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劇,浙江省湖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湖劇主要流行於浙江湖州、嘉興地區及杭州的餘杭、臨安,江蘇的吳江、宜興,安徽的廣德等地,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因吳興舊屬湖州府,故1951年定名為湖劇。湖劇帶有濃郁的江南水鄉情調,不僅語言親切柔和(採用本地吳語方言湖州話演唱),曲調清新流暢,而且表演文雅細膩,宜演悲歡離合的家庭愛情戲。
湖劇歷史淵源
編輯
湖劇演出(5張)
民國以前的湖州小戲皆為男班,演出的劇目主要是“小生、小旦、小丑”的“二小”、“三小”戲,如《拔蘭花》《賣紅菱》等,號稱七十二本小戲。唱腔也稱“小戲調”。
民國初年,湖劇開始有了女演員,行當也突破了“二小”、“三小”。 1939年,藝人童俊勇以湖州文戲之名在湖州掛牌演出達一年之久,在此期間總結出“十八個半韻腳”, 即拉差、塔煞(入聲)、花茶(分文讀與白讀)、孤苦(分文讀與白讀)、鐵錫(入聲)、葵悔、資思、雞氣、天仙、鉛蘭、堂郎(鼻化)、香長、高消、根清、重中、勿耐(入聲)、琉球、落篤(入聲)、兒耳(字數較少而稱半個韻)。唱腔形成了本攤調、燒香調等。
20世紀40年代末,湖劇逐漸形成了本攤大戲為主、大戲小戲並存的格局。1952年,由同樂劇團為主組成了湖州市湖劇團,《麒麟帶》成為湖劇的“看家戲”, 被譽為“浙江一塊寶,全國一朵花”。1966年,湖州、嘉興和德清建立了三個專業劇團,農村中還有大量業餘小戲班社。這一時期的湖劇,女旦逐漸代替了男旦,男女小生同台,音樂唱腔有了較大的發展。文革期間,《石嶺銀鋤》《老馬回家》等現代小戲湧現。20世紀80年代後,湖州、嘉興、德清等地湖劇專業劇團相繼撤消,但民間仍有吳興攤簧曲藝小戲隊、雙林小戲班零星演出,被稱為“花鼓戲”的農村湖劇小戲班社繼續活躍在德清縣一帶。
[2]
湖劇文化特徵
編輯湖劇劇目分類
湖劇劇目分小戲與大戲兩類。小戲劇目是指“二小、三小”的清裝戲,有《拔蘭花》《賣紅菱》《打紗窗》《繡荷包》《賣青炭》《賣草囤》《雙落髮》等,號稱七十二本小戲,唱腔稱為小戲調。小戲內容通俗易懂、風趣活潑,大多反映婚姻愛情和農民、小市民的生活場景,受到農民和城鎮下層居民的喜愛。
大戲劇目指在攤簧傳統劇目中佔舉足輕重地位的“四亭柱”清裝大戲,有《庵堂相會》《借黃糠》《陸雅臣》和《賣妹成親》,以及更多由湖州琴書曲目擴編或向其他劇種移植的戲劇,如《雙珠鳳》《珍珠塔》《孟麗君》《何文秀》等,號稱“九十六本大戲”,唱腔在原有的小戲調基礎上發展出本攤調和燒香調。大戲由湖劇專業演員演出,內容以表現苦命鴛鴦、才子佳人的居多,舞台語言趨於文雅,歸納成湖劇“十八個半音韻”,行當也突破了“二小”“三小”。
[2]
湖劇唱腔
湖劇的唱腔有“小戲調”、“本灘調”、“燒香調”等,並形成特有的“十八個半音韻”。藝人按各自所在地域方言、唱腔差異而稱“湖州幫”、“雙林幫”、“南潯幫”、“震澤幫”等。湖劇表演特色為“陰陽嗓”,即男旦使用真假聲交替演唱的唱法進行表演。演唱過程中“十八個半音韻”與吳語方言音韻相合,並採用吳語方言湖州話演唱。湖劇語音親切柔和,帶有濃郁的江南水鄉情調。
[1]
湖劇表演形式
湖劇的表演以文戲為主,具有質樸柔和、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早期湖州灘簧腳色僅為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戲。20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演時裝大戲,向越劇、話劇學習,腳色增加到八小生、八小旦,並形成注重人物性格刻畫,以抒情的唱腔和細膩的表演見長的演出風格。
[3]
湖劇曲調
湖劇代表劇目
編輯湖劇的傳統劇目有小戲《拔蘭花》 《馬浪蕩》 《借披風》等七十二出,大戲有《借黃糠》 《庵堂相會》 《活捉姚麒麟》等九十六本。另還有《太湖紅浪》《陸雅臣》《賣妹成親》《雙珠鳳》《珍珠塔》《孟麗君》《何文秀》以及看家戲《姚麒麟》等。
[2]
湖劇傳承保護
編輯湖劇傳承價值
湖劇塑造出了眾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且生動傳神的藝術形象。留傳下來的早期小戲劇目,具有很高的民間口頭文學價值。湖劇的音樂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當地民歌小調,很好地反映了當時的風俗人情。其中傳承保留下來的“陰陽嗓”(男旦唱法),在中國戲曲劇種中較為罕見。
[4]
湖劇傳承現狀
湖劇承載着湖州地區的特色文化,更是老百姓對生活的表達。作為浙北地區唯一一個戲種——湖劇,當代湖劇處在一種自生自滅的發展狀態。隨着文化交流的加強,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經濟全球化的衝擊,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湖劇憑藉其“口傳心授”的弱勢傳承方式,與其他非遺文化一樣,同樣面臨着“人亡藝絕”的窘境。
[4]
湖劇傳承人物
許麗娟,女,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浙江省湖州市,代表項目:湖劇。
[6]
湖劇傳承保護
湖劇社會影響
編輯社會活動
2012年湖劇表演藝術家許麗娟老師來到弁南中學,將湖劇帶進中學校園。自從成立“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以來,塘甸小學每個學期都會請湖劇老藝術家來校進行“湖劇”的教學,湖劇教學活動受到了湖州市羣藝館的大力支持。
[4]
- 參考資料
-
- 1. 湖劇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19-06-30[引用日期2019-06-30]
- 2. 孫福進, 邱紅. 湖劇[J]. 浙江檔案, 2014, (4):38-39
- 3. 浙江的稀有劇種 .浙江文化信息網.2013-05-02[引用日期2015-06-27]
- 4. 嵇書華. 非遺保護與湖劇發展傳承研究[J]. 北方音樂, 2014, (6):101-102.
- 5. 宋笑笑, 李學功. 苕韻流芳:略論灘簧劇種的傳承與發揚——以湖劇為個案[J]. 大慶社會科學, 2017, (1):89-91.
- 6. 許麗娟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19-06-30[引用日期2019-06-30]
- 7.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引用日期2019-12-15]
- 8. 湖劇盛宴傾倒杭城觀眾 .湖州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