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北口

鎖定
鄖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上游北岸。北鄰陝西省商南、山陽、鎮安3縣,西南鄰陝西省旬陽、白河兩縣。
2020年,獲得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 [1] 
中文名
湖北口
別    名
泗峽口
地理位置
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上游北岸

湖北口湖北口簡介

在鄂陝交界的鄖西鎮安兩縣之間,有一個在地圖上也找不到的小鎮----泗峽口,泗峽口也叫湖北口,顧名思義是四面環山的關口。走進泗峽口,你會現實的感受到她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湖北邊鎮----口子鎮。
據鎮上的老人講,這個秦楚邊鎮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遠古時代是秦嶺深處的小驛站,過往鹽商茶商在這裏歇腳駐足,秦楚間的的官差郵差在這裏飲馬加料,偶然間也有州官、縣官和巡撫大人在這裏“體察民情”。我不知道這裏走出過多少達官貴人,只知道民國至今,這裏也出過幾個州官縣官。地方隨小,並且偏遠,卻也人傑地靈。
説泗峽口是口子鎮,這話一點不假,單從鎮上居民的語言風俗便可略知一二。泗峽口隸屬湖北,自然少不了操正宗湖北方言(西南官話江漢次方言)的居民,他們管熱叫“勒”,管吃飯叫“加食”;人數最多的當屬一羣下河人,也就是我們説的鄖西人,他們講下河話,是江淮方言的一種次方言,把上面叫“高頭”,把我叫“偶”,語言輕柔委婉。還有一些村落操秦巴方言,也就是漢中方言,帶有濃濃的川味。這個鎮因為回族不少,前不久更名為湖北口回族自治鄉,這裏的回族同胞全部講正宗的西安方言。一鎮四音,村村語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家庭,每個成員間口音不同,爺爺聽不懂孫子的話在這裏十分正常,但在中國的鄉村小鎮上這卻是罕見的。
泗峽口海拔1000多米,地處秦嶺南麓深山中,空氣清新涼爽,即使是炎炎夏季,這裏卻是涼風習習;寒凍臘月,你在這裏感受的是春意盎然,冬暖夏涼、四季如春是這個口子鎮的一大自然特點。山上森林茂密,大樹遮天蔽日,山下溪水瑩瑩,河中塘裏魚蝦成羣,展示着泗峽口原始的生態風貌。山谷河畔稻田犬牙交錯、縱橫密佈,山坡上、山腳下農家小院炊煙繚繞,儼然一派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山大溝深,土厚民淳。泗峽口民風淳樸善良,即使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這裏依然保留了上古遺風,夜不閉户,路不拾遺,民族傳統得到了完整的保存。泗峽口最大的姓氏是李姓,祖籍湖北黃州,由下江遷徙而來,操江淮方言,目前有2000多人,李家是一支崇尚詩文古風的家族,“文禮學有成、積善定光榮”是其支族堂號。李姓是泗峽口的名門望族,歷史上走進名人殿堂的泗峽口人多半出自李家,鎮上的各種傳説遺事也主要出自李姓人家。千百年來,泗峽口人保持着寬厚、淳樸、勤勞、善良的民族傳統,在這塊美麗而貧瘠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在發展創新、與時俱進的改革年代,古樸的泗峽口人正以博大的胸懷海納山外的世界。保護南水北調母親河工程、秦嶺南麓生態保護區工程已經在這裏全面拉開,通往武漢、西安的高等級公路、高速公路全面開工,金礦、銅礦、黃姜皂素吸引着國際的目光。走進今日泗峽口,可謂是客商雲集、欣欣向榮,這片古老的熱土正在煥發着勃勃生機!
湖北口回族鄉地處鄂西北邊陲,踞於湖北大梁之巔,三面環陝,一面歸鄂,地扼秦楚要衝,東距鄖西縣城145公里,北距西安285公里。全鄉版圖面積為251.62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113個村民小組,6710户,23824人,其中回族918户,4456人,佔總人口的18.7%。境內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地勢西高東低,落差較大,最高海拔1799米,最低海拔540米,全鄉平均海拔921米。全年平均氣温10.8℃,無霜期160天,是一個集“老、少、邊、山、窮”於一體的高寒鄉鎮。 1984年被省政府劃為革命老蘇區,是十堰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民族特色濃厚,回漢雜居,是重要的省際邊貿鄉鎮。
1986年4月3日,湖北口回族鄉宣告成立,成為十堰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也是湖北省唯一以“湖北”冠名的地方行政機構。從此,湖北口迎來了新的發展的春天。20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關注着這裏的發展。省市領導錢運錄、王生鐵、韓南鵬、朱純宣、李憲生、趙斌等領導先後蒞臨這裏視察指導,為這裏的發展指引了方向,也為這裏的建設增添了動力。鄖西縣委書記盧富昌,縣長馮安龍也多次深入至此指導民族經濟發展。為了建設湖北口,發展湖北口,鄖西縣全面落實民族政策,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在政策、人事、財力、物力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和重點傾斜。湖北口人民以“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精神,緊緊抓住民族鄉建設和蘇區扶貧開發機遇,克難戰困,艱苦創業,使全鄉的山場資源、礦產資源、勞動力資源以及邊際口子鎮優勢得到了有效發揮,有力拉動了鄉域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進步。湖北口馬頭山羊獨具特色,它以其肉質鮮,皮質優良而聲名遠播,被載入湖北省志。這幾年,湖北口大力開發地方特色畜牧資源,使畜牧產業從分散走向了規模化。他們啓動的千人千户種草養羊工程,已使全鄉發展馬頭山羊27000餘隻,加上生豬和黃牛,年收入達到500萬元。湖北口核桃、油桐、柿子、二花等作物在全省小有名氣;芝麻、綠豆、紅小豆等享譽省內外。通過開發已形成了核桃、柿子為骨幹的特色林果基地15000多畝;香椿、權菜、野小蒜等綠色野生菜也打入國內市場。湖北口已探明的礦產有10多種,地質儲量千萬噸以上,其價值不可估量,其中有5種礦產開採價值較高,金、重金石、花崗石、生物大理石等得到開發利用。境內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鍾靈毓秀,人文景觀獨具神韻,如:湖北關、紅巖清真寺、三十六巖觀音寺、三棵樹、坎子山萬畝石林等極具開發價值。為開發人力,拉長打工產業鏈條,湖北口加大對農民工的服務、培訓、維權力度。率先在民工集聚的陝西(潼關)河南(靈寶)建立了流動黨員支部和流動工會組織。全鄉每年輸出農民工7000餘人,年創收近5000多萬元,個別農民打工積累資金超過千萬元。2005年,湖北口鄉農村經濟總收入突破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84元,財政收入達到96萬元,分別是建鄉之初的13.6倍10倍5.1倍。農民存款餘額達到2000萬元。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全鄉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20年來,湖北口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農村人口集鎮化步伐加快。集鎮人口達到3500餘人。賓館、超市、加油站等社區服務機構一應俱全,使集鎮人的生活走向城市化。中心福利院、衞生院、派出所、郵電支局、林業站辦公樓,2.68公里硬化的集鎮街道,佔地7200平方米的邊貿市場,4100米集鎮防洪堤等一批重點口子鎮建設工程相繼竣工,使集鎮功能日益提高,邊貿經濟日益繁榮。桎梏湖北口發展瓶頸的道路問題得到重大改觀。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積極爭取民族政策和建設資金,新建了二龍路、太東路、太紅路、虎新路、西桃路,上湖路柏油化全面完工,北通西安,東達武漢,公路通村率也從零發展到現在的100%,為湖北口打造了通向富裕的金光大道。 全鄉電網改造全面完成,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供電入户率達到100%。廣播電視光纜光纖的架設,讓黨和政府的聲音響徹湖北邊關,數十套精彩清晰的有線電視節目進村入户。有線電話、移動手機、英特網也進入回民家中,今天的湖北口已闊步走上信息時代的高速公路。
2002年,湖北口桃園溝村教師胡安梅,憑着滿腔無私奉獻的熱血,憑着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當選為中共十六大代表。她是人民的代表,她更是湖北口人精神的代表。湖北口的黨員幹部正是憑着這種精神,團結和帶領回漢兒女走進了新世紀發展的康莊大道。湖北口的回漢人民,正是憑着這種精神緊緊團結在一起,生生不息,發展壯大。
20年的湖北口是一部戰天鬥地,可歌可泣的抗爭史,是一部氣貫長虹、彪炳千秋的發展史。現在,全鄉回漢羣眾正以飽滿的熱情,攜手並進,共同譜寫民族繁榮的新篇章。

湖北口回族文化風俗

湖北口回族以大雜居、小聚居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回漢兩族在生活習慣上表面看來雖然差別不大,但回民一部分獨特的風俗習慣現在仍然保留。伊斯蘭教是回民信仰的宗教,信仰的程度根據各自的環境和認識有所不同,部分信仰至深的老年穆斯林還嚴格保留着西亞一帶的生活方式。

湖北口服飾

湖北口的回民服飾原來和漢族有很大的區別,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其穿着逐漸趨向同化,只有到清真寺做禮拜和參加節日會禮時,回民男子多戴較淺的圓柱狀的白帽子或黑帽子,女子多配戴面紗和用白色頭巾裹頭。

湖北口語言文字

回族最早主要使用的是阿拉伯語,到了明清時期,漢語和漢文已經成為回族使用的語言和文字。湖北口的回民也是這樣,但在回民內部的日常交往中,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語的詞彙,多數回民長者還能説一部分日常用語。在清真寺禮拜時,通篇使用阿拉伯語作祈禱詞,德高望重的阿訇,還時常向自願學習《古蘭經》的青年回民講授阿語。

湖北口飲食

回族的飲食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其特點是品種多樣、營養豐富、搭配合理、禁忌較多。湖北口出名的回民食品主要有傳統點心、馬躥酥、麻頁油茶、牛羊肉泡、羊肉捌鍋等。回民傳統的“三道茶點”仍然在當地農村保留,其做法是在接待客人時,第一道是盛上糕點、乾果之類,泡上濃茶,稱之“清茶”;第二道是盛上米酒加湯元、雞蛋之類,稱之為“糖茶”;第三道是盛上牛油加麪粉做成的粥,稱之為“油茶”。三道之後方改換茶碟,宴會進入高峯。回民老者大多數都有喝“早茶”的習慣,即一大早喝相當數量的茶水,平時不喝茶,以保養身體,延年益壽。
回族的日常飲食一律吃“清真”食品,主食是麪粉、大米、玉米、蔬菜、雜糧等,食用油一般為清真混合油、菜油、麻油等,肉類一般是羊肉、牛肉、家禽和野雞、野鴨等,但必須要經過阿旬的宰殺,方可食用。忌食豬、狗、驢、騾、馬及兇惡野獸和醜陋動物等,忌食自死動物和牲畜的血液。不吸煙,不喝酒。

湖北口婚俗

在湖北口這個回民聚居的地區,青年男女結婚時,“鬧房”習俗別具一格。
回民婚禮簡樸而熱鬧,先由阿旬育經,念“伊扎布”阿語,證婚詞,後舉行婚宴。宴畢,青年們圍擠在洞房,“鬧房”便宣佈開始。
起初為“鬧新娘”。以新娘為中心的送親女眷護衞隊為一方,盤腿坐在炕上,將新娘圍在中間,懷揣剪刀、錐子等防身器與另一方的青年“鬧事者”展開大戰,鬥智鬥勇。妙語歡笑聲震盪屋樑,直到新娘耙陪嫁帶來的糖果、點心等全部散向眾人為止,此為“文鬧”。有好事者擠眉弄眼,突然間一齊動手,抬起一人拋向炕上,這時送親護衞隊便拿出防身武器,以示反抗,這叫“踏炕”,此為“武鬧”。雖然踏炕者望炕生畏,不敢越雷池半步,但青年們仍前赴後繼,樂此不疲。
平日熟悉的青年男女,先是用印色墨汁等顏料為新郎“畫妝”,以挑起禍端,這便是“鬧新郎”。一旦新郎逃跑或反抗,青年們便一哄而上,利用早已準備好的麻繩、鐵鏈等將新郎捆住,讓新郎被迫用滑稽的臉向眾人做各種表演。害羞的語言及動作使歡笑聲一浪高過一浪,一次疊過一次,將鬧房推向高潮。新郎若有不從,青年還另有高招,或讓其站高凳,或潑冷水,或加掛鎖鏈等進行懲罰。
若有媒婆及他人前來勸架,稍不留意也會遭到同樣的下場,此為“陪郎”,直到新郎完全同意表演或者發喜糖代替所有的要求後,方可罷休。
鬧房中,雖有野蠻之嫌,但他們的行為自有分寸,既不會傷也不會翻臉,而是有意渲染氣氛,以示吉利。

湖北口喪葬

回族按照伊斯蘭教的信仰理念,喪葬的儀式比較特別(信仰中對人的死代表着該世的完成和下世的開始,死者留下的只有屍骨,理當迴歸大地),因此葬禮相對簡單。回族中死去的人不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幼,一律實行土葬、速葬,遺體在家停留不得超過三天。
死者不穿生前衣服,不帶任何殉葬品。壽木一般用長七尺五寸左右的木板做牆和蓋,不用木料做底。死者用二丈八尺白布裹體,俱以子午(北南)向安葬,墳墓除立石碑外一般不作過多修飾。
死者嚥氣後,由親屬將其遺體移於公用的木質洗盆內蓋上白布,焚香,始可舉哀。殯葬前,用温水洗淨遺體,纏上新白布製成的簡單壽衣,安放在平時安放在清真寺裏的公用“榻布”(即喪轎)內,請阿訇領親屬在堂前給死者贊“者那在”,即向真主祈禱,向死者念悼詞,舉行告別儀式,抬“榻布”出殯送死者人土,不放鞭炮,不用樂器。

湖北口祭奠

回民在紀念祖先時方式也比較特別,上墳祭祖一般在齋月(穆斯林齋戒的月份)的前月,做豐盛飯菜請阿旬帶着家庭男子去墳地逐個唸經,也叫“走墳”,以示後人不忘祖先。上墳時只念經而不培土,旨在紀念與緬懷。
人死後三天、七天、四十天、百日、週年,親人請阿旬至墳地念經(也可在清真寺或家裏),並做“油香”(油炸麪餅)以及豐盛飯菜,召集親戚及鄰里來家裏聚會,向窮人舍散“齋卡提”(回族穆斯林根據自己收入或完成某種意念而向窮人施捨財物),以表示對死者的尊重和紀念。

湖北口節日

回民有三大宗教節日,即每年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開齋節又稱肉孜節,穆斯林每年要根據農曆推算一年的齋月(一個月內白天不吃飯、不飲水),齋月的最後一天(伊斯蘭教歷十月一日)便是開齋節,開齋節類似漢族的春節,是回民最關注、最講究的盛大節日。古爾邦節又叫平安節、宰牲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是一個提倡和教導回民們遵守紀律、孝敬父母、團結友愛、仁慈行善為主要內容的節日,另一方面也是祈求真主賜予平安和豐收。聖紀節又稱“聖忌”節(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是紀念穆罕默德聖人誕辰及逝世之日。聖紀節一般是由當地一個或多個自願出資的“社頭”,組織附近的回民在清真寺聚會,還熱情邀請可信賴的漢族朋友參加的學習和交流的活動。節日中穆民人頭攢動,偌大的清真寺顯得狹小而擁擠,但又顯得寧靜和安謐,阿訇們一個又一個走上講壇,宣講教義,告誡牧民子孫的行為規範,一餐長達十幾小時之久,卻無一人破壞氣氛。

湖北口認識湖北口

湖北口回族鄉位於鄂陝交界,地處漢江北岸,秦嶺南麓。1986年4月成立回族鄉,是全省唯一以“湖北”冠名的省際邊貿口子鎮,湖北省重點革命老區鄉鎮,十堰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
撫今追昔,滄桑鉅變。建國60年來,湖北口回族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社會大局穩定和諧,回漢羣眾安居樂業。2008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從解放之初的45.52萬元、16.60元增長到18058萬元、2588元。財政收入達到220萬元,是建鄉之初19萬元的11倍,農民存款餘額達到8000萬元,是建鄉之初70萬元的82倍。2009年2月被授予“全國文明村鎮”、“十堰市十大先進鄉鎮”榮譽稱號。
湖北口回族鄉堅持以科學發展匡正發展方向,以黨的建設統領發展大局,以“一主三化”提升發展質量,以基礎建設優化發展環境,以回漢和諧凝聚發展力量,確立了“12345”的任期工作思路,即:圍繞一條主線(抓黨建促發展)、推進兩項建設(邊貿口子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做強三大產業(烤煙產業、畜牧產業、勞務產業)、突破四個重點(工業經濟、招商引資、扶貧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五大目標(經濟總收入躋身全縣前列、財政收入突破500萬元、計劃生育位居全縣先進行列、社會治安保持全縣優勝水平、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的工作思路,有力地完善了口子鎮功能,提升了產業化水平,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優化了經濟發展質量,保障了社會和諧穩定。
培植主導產業,2009年種植優質烤煙10000畝,預計產煙25000餘擔,產值2000餘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財政收入400萬元;推行山羊“1235”和黃牛“165”養殖模式,發展豬牛羊10萬頭(只)以上;有序轉移勞務輸出,引導發展“迴歸經濟”,外出創業成功者回鄉投資1000餘萬元興辦產業,捐助200餘萬元興辦社會事業;開發旅遊資源,湖北關、三十六巖觀音寺、坎子山萬畝石林、三天門溶洞等一批獨具神韻的景點正在走出深閨,掀開神秘的面紗。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資金1430萬元。完善口子鎮與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遷移扶貧、楚關大道、集鎮水廠、通村水泥路、“一建三改”、災害治理等項目建設。推進平安創建,針對湖北口毗鄰陝西、回漢雜居、社情特殊的情況,建立省際周邊聯防聯調機制,民事糾紛調處率100%,連續9年無命案、無重大刑事案件、無羣體上訪案件發生,連續9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勝責任區”。發展文化、教育、衞生事業,籌備新建鄉文化站,創辦“人民滿意教育”,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化人口與計生工作,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湖北口這個美麗的邊關古鎮,正以嶄新的面貌巍然屹立於楚秦邊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