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北省農科院果茶蠶桑研究所

鎖定
湖北省農科院果茶蠶桑研究所是湖北省果茶蠶桑研究最高學術機構,其前身為湖北省農科院果茶研究所、湖北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是我國南方果樹科研尤其是果樹新品種培育和新技術推廣的主要單位之一,梨樹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一直是該所科研重點和優勢,國內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砂梨種質資源圃“國家果樹種質武漢砂梨圃”即建在該所,收集保存有國內外砂梨種質500多份。自50年代起便開始了以梨為主的多種果樹新品種選育研究工作,自“六五”以來一直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攻關項目,共做雜交組合150多個。
中文名
湖北省農科院果茶蠶桑研究所
性    質
研究所
地    區
湖北省
前    身
湖北省農科院果茶研究所
法人代碼
44143914-X
成立時間
2001年2月

湖北省農科院果茶蠶桑研究所設施介紹

現設有果樹研究室、茶葉研究室、蠶桑研究室、蠶病研究室、果樹試驗場、茶葉加工試驗廠、果茶試驗站等業務機構。全所固定資產1072萬元,流動資金726萬元,

湖北省農科院果茶蠶桑研究所主要職責

組織開展果樹、茶樹、桑樹新品種選育、雜種優勢利用以及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研究,選育家蠶新品種,承擔國家、省有關果樹、茶葉、蠶桑重大科研任務,研究解決全省果茶蠶桑生產中的關鍵性技術問題;開展以果樹、茶樹、桑樹、種苗為主的科技開發,以及果茶蠶桑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和技術諮詢服務。

湖北省農科院果茶蠶桑研究所規模

全所職工總數507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8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42人,高級職稱人員中有國家級專家10人,省級專家3人,省級學科帶頭人1人,院級學科帶頭人4人。二十年來,陸續建立了國家果樹種質武漢砂梨圃、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果樹生理實驗室、茶葉生化實驗室、昆蟲生理生化實驗室以及桑樹資源圃。擁有各類儀器設備230台(套),各類圖書50餘萬冊,單位佔地面積2.9平方公里,有試驗果園540畝、茶園375畝、桑園75畝。

湖北省農科院果茶蠶桑研究所貢獻表現

“六·五”以來,先後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64項,其中43項成果廣泛應用於生產,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湖北省農科院果茶蠶桑研究所一直重視開展果茶蠶桑優良品種的引進與新品種的選育研究工作,並選育出了“金水梨”系列、鄂獼桃一號(金魁)、鄂蘋一號鄂柑一號鄂茶一號、鄂蠶一號、鄂桑一號等優良果茶蠶桑新品種,依託國家砂梨種質資源圃以及湖北省獼猴桃、茶樹、柑桔種質資源圃,以速生、早熟為特徵的果茶育種已具全國優勢,並推出了一批優良新品種。
先後培育出“金水1號”和“金水2號”(1974年)、“金水3號”(1976年)、“金水酥”(1985年)、“金水秋”和“97-1-33”(1996年)、“鄂梨1號”和“鄂梨2號”(2002年)等多個優良品種。其中“金水1號”和“金水2號”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湖北省科學大會獎”,並一直是湖北省及我國南方梨樹業發展的主要品種,“鄂梨2號”被農業部評為“優質早熟梨”(2001年)。“鄂梨1號”因其果個大,早果性好,成熟期又特早(7月初成熟)比現有早熟品種早15天上市,售價高於普通品種20%至40%,深受廣大生產者的歡迎。“鄂梨2號”成熟早,豐產性好,果心特小,而風味又特佳,品質特優,深受消費者青睞。該二品種已引起湖北、廣西、雲南、四川、重慶、江西、福建、上海、江蘇等省(市)的濃厚興趣,並正在成為結構調整和梨品種更新換代的首選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