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北評書

鎖定
湖北評書用湖北方言講故事,是湖北地區興起的一種曲藝形式。
湖北評書由一人表演,只説不唱,以一塊木頭為道具,情節每到關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眾為之一振。代表曲目有《王莽忠孝圖》《八門斗智》》《芒種餵馬》《掛牌成親》等。
湖北評書主要流傳於武漢沙市荊州宜昌孝感等地。2008年6月7日,湖北評書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58。 [1-2] 
中文名
湖北評書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經典曲目
《王莽忠孝圖》《八門斗智》》《芒種餵馬》《掛牌成親》等。
流行地區
武漢、沙市、荊州、宜昌、孝感等地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58
代表人物
何祚歡

湖北評書歷史淵源

湖北評書 湖北評書
明崇禎八年(1635年)漢陽府通判袁焻為了解決漢口連年遭受湖水患問題,從漢口的礄口至馬王廟(今民權路黃玻街口附近)修築一道長堤(又名袁公堤,即今長堤街)。堤成以後,居民激增,市面日趨繁榮,此時便出現了民間藝人掛牌行藝,為市民説書,由此可算開端發源云云。 [3] 
明代崇禎十六年(1643年),平賊將軍左良玉駐兵武昌,招江南説書大家柳敬亭為幕客,在軍中説書。南派説書藝人將柳敬亭視作行業祖師,尊為“柳祖”,湖北評書即是在柳氏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2] 
清代道光末年(1848年),山東籍説唱藝人丁海洲(丁鐵板)由河南來漢,用北方語音講唱中長篇書傳,敲擊半月形鋼鐮和堂鼓伴奏,羣眾稱之為“打鼓京腔”。丁海洲因為營業尚好,收入穩定,遂定居漢口,並授徒楊雲山(楊麻子)、何星陔(何老九)。以後,湖北房縣籍藝人龔柏庭(鬼打向)也從河南來漢口行藝,他帶來了長篇書目《天寶圖》《五女興唐》《八竅珠》等。龔柏庭與丁海洲在業務上有所競爭。龔利用自己原是湖北籍的條件,慢慢改口用漢口語音表演,倍受歡迎。於是丁海洲的徒弟楊雲山、何星陔因原本是漢口人,也用漢口語音表演,不受老師語音侷限。這樣一來,“打鼓京腔”逐漸“鄂化”,形成了以後的北路子鼓書。
到了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漢口出現了著名説書藝人任春山、顧軒南。他們以“説”見長,逐漸向只“説”不“唱”的評書方向發展。顧軒南授徒劉維舟(老猴子),任春山授徒夏秀峯。他們的藝術成就較高。從丁海洲、龔柏庭到楊雲山、顧軒南、任春山再到劉維舟、夏秀峯師徒三代為漢口的湖北評書的發展與流派的形成奠定了紮實基礎。 [3] 

湖北評書藝術特點

湖北評書表演方式

湖北評書由一人表演,只説不唱,以一塊木頭為道具,情節每到關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眾為之一振。表演者表現人物對話多使用通俗的民間口語,描敍景物則常採用雅緻的駢體。 [1-2] 

湖北評書表演道具

湖北評書善於藉助手勢、身段、口技等動感表演和桌子、扇子、醒木、手帕等道具模擬書中的各色人物,渲染氣氛。 [2] 

湖北評書語體特色

湖北評書 湖北評書
湖北評書作品中巧用口語體,一是喜用武漢人口頭常説的方言詞,二是妙用具有武漢方言特色的擬聲詞。妙用具有武漢方言特色的擬聲詞,描摹功能突出,將擬聲詞與武漢方音相結合,使其語言具體化、形象化。何祚歡湖北評書將書卷體詞和口語體詞交叉運用,使其評書語言具有濃厚的文學特色,形成其評書言語形式的新奇美,表達結構的變異美。 [4] 

湖北評書藝術流派

湖北評書 湖北評書
清代道光末年(1848年)以來,湖北先後出現了“童、王、教、夏評書四杆旗”、“書壇五虎將”等一批評書表演藝術家,併產生了以容宗聖、陳樹棠和江雲卿為代表的三大流派。
容宗聖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熟悉三六九等人物,在説書中獨善描述家庭故事,塑造各類型婦女形象,容宗 聖的代表作是長篇大書《 五蟒忠孝圖 》。陳樹棠擅長説武林,公案類書目,語言雅俗共賞,以藝術態度嚴謹著稱,代表書目有《無老土》《草莽英雄》《東西漢》《孫龐鬥智》等。江雲卿以粗獷、驚吒為特色,在故事結構上採用雙線發展法,代表作為《走馬建國》。 [5] 

湖北評書經典曲目

湖北評書 湖北評書
湖北評書的書目十分豐富,大體可分兩大類。一類是按小説底本講述的“底子書”和在“底子書”基礎上發展加工而成的“雪夾雪”,《列國》《三國》《水滸》《隋唐》《英烈傳》《三俠八義十二雄》《奇女報國》等作品屬於此類;另一類被稱為“路子書”,《王莽忠孝圖》《八門斗智》等作品屬於此類。 [2] 

湖北評書流行地區

湖北評書是湖北地區興起的一種曲藝形式,主要流傳於武漢、沙市、荊州、宜昌、孝感等地。 [2] 

湖北評書傳承保護

湖北評書傳承現狀

隨着西方文明的衝擊和娛樂文化的多元化、現代化以及評書茶館的商業他用,昔日湖北評書風靡江城的現象已不復存在。傳統曲藝受到當代流行文化的衝擊致使包括湖北評書在內的中國傳統曲藝漸漸沒落,亟待發揚。截至2018年,這一寶貴的民間藝術已後繼乏人,前景堪憂,有必要加強對它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2] 

湖北評書代表人物

何祚歡 何祚歡
何祚歡,男,1941年3月22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1959年畢業於武漢一師。1963年調入武漢市説唱團任評書演員。1993年調任武漢市藝術創作中心主任。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省曲協副主席,武漢市文聯副主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發表出版作品200餘萬字。長篇評書《楊柳寨》獲全國優秀曲藝(南方片)觀摩演出創作一等獎,短篇評書《掛牌成親》獲全國優秀曲藝作品一等獎。武漢地區兩屆十佳演員,獲湖北省首屆文藝明星獎,大型戲劇《穆桂英休夫》獲1996年曹禺戲劇文學評獎提名獎,由創作小説改編的同名戲劇《養命的兒子》獲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2009年6月,何祚歡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6-7] 

湖北評書入選非遺

2008年6月7日,湖北評書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58。 [2]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武漢説唱團有限責任公司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9] 

湖北評書曲藝價值

湖北評書善於塑造玩弄權貴豪強於股掌之間的草莽英雄形象,每部書中都有一個或幾個這種類型的重要人物講述風格幽默酣暢,語言流暢、華麗,描繪景物時常用韻律迴旋有致的駢體,與敍述、對話時使用的生動口語輝映成趣。湖北評書是湖北地方曲藝中具有代表性,且突出體現荊楚地域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湖北評書在文學、語言、表演等方面均顯示出鮮明的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值得關注。 [1-2]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