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

鎖定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地處雲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脈南段與沅麻盆地的交接地帶,地理座標為東經109°23′56″~109°35′18″,北緯27°57′58″~28°11′32″,行政區劃上屬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鳳凰縣,面積157平方千米。 [1]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所在地區位於楊子準地台之八面山褶皺帶與江南地軸的過渡區。區內褶皺和斷裂構造均較發育,尤以斷裂發育最甚。由於區內經歷了數次規模較大的構造運動,多數構造經歷了長期的演變過程。不同類型、不同形態、不同規模的構造相互交織複合,互相牽制、干擾、穿插,錯綜複雜,構織成一幅複雜的構造圖像。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於2005年9月19日正式被國家批准 [2]  ,是一個以峽谷、峯林、台地、溶洞、瀑布、構造形跡等地質遺蹟景觀為主,以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為輔,集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於一身的大型綜合性國家地質公園。
中文名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
地理位置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鳳凰縣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
景點級別
國家級地質公園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157 km²
著名景點
奇梁洞
天星山
認證時間
2005年9月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地理環境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位置境域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地處雲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脈(南段)與沅(麻)盆地的交接地帶,地理座標為東經109°23′56″~109°35′18″,北緯27°57′58″~28°11′32″,行政區劃上屬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鳳凰縣,面積157平方千米。 [1]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地形地貌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
公園所在的鳳凰縣屬中低山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呈三級台階遞降。第一級台階為西北部,一般海拔在800米以上(最高處八公山頂1059.9米),地形以中山原為主,地表起伏和緩,邊緣地帶峯巒連綿,谷深坡陡。第二級台階是從東北至西南的中間地帶,一般海拔500-800米,地形以中低山原(台地)和峽谷為主。第三級台階為東部及東南部,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最低處340米),地形以低山溝谷、丘陵為主,兼有崗地及部分河谷平原,地表切割較為破碎。 [1] 
台地峽谷型岩溶地貌為公園內特有的地貌。這種地貌是在特定地理位置、特定巖性構造、特定地殼運動等特定地質環境條件下形成的特殊地貌。這種岩溶地貌的特點是岩溶台地與峽谷相間分佈,且台地邊緣(峽谷兩側)發育着峯叢、峯林,台地上發育着溶溝、石芽、岩溶窪地、漏斗和落水洞。從地貌形態來看,這種地貌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塬峁溝谷地貌較為相似,但它們又是兩種在地層巖性、構造成因等方面完全不同的地貌。因此,台地峽谷型岩溶地貌是我國一種較為罕見的地貌,是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內特有的地貌,具有典型的區域代表意義。 [2-3]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氣候特點

公園所在鳳凰縣氣候為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西北中山原帶有北亞熱帶性質),氣候季節變化大,四季分明,冬季少嚴寒,夏季少酷暑,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温27.1℃,一月平均氣温4.4℃,七月平均氣温27.1℃,極端低温-12.2℃,極端高温40.2℃。年平均日照1266.3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77天。年平均降水量1308.1毫米,主要集中在3-8月。受台階地貌和垂直地帶性因素的影響,氣温自東南向西北遞減,最高、最低氣温年平均值相差約5℃ ,最長、最短無霜期相差約70天;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遞增,最高、最低降水年平均值相差約300毫米。 [1]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水文特點

公園所在鳳凰縣水系屬於長江水系,經洞庭湖上溯為沅江水系,再上溯屬武水水系。河流自西南向東北呈樹枝狀分佈,其中流經公園的兩大河流為沱江和萬溶江。 [1] 
沱江為鳳凰縣境內最大河流,為武水一級支流。上有二源:北源為烏巢河,長31千米,流經公園八公山景區,其灘險流急,天雨水漲,行旅多阻;南源為龍塘河。兩源合流後自西向東橫貫鳳凰縣中部,並自北向南縱貫齊梁洞景區,流至吉首市與峒河合流後始稱武水,然後注入沅江。沱江在鳳凰縣境內長96.9千米,流域面積732.42千米,多年平均水位300.93米,多年平均流量11.89米/秒,自然高差533米。 [1] 
萬溶江為武水二級支流。上有兩源:北源發源於龍角洞東,向東流3千米到天星山,又東南8千米至叭仁與南源合流;南源發源於八公山麓高樸,向東12千米至叭仁與北源合流。支流有西門江、大田河、泡水河、灣溪等。江流流至吉首市與峒河匯流後注入武水。萬溶江及其支流流經公園北部四大景區,在鳳凰縣境內長38.7千米,流域面積340.26千米,多年平均流量7.53米/秒,自然高差302米。 [1]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土壤植被

公園內岩溶地貌發育,故其土壤是在碳酸鹽巖成土母質的基礎上受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形成的,植被是以喀斯特原始次生林為主。但受台階地貌和氣候垂直性分異的影響,公園所在地區土壤與植被垂直性地帶規律也很明顯,分佈情況如下圖 [1] 
台階名稱
海拔(米)
土壤類型
植被類型
主要林木
第一台階
>800
黃棕壤、山地草甸土
灌木、草叢、針闊葉混交林
漆樹、油桐、杉、馬尾松
第二台階
500~800
黃壤
常綠針闊葉混交林
杉、馬尾松、柏、油茶
第三台階
300~500
黃紅壤
常綠針闊葉混交林
杉、馬尾松、柏、油茶
表格資料來自於: [1]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地質狀況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地質簡史

公園所在區域在漫長的地史時期,歷經了雪峯運動、雲貴運動、加里東運動燕山運動以及喜馬拉雅運動等多次性質各異、強弱程度不一的構造運動。 [1] 
地台基底形成階段(晚震旦世以前)
發生在晚震旦世以前的雪峯運動,使該區經歷了由海到陸,又由陸到海的多次海陸變遷運動。雪峯運動時期,該區北北東向規模較大的保(靖)—銅(仁)—玉(屏)斷裂、烏巢河斷裂以及古(丈)—吉(首)斷裂等均已具雛形,控制着以後的沉積,建造特徵及巖相分佈,併成為以後構造發展與演化的一種邊界條件。雪峯運動的結果,是結束了該區地槽發展歷史,開創了地台發展的新紀元。 [1] 
地台沉積蓋層發展階段(晚震旦世至早志留世)
從晚震旦世-寒武紀-奧陶紀-早志留世,區內皆為連續沉積,古氣候温暖,為地台沉積蓋層發展階段。沉積建造由老至新為碳酸鹽巖建造-硅質岩建造-碎屑岩建造-碳酸鹽巖建造-碎屑岩建造-碳酸鹽巖建造-碎屑岩建造,厚度大於2500米。 [1] 
寒武紀可分為兩個較大的海退旋迴,即早寒武世海退旋迴和中晚寒武世海退旋迴。早寒武世早期,本區由於淺海閉塞還原環境沉積黑色頁岩。中晚期寒武世為碎屑岩及碳酸鹽巖建造,產少量的三葉蟲化石。發生在早寒武世末期的雲貴運動,使保(靖)—銅(仁)—玉(屏)斷裂、烏巢河斷裂以及古(丈)—吉(首)斷裂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以上述斷裂為界,區內各小區的古地理環境各異,沉積環境不同,導致了地層厚度、巖相及古生物的差異。 [1] 
奧陶紀主要為碳酸鹽巖建造,此時,保(靖)—銅(仁)—玉(屏)及烏巢河斷層仍然控制着兩側的巖相,巖性特點及沉積厚度。早志留世沉積為碎屑岩建造。 [1] 
褶皺斷裂強烈活動階段(志留紀末至白堊紀末)
從志留紀末至白堊紀末,本區經歷了加里東運動和燕山運動,為區內沉積蓋層褶皺斷裂強烈活動階段。
發生於志留紀末的加里東運動,使本區上升為陸。自晚古生代至中生代侏羅紀,本區未接受沉積,故缺失泥盆系至侏羅系地層。加里東運動,使本區受到北西—南東方向擠壓,產生微弱褶皺;同時使保(靖)—銅(仁)—玉(屏)等古北北東斷層重新活動,且初步形成了規模較大的田坪斷層等近東西向斷層。 [1] 
燕山運動為區內主要構造運動,包括侏羅紀末的燕山運動和白堊紀末的燕山運動。
發生於侏羅紀末的燕山運動,使加里東期形成的北東向吉首~銅仁向斜的中段改造成北北東向的千工坪向斜,並初步形成了來龍山倒轉向斜、烏巢寨背斜及吉信向斜等北北東向褶皺。保(靖)—銅(仁)—玉(屏)斷層等早期形成的斷裂重新復活,並形成了老江田等北北東向壓性斷層及一些北東向壓性斷層。某些北西向及近南北向斷層也可能在該期形成。另外,在由本次構造運動形成的北北東向構造盆地中沉積了早白堊世陸棚相的類磨拉石建造。 [1] 
發生於白堊紀末的燕山運動,使本區受到近東西向的反時鐘剪切應力,形成沿烏巢河斷層兩側呈北北東向雁形排列的北西向一級橫跨褶皺及一系列低級別的北西向小褶皺。本區沿北西-南東方向拉張,不但使早北北東、北東及北東東向斷裂再次活動並具有張及張剪性質,而且新形成一些上述方向的張、張剪性斷裂。上述斷層熱液活動強,熱液蝕變明顯,脈石相當發育。 [1] 
新構造強烈活動階段(老第三紀末以後)
發生於老第三紀末的喜馬拉雅運動,使本區在南北向反時鐘剪切應力的作用下,北北東-北東向構造又受到擠壓,北北東、北東、近東西向斷層又一次活動,並表現出壓或壓剪性特徵。 [1] 
喜馬拉雅運動,使本區全部上升為陸,造成第三紀地層缺失。地殼的間歇式掀斜隆起,使本區形成多級夷平面。侵蝕、溶蝕等外力作用,使本區形成台地、峽谷、山峯、溶洞等多種地貌形態。公園內保存完好的地質遺蹟,是反映地球歷史和構造運動的真實記錄,與全球地殼運動具明顯的可對比性。 [1]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地層巖性

公園所在地區出露地層簡單,均為沉積岩系。主要地層單位有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白堊系和第四系。在地層分佈上,以寒武系出露面積最廣,發育最完全,公園境內基本上為寒武系,震旦系、奧陶系、白堊系僅出露於公園外圍,第四系衝洪積物、殘坡積物僅有零星分佈。由於公園所在地區位於楊子沉積區與江南沉積區之間的過渡帶(屬中國揚子地台東緣特殊的淺海斜坡相沉積環境),故該區寒武系在巖相和巖性及古生物面貌上都具有典型的過渡特徵,下部以粘土質碎屑岩為主,中上部則以碳酸鹽類組成,總厚度大於1790米。根據化石和沉積旋迴,本區寒武系可分下、中、上三個統。公園內出露的寒武系有下統杷榔組、清虛洞組;中統敖溪組、花橋組;上統車伕組、比條組、沈家灣組,分別闡述如下: [1] 
寒武系下統杷榔組(∈1p):主要分佈於公園峽谷羣區域西南部烏巢河斷層東側的烏巢寨、火麻坪等地,構成烏巢寨背斜的核部。其巖性主要為一套泥砂質的碎屑岩沉積,下部以黑色、黃灰色、灰綠色頁岩、粉砂質頁岩為主,局部夾粉砂岩或細砂岩;上部為黃、灰色、灰綠色粉砂質頁岩、頁岩;頂部有少量的薄層泥灰岩,泥質灰巖及灰巖透鏡體。產三葉蟲化石。 [1] 
寒武系下統清虛洞組(∈1q):主要分佈於公園峽谷羣區域西部的烏巢寨、火麻坪、巖坎寨、關牛洞一帶。其巖性可分為上、下兩段:下段(∈1q)為灰巖段,主要為薄層至中厚層灰巖,頂部和底部夾少量頁岩;上段(∈1q)為白雲岩段,主要為薄層至中厚層細粒結晶白雲岩。產較多的腕足類化石碎片。 [1] 
寒武系中統敖溪組(∈2a):主要分佈於公園峽谷羣區西南的古丈坪、八公山、鬼門關、東北的泡水以及齊梁洞景區的大部分。在巖性上可以明顯地分為下、中、上三個巖性段。下段(∈2a):灰黑色、黑色薄層頁岩夾泥質白雲岩,與上下的碳酸鹽類岩石有顯著的差異,在地貌上常形成緩坡、平台,區內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標誌層。中段(∈2a):主要由灰黑色、灰色頁岩、薄層、中厚層泥質白雲岩夾灰巖、泥灰岩及少量的白雲岩、礫狀白雲岩組成。上段(∈2a):為白雲岩、層紋狀白雲岩和灰巖,其中夾少量的礫狀白雲岩、泥質白雲岩及洞穴化白雲岩。系脆性岩石,斷裂構造發育,多形成一些高山、峽谷、懸崖、峭壁之獨特地貌。 [1] 
寒武系中統花橋組(∈2h):廣泛分佈於公園各景區內,多沿峽谷呈條帶狀分佈。在巖性上可分為上下兩段。下段(∈2h)為薄層至中厚層泥質白雲岩夾少量炭質頁岩、含泥質白雲岩。上段(∈2h)主要為薄層灰巖、泥質灰巖夾泥質條帶灰巖、礫岩(竹葉狀)灰巖,以及白雲岩、泥質白雲岩。產較多的三葉蟲和腕足類化石。
敖溪組和花橋組在區內都有這樣一個總的特點,由東往西白雲質成分逐漸增加,白雲岩增多,泥質成分則有所減少,而厚度由薄逐漸增厚。 [1] 
寒武系上統車伕組(∈3c):廣泛分佈於公園峽谷羣區域內。主要由薄層灰巖、泥質條帶灰巖為主,夾厚層礫狀、竹葉狀灰巖,巖性較為單一。產較多的三葉蟲化石。 [1] 
寒武系上統比條組(∈3b):大面積分佈於峽谷羣區域的台地部分。巖性下部為灰色、深灰色薄層泥質灰巖和灰巖,泥質灰巖中夾灰巖透鏡體,中上部為灰色中厚層至厚層姜狀(瘌痢狀)灰巖夾灰巖,產豐富的三葉蟲化石。 [1] 
寒武系上統沈家灣組(∈3sh):分佈於峽谷羣區域的追仁等地。在巖性上,下部為灰色中厚層至厚層姜狀(癩痢狀)灰巖夾灰巖,以及少量的含砂質灰巖、白雲岩灰巖;中部為淺灰色、灰色中厚層至厚層灰巖、泥質條紋灰巖;上部為中厚層至厚層泥質條紋灰巖夾數層黃綠色頁岩。產較多的三葉蟲化石。 [1]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地質構造

公園所在地區位於楊子準地台之八面山褶皺帶與江南地軸的過渡區。區內褶皺和斷裂構造均較發育,尤以斷裂發育最甚。由於區內經歷了數次規模較大的構造運動,多數構造經歷了長期的演變過程。不同類型、不同形態、不同規模的構造相互交織複合,互相牽制、干擾、穿插,錯綜複雜,構織成一幅複雜的構造圖像。 [1] 
區內褶皺,以規模較大的北北東向褶皺為主;其次,尚有由岩層沿走向方向的起伏而構成的北西向褶皺。規模較大,級別較高的多呈短軸狀,寬緩開闊。規模較小,級別較低的一般呈狹長型。上述兩個方向的褶皺,按各自的特點分級,北北東向褶皺分為三級,北面向褶皺分為五級。 [1] 
區內斷層非常發育,且多為北北東、北東及近東西向,而北西西、北西及近南北向斷層發育微弱。區內斷層按延伸長度、斷距大小可分為三級。一級,延伸長大於20千米,斷距大於500米;二級,延伸長5-20千米,斷距數十米至數百米;三級,延伸長小於5千米。區內一級斷層共3條,均為北北東向,即保(靖)-銅(仁)-玉(屏)斷層、古(丈)-吉(首)斷裂帶以及烏巢河斷層,它們自西向東平行排列,組成幾個醒目的斷裂帶,構成區內主要構造格架。 [1] 
區內斷層帶中次一級高角度(65~90°)的節理、裂隙發育,為區內地貌的形成埋下了伏筆。區內的節理、裂隙分佈在多組斷層之間,有平行於各組斷層的,也有交切各組斷層的,它們之間有交叉的,也有共軛的。 [1] 
地質遺蹟景觀
根據原“地礦部第21號令”中對地質遺蹟景觀的定義以及公園內地質遺蹟的實際情況,公園內地質遺蹟景觀可劃分為五類:即基礎地質類、地質地貌類、水文類、古生物類、岩石礦物類。現根據各地質遺蹟點的分佈(參見附圖6:景區景點分佈圖),分類簡述如下: [1] 
一、基礎地質類
1、天星山峽谷區:微褶皺、微斷層、節理組等構造遺蹟點;
2、天星山峽谷區:斷層崖、斷層三角面、飛來石、“階梯坡”等構造遺蹟點;
3、貓巖河峽谷區:微褶皺、微斷層、節理組、節理系等構造遺蹟點;
4、貓巖河峽谷區:方解石脈沉積建造點;
5、兩岔河峽谷區:微褶皺、微斷層、節理組、網格狀節理等構造遺蹟點;
6、兩岔河峽谷區:“萬卷天書”薄層灰巖、竹葉狀灰巖等沉積建造點;
7、烏巢河峽谷區:烏巢河正斷層(北北東向,一級)構造遺蹟點;
8、屯糧山:屯糧山斷層(北東向,三級)構造遺蹟點;
9、象鼻山:斷層、共軛節理等構造遺蹟點;
10、象鼻山東南側峯柱:共軛節理構造遺蹟點。 [1]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蹟

公園內地質地貌類地質遺蹟,又可劃分為峽谷(及其崖壁)地貌、峯叢、峯林地貌、岩溶洞穴地貌、其它岩溶地貌等四大類。 [1] 
峽谷(及其崖壁)地貌
  1. 天星山景區:天星山峽谷、貓巖河峽谷、兩岔河峽谷等;
  2. 三門洞景區:三門洞峽谷、叭果咱石巷、洞腳峽峽谷等;
  3. 泡水峽景區:泡水峽峽谷、麻衝峽谷、屯糧山峽谷等;
  4. 八公山景區:烏巢河峽谷、八公山峽谷、雀兒寨峽谷、茶山峽谷、歐頓濱峽谷、涼登—關牛洞峽谷等。 [1] 
峯叢、峯林地貌
  1. 天星山峽谷區:天星山、五指山、立龜巖、獅子巖、連背峯林等;
  2. 貓巖河峽谷區:不魯門峯林、核苗山峯叢、玉瓶峯、苦難母親峯、梳架峯、南天一柱、牛鼻巖、御座巖、恐龍爬山、老蛇出洞等;
  3. 兩岔河峽谷區:三龜探頭巖;
  4. 三門洞峽谷區:四兄護妹峯、苗王峯、貓頭巖等;
  5. 泡水峽峽谷區:象鼻山、長城山、鬼頭山、望穿眼、蛇王出洞等;
  6. 屯糧山峽谷區:夫妻巖、羣獅聚會、蠟燭峯等;
  7. 八公山峽谷區:八公山、高撲山、傭人山、駱駝峯、獅身人面巖、怒吼天尊巖;
  8. 齊梁洞景區:風動巖。 [1] 
岩溶洞穴地貌
  1. 齊梁洞景區:齊梁洞、老司洞、利達洞、魚梁洞、黃臘洞等;
  2. 天星山景區:陰極洞、陽極洞、龍虎洞等;
  3. 三門洞景區:三門洞;
  4. 泡水峽景區:盤瓠洞;
  5. 八公山景區:盤古洞。 [1] 
其它岩溶地貌
  1. 禾庫鎮不魯村:岩溶台地、溶丘、窪地、漏斗、石芽等岩溶地貌;
  2. 禾庫鎮天星寨:岩溶台地、溶丘、窪地、漏斗、落水洞等岩溶地貌;
  3. 山江鎮老家寨:岩溶台地、溶丘、窪地、漏斗、落水洞等岩溶地貌;
  4. 火爐坪鄉政府旁側:岩溶台地、溶丘、窪地、漏斗、石芽等岩溶地貌。 [1] 
水文地質類
  1. 三門洞峽谷:三門洞瀑布、叭果咱瀑布、桃花溪瀑布等;
  2. 泡水峽峽谷:尖多朵瀑布、象鼻山瀑布、禾排瀑布、泡水瀑布等;
  3. 天星山峽谷:季節性瀑布羣;
  4. 兩岔河峽谷:季節性瀑布羣;
  5. 老家寨:盤古洞瀑布;
  6. 天星山峽谷:早齊斷裂水;
  7. 兩岔河峽谷:岩溶泉;
  8. 三門洞峽谷:三門洞岩溶泉、叭果咱深潭、叭果咱水庫;
  9. 奇井名泉:鳳凰第一泉、關田山潭泉、龍井潮泉。 [1] 
古生物類
  1. 禾庫鎮早齊村台地:三葉蟲化石
  2. 火爐坪台地:千年銀杏王。 [1] 
岩石礦物類
  1. 禾庫鎮早齊村台地:典型泥質條帶灰巖;
  2. 火爐坪鄉巖口村台地:典型礫狀灰巖;
  3. 兩岔河峽谷:典型竹葉狀灰巖、結核狀灰巖;
  4. 象鼻山旁側:典型竹葉狀灰巖、泥質條帶灰巖;
  5. 火爐坪鄉政府旁側:典型癩痢狀灰巖、癩痢狀泥質條帶灰巖;
  6. 齊梁洞洞口:典型泥質條帶灰巖;
  7. 公園及周邊特色礦物:鳳凰硃砂、鳳凰金剛石、茶田汞礦等。 [1]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資源狀況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植物資源

公園內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5%(峽谷羣區域達85%以上)。截止2013年,公園內有珍稀樹種31科91種,古樹名木37科10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有水杉珙桐銀杏等4種,二級保護樹種25種。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動物資源

截止2013年,公園內有野生動物有179種,包括獸類55種,鳥類79種,爬行類26種,兩棲類1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雲豹白頸長尾雉2種,二級保護動物26種。 [1]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主要景區

天星山景區 天星山景區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由天星山景區、三門洞景區、泡水峽景區、八公山景區、奇梁洞景區、天龍峽景區、西門峽景區、長潭崗景區八大景區組成。 [4] 
天星山景區
天星山景區在鳳凰城北35千米,是乾嘉苗民起義的根據地,為苗族聚居區腹地。因交通閉塞,雖有名但見其真面目者極少,附近的苗寨古木參天、民風淳樸。天星山兀然獨立,藤蘿密佈,周圍山多林茂。
三門洞景區
三門洞峽谷位於湖南湘西自治州鳳凰縣境內,是以岩溶峽谷、峯林、溶洞、瀑布構成的綜合地質遺蹟景觀。
奇梁洞景區
奇梁洞景區 奇梁洞景區
奇梁洞景區位於鳳凰縣城北四千米處,屬典型的碳酸鹽巖洞,該洞以奇、秀、闊、幽四大特色著稱。洞長6000餘米,共分五大景區:即古戰場、畫廊、天堂、龍宮和陰陽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它集奇巖巧石,流泉飛瀑於一洞,由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鐘乳構成。開發出來的景區景點還只是前洞沿河不到2000米深的部分。 [5] 
天龍峽景區
西門峽景區 西門峽景區
天龍峽景區位於鳳凰古城西部的阿拉鎮境內,在黃絲橋古城和中國南方長城之間,距鳳凰古城24千米,離貴州銅仁飛機場僅7千米,交通便利。 天龍峽風景區由當地村民在2005年自己開發,同年5月正式開業,天龍峽以其險、奇、峻、秀、幽著稱。兩岸峯巒重疊,山高水險,草木幽深,峽谷最窄處不過2米,地勢險要。
西門峽景區
西門峽景區位於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僅20千米的吉信鎮,它傍鄰209國道,交通極為便利。西門峽漂流全程6千米。屬萬溶江流域,發源於兩頭羊自然保護區的羣山之中;沿途危崖夾峙、樹木葱榮、水質清澈、急流險灘星羅棋佈。共有虎跳澗、白龍灘、卧龍灘、青龍灘、鬼見愁、龍王灘等急流險灘30餘個。其中以青龍灘最為著名,它全長400餘米,落差20餘米。 [6]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開發建設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開發過程

為了充分利用、保護和開發地質遺蹟資源,鳳凰縣縣政府先後邀請了國家和省內有關專家和領導進行實地考察,並委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負責鳳凰國家級地質公園的地質技術支持工作。鳳凰縣國土資源局自2003年起,先後6次派出考察組對縣境內的禾庫天星峽谷、山江涼登峽谷、火爐三門洞峽谷、廖家橋白泥江峽谷以及茶田九重巖等地質遺蹟集中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基礎設施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位於鳳凰古城區,總佔地面積300餘平方米,分為展板、標本實物、模擬沙盤、多媒體四大展區,主題各具特色,互相呼應,全方位地展示鳳凰國家地質公園歷史滄桑的演變。館內展出了7大類古生物化石、各類礦石標本560餘件,均達到國家級標準。濃縮展現了157平方千米鳳凰國家地質公園的地形地貌、地質遺蹟、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及道路水系。 [7] 
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開館以後,將成為大中小學生地質科普教育基地,是民眾瞭解地學科普知識、解讀自然奧秘、領略鳳凰神奇山水和璀璨人文的理想場所,為鳳凰旅遊事業增添新的亮點。 [7]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旅遊指南

  • 張家界方向:張家界汽車站每天有兩班華大吧直接發鳳凰,早上8:30和下午2:30,4個小時到鳳凰,票價61元;
  • 懷化方向:出火車站後在廣場就有到汽車站的公交車,1元,在汽車站一般會有直達鳳凰的中巴,20元,路上大概開2.5個小時;
  • 吉首方向:可以搭面的去汽車站(吉首的面的起步價3元,到汽車站最多4元,大概是5-10分鐘左右就可到)。汽車站有很多車去鳳凰,也是中巴,15元,1個小時左右。 [8]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人文文化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是以苗族為主的民族聚居區,民族文化底藴深厚,民俗風情濃郁。
邊邊場
族青年婚前戀愛比較自由,青年們趕場、聚會,往往是男的兩三個一夥,女的五六個一羣,或坐在樹蔭下,或坐在草坪中,有説有笑。散場回家的路上則挑中意的對象,以歌表情,以歌結友,謂之“邊邊場”,整個過程充滿浪漫情調,充滿詩情畫意。 [9] 
唱苗歌
唱苗歌是苗族表述心跡、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苗歌博大精深、構式嚴謹、種類繁多。在或激越高亢或委婉纏綿中表情達意。青年男女苗歌唱答時陶醉在一種藝術氛圍中,求含蓄多比興,絕無淫詞爛調;趕“邊邊場”必須避開同宗父老兄弟,偶而相遇也必須馬上規避,否則將被視為大不敬;同姓男女皆為兄弟姐妹,不能談情説愛,更不能通婚,同姓通婚將被視為大逆不道。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