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山春曉圖

(南宋陳清波創作絹本設色畫)

鎖定
《湖山春曉圖》是南宋畫家陳清波所創作的絹本設色扇面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幅是描繪西子湖旁的春曉景色,是一幅清潤淡雅的山水小品畫。長堤之上,兩個書童肩挑行囊,懷抱古琴。書生騎驢,揮揚手中短鞭,指點西湖景緻,儼然大家高人,點拔場景,怡然自樂。此畫亦用“簡筆”畫出,筆簡意饒、意出畫外。樹叢施濃墨點和彩點加以強調,突出了層次關係。 [1] 
中文名
湖山春曉圖
作    者
陳清波
創作年代
南宋
畫作類型
設色畫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規    格
縱25cm,橫26.7cm
材    質
絹本
幅    式
扇面

湖山春曉圖畫作內容

《湖山春曉圖》 《湖山春曉圖》
圖中繪平遠山色,湖水環繞山島,庭院樓閣掩映林間,岸柳初發,小路如帶。湖岸邊旅人騎馬遠行,揮鞭遙指樓院,小童挑擔相隨。遠山一片葱綠。本幅自識:“乙未陳清波”。
鈐鑑藏印“龐萊臣珍藏宋元真跡”(朱文)。 [2] 

湖山春曉圖創作背景

陳清波為宋理宗寶祐年間畫院待詔,南宋宮廷畫家的許多作品都與西湖相關,故他也受此影響。《湖山春曉圖》作於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3] 

湖山春曉圖藝術鑑賞

湖山春曉圖構圖

此圖為典型的院體畫風格,取西湖景緻最佳處一段,構圖大膽而新穎,從畫幅中間一分為二,上半幅實景,描繪春雨漾漾之山色,林樹迷漾,煙嵐濕潤。下半空間大量留空作為渺瀚西湖之湖水,為獲取平衡,左下方置巨松二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達到了平衡之效果。二松之下,堤岸上設騎馬主人,依依不捨地揮別故居,向城裏走去。猶如白居易名句所云“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之意境。 [3] 
此圖在構圖上採用了院體山水的格式,在畫面上留出大量空白,經畫家巧妙構思佈局,使畫面趨於平衡,即運用了奇偶懸殊、繁簡不同的反差對比。 [4] 

湖山春曉圖技法

《湖山春曉圖》局部
《湖山春曉圖》局部(6張)
小品的表現技巧貴在一個“簡”字,要筆簡意饒、意出畫外。畫家在這裏採納“之”字形構圖,將遠景和中景主題連接起來,運用不同墨色表現由遠及近的透視變化;樹叢施濃墨點和彩點加以強調,突出了層次關係。樓閣部分用重墨精細勾畫,形成主題中心。畫面下角一株瘦松挺拔兀起,墨色最重,配以淡墨的幾株雜樹和模糊不清的竹林,襯托出長堤和人物構成的一組近景。人物手中鞭梢一指,無形中將近、中景有機聯繫在一起。天空和水面留以大面積空白,畫面不僅不顯得空蕩,而且天水一色,籠罩在一團淡淡的晨霧之中。 [5] 
該圖用筆工細,風格秀潤清遠,其表現技巧在一個“簡”字。簡在筆簡而意遠,只取其西湖美景中的一隅,山水連續不斷,綠色成蔭,留白作水天無邊,意出畫外,其湖山春曉就在絹素上。畫中在這悠悠平波,湖天曉色的西子湖畔,只有一主二僕,依依不捨地揮別故地,向遠方走去。尤其在清晨的水氣中,留下的淡淡形影,真讓人流連不已。此畫用筆工整精細,風格秀潤清遠,色彩淡雅,顯出一種特殊的文靜。 [4] 

湖山春曉圖名家點評

當代書畫家陳振濂:《湖山春曉圖》畫蘇堤春曉景色,長堤逶迤,碎柳掩映,樓宇工整,饒有一股清氣。應該也是與技巧清遠秀潤不作拖泥帶水也不故為厚重的特色一致的。而畫面中也終不免令人覺得意趣太蕭索了些,以此平遠淺景要構成一個格局並與長風大壑的荊關山水相抗衡,似乎也還是差弱。可見,陳清波的西湖山水畫,似乎也仍然未能找到表現上的最佳形式與技巧語彙。 [6] 

湖山春曉圖歷史傳承

《湖山春曉圖》曾經《虛齋名畫錄》著錄, [2]  清人龐元濟收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4] 

湖山春曉圖作者簡介

陳清波(生卒未詳),宋代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寶祐(1253—1258)年間為畫院待詔。善山水。多作西湖全景。細緻典雅,滋潤秀麗。所畫西湖名勝,有《三潭印》《芳堤存曉》《斷橋殘雪》《雷峯夕照》《南屏晚鐘》等30餘幅。傳世作品《湖山春曉圖》、《宋陳清波瑤台步月圖》。 [7] 
參考資料
  • 1.    於明主編,中國名畫欣賞 宋 遼 夏 金(二) 元朝(一),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04月第1版,第132頁
  • 2.    金衞東主編;胡錘,馮輝攝影.晉唐兩宋繪畫 山水樓閣: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11:200
  • 3.    鄭春興主編.中國名畫品鑑: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4:182
  • 4.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上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808
  • 5.    郎紹君 蔡星儀等主編,中國書畫鑑賞辭典,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398-399頁
  • 6.    陳振濂著,中國書畫篆刻品鑑,中華書局,1997年04月第1版,第460頁
  • 7.    蔣義海主編;王振強,劉德馨,朱永淮,徐凡副主編 .中國畫知識大辭典: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