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渭水之盟

鎖定
渭水之盟又稱便橋之盟,指的是唐朝時期玄武門之變之後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長安僅40裏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京師震動。 [1-2]  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 [3]  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 [4]  《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殺白馬與突厥可汗締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 [5]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自己穩定局勢。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中文名
渭水之盟
別    名
便橋之盟
時    間
626年
地    點
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
參與人物
李世民頡利可汗、李靖、李績
結    果
簽署和平協議,雙方斬殺白馬立盟
參加國家
唐朝、突厥
事件作用
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

目錄

渭水之盟背景

隋末年間,天下大亂,嚴重內戰分裂,突厥勢力趁機得到壯大,東突厥極端強盛,“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於突厥,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也臣屬於突厥。 [6]  東突厥可汗想當拓跋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 [7] 
李淵在晉陽初起,為了進軍長安時防止突厥進攻後方晉陽,也結好突厥。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一面抵禦突厥,一面消滅眾多割據勢力,消滅了臣屬於突厥的割據勢力使突厥的力量被削弱,粉碎了突厥想當拓跋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的企圖,保衞了華夏文明。 [7]  [8] 

渭水之盟過程

和突厥斬殺白馬立盟的唐太宗李世民 和突厥斬殺白馬立盟的唐太宗李世民 [9]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10]  八月九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11]  得知唐帝國的權力變更的頡利可汗,發兵十餘萬人,南下進攻涇州,而後一路挺進到武功,唐朝的都城長安受到威脅,長安城戒嚴。 [1]  [12]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軍隊攻擊高陵。李世民派出勇將尉遲敬德,作為涇州道行軍總管,抵達涇陽,防禦突厥。尉遲敬德抵達前線後,立即組織反攻,與突厥軍隊在涇陽打了一場惡戰,尉遲敬德勇不可擋,生擒敵軍將領阿史德烏沒啜,並且擊斃突厥騎兵一千餘人。 [13] 
雖然尉遲敬德在涇陽之役中取小勝,但是仍然無法遏制突厥人的前進步伐,頡利可汗的的主力進抵渭水河畔,直逼長安城。 [2]  突厥二十萬雄兵,列陣於渭水北岸,旌旗飄飄數十里。京城兵力空虛,長安為之戒嚴,人心惶惶。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至渭水邊,隔渭水與頡利對話,指責頡利負約。 [4]  不久後唐軍趕至太宗背後,頡利可汗見到唐軍“軍容大盛”,又得知執失思力被擒,由是大懼。 [14] 

渭水之盟結果

兩天後,即八月三十日,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上,簽署了和平協議,雙方立刻斬殺白馬立盟。之後,頡利可汗率突厥全體騎兵返回。 [5]  一場大戰終於偃旗息鼓。 [15]  九月突厥頡利可汗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16] 

渭水之盟後續

擊退突厥進攻的尉遲恭 擊退突厥進攻的尉遲恭 [17]
渭水之盟不久,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而此時的唐朝政局穩定,經濟得以恢復。這時唐太宗也積極進行對東突厥的備戰,甚至允許軍士在顯德殿內習武,培養了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鋭部隊。同時,唐朝還取得了恆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內蒙古烏審旗)等進攻東突厥的基地。唐朝反擊東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18] 
貞觀三年,唐軍與突厥軍在白道展開大戰,突厥被打敗,屯營於磧口。 [19]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將李靖進攻定襄,大破突厥,俘獲楊正道及煬帝蕭後,將其送於長安,突厥頡利可汗孤身逃走。 [20]  隨後李靖又指揮唐軍擊敗突厥,斬首萬餘級,俘獲十多萬突厥人。李勣率領另一支唐軍屯於磧口,俘獲五萬多突厥人。突厥頡利可汗騎千里馬想要逃到吐谷渾,唐朝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生擒了突厥頡利可汗。唐朝的版圖擴大到了貝加爾湖以北, [21-22]  原屬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而來投降於唐朝的則非常多。 [23] 

渭水之盟評價

渭水之盟是唐政府對突厥關係史上的一次勝利。 [24]  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從而穩固了唐朝初立的根基。從此唐朝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與突厥強弱變化的轉折。之後,唐太宗勵精圖治,並且挑撥頡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係。公元627年,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唐朝在公元630年,滅掉了東突厥汗國。
參考資料
  • 1.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己卯,突厥進寇高陵。
  • 2.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頡利可汗進至渭水便橋之北,遣其腹心執失思力入見,以觀虛實。思力盛稱“頡利、突利二可汗將兵百萬,今至矣。”上讓之曰:“吾與汝可汗面結和親,贈遺金帛,前後無算。汝可汗自負盟約,引兵深入,於我無愧?汝雖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誇強盛?我今先斬汝矣!”思力懼而請命。蕭瑀、封德彝請禮遣之。上曰:“我今遣還,虜謂我畏之,愈肆憑陵。”乃囚思力於門下省。
  • 3.    注:渭水的便橋之上。便橋即今天的西渭橋,位於在今咸陽市西南9公里的秦都區釣魚台鄉資村西南沙河河道上。
  • 4.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上自出玄武門,與高士廉、房玄齡等立騎徑詣渭水上,與頡利隔水而語,責以負約。突厥大驚,皆下馬羅拜。俄而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執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輕出,軍容甚盛,有懼色。上麾諸軍使卻而布陳,獨留與頡利語。蕭瑀以上輕敵,叩馬固諫,上曰:“吾籌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傾國而來,直抵郊甸者,以我國內有難,朕新即位,謂我不能抗禦故也。我若示之心弱,閉門拒守,虜必放兵大掠,不可複製。故朕輕騎獨出,示若輕之;又震曜軍容,使之必戰;出虜不意,使之失圖。虜入我地既深,必有懼心,故與戰則克,與和則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舉,卿第觀之!”
  • 5.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是日,頡利來請和,詔許之。上即日還宮。乙酉,又幸城西,斬白馬,與頡利盟於便橋之上。突厥引兵退。
  • 6.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 7.    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崑崙出版社,2003:243
  • 8.    時濤,宋巖 .《圖説中國曆代君主帝王180唐朝少數民族政權——突厥汗國 》: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ISBN: 9787510700873
  • 9.    唐太宗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8-20]
  • 10.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絓,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翊衞車騎將軍馮翊馮立聞建成死,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乃與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萬年謝叔方帥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馳趣玄武門。張公謹多力,獨閉關以拒之,不得入。雲麾將軍敬君弘掌宿衞後,屯玄武門,挺身出戰,所親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觀變,俟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君弘不從,與中郎將呂世衡大呼而進,皆死之。君弘,顯俊之曾孫也。守門兵與萬徹等力戰良久,萬徹鼓譟欲攻秦府,將士大懼;尉遲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宮府兵遂潰,萬徹與數十騎亡入終南山。
  • 11.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癸亥,詔傳位於太子。太子固辭,不許。甲子,太宗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赦天下;關內及蒲、芮、虞、泰、陝、鼎六州免租調二年,自餘給復一年。
  • 12.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初,稽胡酋長劉屳成帥眾降梁師都,師都信讒殺之,由是所部猜懼,多來降者。師都浸衰弱,乃朝於突厥,為之畫策,勸令入寇。於是頡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餘萬騎寇涇州,進至武功,京師戒嚴。
  • 13.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辛巳,涇州道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與突厥戰於涇陽,大破之,獲其俟斤阿史德烏沒啜,斬首千餘級。
  • 14.    《舊唐書》本紀第二:親出玄武門,馳六騎幸渭水上,與頡利隔津而語,責以負約。俄而眾軍繼至,頡利見軍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懼,遂請和,詔許焉。
  • 15.    《歷史教學》 1996年10期 :渭水之盟 陳新華
  • 16.    《舊唐書》本紀第二:乙酉,又幸便橋,與頡利刑白馬設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 17.    尉遲恭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8-20]
  • 18.    唐與突厥的戰爭  .中國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8-20]
  • 19.    《舊唐書》列傳第十七:貞觀三年,為通漠道行軍總管。至雲中,與突厥頡利可汗兵會,大戰於白道。突厥敗,屯營於磧口,遣使請和。
  • 20.    《舊唐書》列傳第十七:四年,靖進擊定襄,破之,獲隋齊王暕之子楊正道及煬帝蕭後,送於京師,可汗僅以身遁。
  • 21.    《舊唐書》列傳第十七:靖軍將逼其牙帳十五里,虜始覺。頡利畏威先走,部眾因而潰散。靖斬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殺其妻隋義成公主。頡利乘千里馬將走投吐谷渾,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之以獻。俄而突利可汗來奔,遂復定襄、常安之地,斥土界自陰山北至於大漠。
  • 22.    《舊唐書》列傳第十七:靖將兵逼夜而發,勣勒兵繼進。靖軍既至,賊營大潰,頡利與萬餘人慾走渡磧。勣屯軍於磧口,頡利至,不得渡磧,其大酋長率其部落並降於勣,虜五萬餘口而還。
  • 23.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頡利之敗也,其部落或走薛延陀,或走西域,而來降者甚眾。
  • 24.    陳新華 .《渭水之盟》: 《歷史教學》 ,1996年10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