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游魚

(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民俗)

鎖定
游魚是廣東省湛江遂溪縣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節日時間是2017年1月。
中文名
游魚
節日時間
2017年1月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廣東省

目錄

游魚簡介

遂溪醒獅”已是遂溪縣一個響噹噹的名片,而近年,遂溪“游魚”成為遂溪縣傳統民俗文化的新亮點。
“遂溪游魚”,是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北坡老圩“游魚”傳統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得到的新文化。形式上,在遊“魚”前加入舞龍、醒獅、舞鷹雄等環節;內容上,在原來僅遊鯉魚的基礎上,逐漸演變增加了蛟魚、斑魚等各類魚及蝦、蟹、青蛙和當年生肖等多種主體;技術上,魚腹內的蠟燭也改用電燈。

游魚遊園活動

2017年1月遂溪孔子文化城舉行了一場千人“游魚”遊園活動。“游魚”的魚燈形態各異、大小不一,頗為壯觀。魚燈上畫有眼睛、鱗片,舞動之際栩栩如生,仿似魚羣於銀河中暢泳,令人嘖嘖稱讚。當晚,首先舉行了“魚祭祈福”,身穿漢服的姑娘們手擎蓮花祈福,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隨後,“游魚”正式開始,巡遊的市民高舉魚燈,從孔子文化城的南大門開始,沿城內景點巡遊。當隊伍行至思義橋時,古箏齊鳴,禮花綻放,在各色禮花爭奇鬥豔的襯托下,千盞魚燈點綴出一個夢幻般的世界。
2017年元宵佳節,遂溪孔子文化城舉行“萬人魚龍舞、醉美孔聖山”的元宵魚龍展演巡遊活動,超過2萬人進城參與和觀看魚龍展演巡遊,孔子文化城內華燈溢彩,遊人如織;魚游龍翔,熱鬧非凡。
當晚,首先進行的是魚龍舞表演,《魚祭祈福》、《魚遊得水》、《魚躍龍門》等節目是將游魚和舞龍這兩種民間文化經過巧妙結的編排,融合編造出獨具一格的魚龍舞,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隨後,巡遊隊伍舞起蛟龍、舉起魚燈,沿着孔子文化城的主要道路開始巡遊,長長的巡遊隊伍宛如一條夜光龍,在孔子文化城的夜空中盤旋,進城遊玩的市民或跟隨遊玩、或駐足觀看,被這種歡快熱鬧的氛圍所感染,紛紛加入巡遊隊伍,共慶元宵佳節。 [1] 

游魚起源

遂溪游魚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當時,遂溪縣北坡鎮老圩常受旱災之苦,有一年春天,數日連降暴雨,雨水沒過北坡老圩所有旱坡地,村民們在雨水滲透的坡地上歡呼雀躍,小孩子們在水中嬉戲打鬧。這時,成羣結隊的鯉魚游到坡地邊嬉水覓食,村民們便要伸手捕捉。人羣中有位長者大喊一聲:“不準捉,它們是水神,今天的雨水是它們帶來的!”人們紛紛住手。説來也怪,魚兒們根本不怕人,泰然自若地覓食和嬉戲,小孩們抱着魚玩耍,大人們伸手撫摸魚鱗,坡地上出現了一幕人魚共舞的歡慶景象。
此後,每年正月十五,當地百姓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遂用竹條砂紙包紮成鯉魚形狀,並在魚腹點上蠟燭,寄寓“遊‘魚’帶水、年年有餘”,三百多年,代代相傳,從未停歇。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