川西、青藏高原上的沼澤則多與凍土有關。
參考資料
  • 1.    楊展覽,李希聖.《地理學大辭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09
  • 2.    郎惠卿,祖文辰.《中國沼澤》.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