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心壩民居羣

鎖定
湖心壩民居羣,又稱長安客家圍、湖心壩客家羣樓、湖心壩客家民居羣,位於廣東省翁源縣江尾鎮南塘村,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有着55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 [1-2]  [5]  [8] 
湖心壩民居羣共有59座圍樓,除27座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拆除或改建外,有32座古建築的主體結構和藝術特色仍保持着歷史原貌。 [1-2]  湖心壩民居羣是由眾多的客家羣樓組成一個龐大的姓氏村落,是粵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較大規模的客家聚居村落之一,這不但是一個姓族擁有財富的象徵,也是客家人在建築藝術上的一大創舉和輝煌。 [7-8] 
2010年5月10日,湖心壩民居羣(含長安圍、外翰第、大夫第、三門樓)被列入第六批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類號為Ⅲ-4。 [3]  2020年,湖心壩客家羣樓旅遊景區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6] 
中文名
湖心壩民居羣
地理位置
廣東省翁源縣江尾鎮南塘村
景點級別
AAA級
佔地面積
150000 m²
著名景點
長安圍
外翰弟
著名景點
大夫弟
三門樓
保護級別
第六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分類號
Ⅲ-4
始建年代
明朝正統年間
建築面積
60000 m²

湖心壩民居羣歷史沿革

元朝末年,由於戰亂頻繁,中原客家移民不斷大量南遷,力圖取得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沈氏先祖永初兄弟三人,揹負父母骸骨從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縣勝名裏來到廣東省翁源縣鍾南鋪暫居。其中永初(明正統年間歲貢生)定居南塘鋪湖心壩立基,為了取得一塊適合生存發展的空間,曾請風水師胡一仙前來“點化”。明師認為湖心壩屬能興旺人丁。沈氏開始開發湖心壩。 [7] 
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年),湖心壩民居羣始建。 [4]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沈氏四世祖沈鐸對湖心壩進行全面開發。沈鐸出資建築石龍頭水陂,這是湖心壩經歷的第一次發展時期。沈氏族人在基本生存環境稍有改善之後,即着手營建“長安圍”祖祠。至嘉靖間(1522-1566年),湖心壩“長安圍”基本完善。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出生的九世祖仲騰,靠豆腐作坊發家,創建了“福恆樓”。
明天啓元年(1621年),沈宗孔在廣東省貢院考取第三十名舉人,稱“文魁”。後來,作為科甲出身的沈宗孔創建了“竹頭圍”分祠。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沈氏十世祖修職佐郎偉仞,國學生昌瑞、沾遠、學禮、乾泰為首的沈氏族人,開始對“長安圍”進行全面復修,形成九廳十二井局面,這時,湖心壩進入了第二次發展時期。
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間,沈氏十一世祖沈奮創建了“蒸迎紫氣”樓。雍正十年(1732年)歲貢生、覃恩授職連州訓導、乾隆年間補用廣州府南海縣訓導升三水縣教諭的沈士高與授任州同知的胞弟沈士昌創建了“鳳掀公祠”“伯婆樓”“鍋耳樓”,發展成十三家。沈鳳拔之子士申由郡庠捐貢,創建起“建爵樓”(俗稱對門樓)。沈士芳於乾隆年間捐資建設壩仔花橋,至今橋上碑記有名,這是湖心壩的第三次發展時期。
清嘉慶七年(1802年),由於十二世沈子浩之妻李氏七十開一榮壽,恰逢皇帝下詔,賜建“節孝坊”和“節孝第”。
清嘉慶至道光年間,湖心壩人開辦的糧油、副食、布匹織染、日用雜貨商鋪,僅榨油加工業在江尾街就佔了百分之八十,為營造湖心壩客家羣樓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沈世魁家族的“流耕堂”“仁川社學”、沈師元的“壎篪第”、沈師恬的“怡苑樓”、沈可焞的“武略第”、沈可承的“司馬第“、沈師諴、沈奇芬、沈人端、沈人鏡的“大夫第”、沈奇書的“三門樓”,“曲尺樓”、沈人紀的“外翰第”以及族中的“羣益當”等羣樓建起,形成了湖心壩的第四次發展高潮。
自清咸豐年間以後,湖心壩民居羣加緊建造,堅固圍樓。 [7] 
湖心壩民居羣正面 湖心壩民居羣正面

湖心壩民居羣建築特色

湖心壩民居羣共有59座圍樓,除27座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拆除或改建外,有32座古建築的主體結構和藝術特色仍保持着歷史原貌。 [1-2]  湖心壩地勢低窪,地下水異常豐富,地表上處處可穿孔得水,形形色色的古井較多,古井文化成為一大奇觀。湖心壩民居羣,普遍按照坐西北朝東南的傳統地理建築方位,陽光充足,對接受天之靈氣,特別是對低窪地域能起到蒸騰潮濕而產生的黴氣的剋制作用。 [7] 
湖心壩夜景 湖心壩夜景

湖心壩民居羣文物遺存

湖心壩民居羣長安圍

長安圍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沈氏四世祖沈鐸營建“長安圍”,至嘉靖間(1522-1566年),湖心壩“長安圍”基本完善。 [7] 
長安圍,是南方客家圍樓的一個縮影, [7]  是半月形圍屋,前面房舍一字展開,後面房舍按大半圓形狀來建設。正大門外挖有一口半月形的大池塘,像護城河守衞着圍屋,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走進大門,往裏進深49米,中軸線上有三道門,第三道門正中為公祠,是全村宗族祭祀祖先的最大最古老的宗祠。整座公祠建築,廳、堂、房、走廊、天井、地面皆用河卵石拼砌,富有客家文化藝術特色。房舍以中軸線為界,沿兩邊圓形的圍牆鋪開,呈弧形整齊,一排排房屋之間留有一米左右的走道,走道側面留有下水道,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排污。 [8] 

湖心壩民居羣外翰第

外翰第,建於清朝嘉慶至道光年間,距今有300多年曆史,內有防禦性碉堡和多間閣樓,40多間房間呈不規則曲尺形,小巷貫穿其中,走進圍樓可見房中房,巷中巷的景象。外翰第樓是清朝舉人沈民紀建於清光緒前期的一幢圍樓,相傳同治年間,沈民紀曾在樂惠縣任縣教喻後到海洋縣任訓導,是湖心壩圍樓中的一位名聲顯赫,備受後人尊重的名人。因此,後人稱沈民紀修建的客家圍樓為“外翰第樓”。
外翰第樓不是一幢獨立的圍樓,其南側與樂善樓連為一體,佔地面積1090平方米。由於外翰第建築風格、藝術特異,2008年翁源縣曾對外翰第進行修復。 [5]  [7] 

湖心壩民居羣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湖心壩沈氏家族明天啓元年(1621年)出一文舉沈宗孔,清朝出五品文官四人,六品文武官五人,八品文官十人,九品文官四十二人,國子監生一百二十五人,未出仕貢生十七人,秀才、廩生五十五人。沈璞山(奇瓊)於清同治年間考取京師翰林院待詔(專陪皇帝琴棋書畫以樂者)。 [7] 
大夫第前景

湖心壩民居羣文物價值

湖心壩民居羣是由眾多的客家羣樓組成一個龐大的姓氏村落,是粵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較大規模的客家聚居村落之一,這不但是一個姓族擁有財富的象徵,也是客家人在建築藝術上的一大創舉和輝煌。 [7-8] 

湖心壩民居羣保護措施

2010年5月10日,湖心壩民居羣(含長安圍、外翰第、大夫第、三門樓)被列入第六批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類號為Ⅲ-4。 [3] 
2020年,湖心壩客家羣樓旅遊景區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6] 

湖心壩民居羣旅遊信息

湖心壩民居羣地理位置

湖心壩民居羣,位於廣東省翁源縣江尾鎮南塘村。

湖心壩民居羣交通

沿京港澳高速公路抵達韶關翁源出口後,轉106國道行駛13公里,在三華鎮方向轉341省道,再轉入244省道即可抵達江尾鎮南塘村長安客家圍。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