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劇

鎖定
湖劇,浙江省湖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湖劇主要流行於浙江湖州、嘉興地區及杭州的餘杭、臨安,江蘇的吳江、宜興,安徽的廣德等地,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因吳興舊屬湖州府,故1951年定名為湖劇。湖劇帶有濃郁的江南水鄉情調,不僅語言親切柔和(採用本地吳語方言湖州話演唱),曲調清新流暢,而且表演文雅細膩,宜演悲歡離合的家庭愛情戲。
2011年5月23日,湖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41。 [1] 
中文名
湖劇
別    名
湖州灘簧,小戲或花鼓 [1]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遺產編號
IV-141
申報地區
浙江省湖州市

湖劇歷史淵源

湖劇演出
湖劇演出(5張)
湖劇最早出現在清道光、咸豐年間,當時有“小戲”《拔蘭花》《賣草囤》等劇目在南潯、雙林等地演出。19世紀初,江南地區的各路攤簧活動繁盛,逐漸形成了與南詞攤簧(蘇攤)相對應的“花鼓攤簧”。當時湖州民間藝人利用當地的曲藝音樂、民歌形式,融入湖州方言和攤簧唱腔創作小戲演出,逐漸形成了“湖州攤簧”這種湖劇戲曲樣式。
民國以前的湖州小戲皆為男班,演出的劇目主要是“小生、小旦、小丑”的“二小”、“三小”戲,如《拔蘭花》《賣紅菱》等,號稱七十二本小戲。唱腔也稱“小戲調”。
民國初年,湖劇開始有了女演員,行當也突破了“二小”、“三小”。 1939年,藝人童俊勇以湖州文戲之名在湖州掛牌演出達一年之久,在此期間總結出“十八個半韻腳”, 即拉差、塔煞(入聲)、花茶(分文讀與白讀)、孤苦(分文讀與白讀)、鐵錫(入聲)、葵悔、資思、雞氣、天仙、鉛蘭、堂郎(鼻化)、香長、高消、根清、重中、勿耐(入聲)、琉球、落篤(入聲)、兒耳(字數較少而稱半個韻)。唱腔形成了本攤調、燒香調等。
20世紀40年代末,湖劇逐漸形成了本攤大戲為主、大戲小戲並存的格局。1952年,由同樂劇團為主組成了湖州市湖劇團,《麒麟帶》成為湖劇的“看家戲”, 被譽為“浙江一塊寶,全國一朵花”。1966年,湖州、嘉興和德清建立了三個專業劇團,農村中還有大量業餘小戲班社。這一時期的湖劇,女旦逐漸代替了男旦,男女小生同台,音樂唱腔有了較大的發展。文革期間,《石嶺銀鋤》《老馬回家》等現代小戲湧現。20世紀80年代後,湖州、嘉興、德清等地湖劇專業劇團相繼撤消,但民間仍有吳興攤簧曲藝小戲隊、雙林小戲班零星演出,被稱為“花鼓戲”的農村湖劇小戲班社繼續活躍在德清縣一帶。 [2] 

湖劇文化特徵

湖劇劇目分類

湖劇劇目分小戲與大戲兩類。小戲劇目是指“二小、三小”的清裝戲,有《拔蘭花》《賣紅菱》《打紗窗》《繡荷包》《賣青炭》《賣草囤》《雙落髮》等,號稱七十二本小戲,唱腔稱為小戲調。小戲內容通俗易懂、風趣活潑,大多反映婚姻愛情和農民、小市民的生活場景,受到農民和城鎮下層居民的喜愛。
大戲劇目指在攤簧傳統劇目中佔舉足輕重地位的“四亭柱”清裝大戲,有《庵堂相會》《借黃糠》《陸雅臣》和《賣妹成親》,以及更多由湖州琴書曲目擴編或向其他劇種移植的戲劇,如《雙珠鳳》《珍珠塔》《孟麗君》《何文秀》等,號稱“九十六本大戲”,唱腔在原有的小戲調基礎上發展出本攤調和燒香調。大戲由湖劇專業演員演出,內容以表現苦命鴛鴦、才子佳人的居多,舞台語言趨於文雅,歸納成湖劇“十八個半音韻”,行當也突破了“二小”“三小”。 [2] 

湖劇唱腔

湖劇的唱腔有“小戲調”、“本灘調”、“燒香調”等,並形成特有的“十八個半音韻”。藝人按各自所在地域方言、唱腔差異而稱“湖州幫”、“雙林幫”、“南潯幫”、“震澤幫”等。湖劇表演特色為“陰陽嗓”,即男旦使用真假聲交替演唱的唱法進行表演。演唱過程中“十八個半音韻”與吳語方言音韻相合,並採用吳語方言湖州話演唱。湖劇語音親切柔和,帶有濃郁的江南水鄉情調。 [1] 

湖劇表演形式

湖劇的表演以文戲為主,具有質樸柔和、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早期湖州灘簧腳色僅為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戲。20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演時裝大戲,向越劇、話劇學習,腳色增加到八小生、八小旦,並形成注重人物性格刻畫,以抒情的唱腔和細膩的表演見長的演出風格。 [3] 

湖劇曲調

湖劇的音樂富有湖州地方特色,常用曲調有本灘調、燒香調、大陸板和小戲調。大戲多用本灘調和燒香調,故又稱本灘大戲。 [3] 

湖劇代表劇目

湖劇的傳統劇目有小戲《拔蘭花》 《馬浪蕩》 《借披風》等七十二出,大戲有《借黃糠》 《庵堂相會》 《活捉姚麒麟》等九十六本。另還有《太湖紅浪》《陸雅臣》《賣妹成親》《雙珠鳳》《珍珠塔》《孟麗君》《何文秀》以及看家戲《姚麒麟》等。 [2] 

湖劇傳承保護

湖劇傳承價值

湖劇塑造出了眾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且生動傳神的藝術形象。留傳下來的早期小戲劇目,具有很高的民間口頭文學價值。湖劇的音樂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當地民歌小調,很好地反映了當時的風俗人情。其中傳承保留下來的“陰陽嗓”(男旦唱法),在中國戲曲劇種中較為罕見。 [4] 

湖劇傳承現狀

湖劇承載着湖州地區的特色文化,更是老百姓對生活的表達。作為浙北地區唯一一個戲種——湖劇,當代湖劇處在一種自生自滅的發展狀態。隨着文化交流的加強,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經濟全球化的衝擊,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湖劇憑藉其“口傳心授”的弱勢傳承方式,與其他非遺文化一樣,同樣面臨着“人亡藝絕”的窘境。 [4] 
湖劇的老一輩傳承人垂垂老矣,而新一代傳承人難以為繼。湖劇的傳承出現斷層現象。“文革”之後湖劇少有代表性的新劇目傳世,劇本創作中堅力量缺失。 [5] 

湖劇傳承人物

許麗娟,女,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浙江省湖州市,代表項目:湖劇。 [6] 

湖劇傳承保護

2004年以來,湖州市開展湖劇藝人情況調查,對湖劇團的歷史檔案資料進行了整理,並利用數字化手段予以保存。 [2] 
2007年湖城鳳凰街道仁皇山社區成立了楓葉紅湖劇表演隊,許麗娟﹑肖明芳﹑高雲娣﹑勞志良等湖劇老演員義務教唱。 [4] 
2008年“湖劇傳承基地”在湖城鳳凰街道仁皇山社區居民活動室掛牌,30多位湖劇愛好者唱起了由湖劇老藝人創作的《仁皇山社區之歌》。 [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湖州市文化館(湖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湖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湖劇”項目保護單位湖州市文化館(湖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9] 

湖劇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2年湖劇表演藝術家許麗娟老師來到弁南中學,將湖劇帶進中學校園。自從成立“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以來,塘甸小學每個學期都會請湖劇老藝術家來校進行“湖劇”的教學,湖劇教學活動受到了湖州市羣藝館的大力支持。 [4] 
2013年11月27日晚,“湖韻悠揚·湖劇經典唱段、傳統摺子戲”專場演出在杭州上演。當晚展示了湖劇傳統戲《珍珠塔·贈塔》《陸雅臣賣娘子·回孃家》《賣青炭·朝奉吃菜》等經典唱段。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