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渭城區

鎖定
渭城區,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地處關中中部渭河北岸,位於咸陽市區東半部,涇河、渭水交匯的三角地帶。東面與西安市高陵區接壤,西面和秦都區為鄰,南面隔渭河與西安相望,北面同禮泉涇陽毗連。介於東經108°40′03"—108°57′36",北緯34°19′47"—34°29′17"之間,東西長約26.73千米,南北寬約17.92千米,面積272平方千米 [1]  [9]  。截至2022年10月,渭城區轄10個街道 [20]  。截至2022年末,渭城區常住人口30.05萬人。 [19] 
渭城區地處關中—天水經濟區和西鹹新區的核心區,西北最大的航空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座落境內。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流經轄區,地下水資源藴藏豐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秦王朝的國都所在地,又是周、秦、漢、隋、唐等13個王朝的京畿之地,文物薈萃,古蹟眾多,素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稱。
2022年,渭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7.97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97.8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0.08億元。 [19] 
中文名
渭城區
外文名
Weicheng District
別    名
渭陽
行政區劃代碼
610404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陝西省咸陽市
地理位置
咸陽市東南部,關中盆地中部
面    積
272 km²
下轄地區
10個街道
政府駐地
渭城區文林路東段9號
電話區號
029
郵政編碼
712000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人口數量
30.05 萬(2022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秦咸陽遺址、長陵陽陵安陵義陵渭陵漢康陵延陵
機    場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火車站
咸陽站
車牌代碼
陝D
地區生產總值
327.97 億元(2022年)

渭城區歷史沿革

渭城區境為有扈氏轄地。
封予帝嚳時司天官吳回的後代,名程(郢)。
武乙三十四年(約前1108年),賜予周王季歷。
季歷子姬昌(周文王)營造豐京之前,曾居於程。
周武王伐紂之後,封其弟畢公高於此,遂名畢。畢、程國中心在韓家灣鄉白廟村南漢安陵附近。
春秋戰國
渭城歷史
渭城歷史(3張)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在今區境東部窯店鄉一帶營建“冀闕”宮廷。因其位於九荘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歷經惠文、悼武、昭襄、孝文、莊襄五王及始皇、二世兩帝,為秦都144年。
秦始皇在咸陽置內史統領關中諸縣。秦末,項羽西屠咸陽,分秦內史為雍、翟、塞三國,謂之“三秦”。區境窯店以東屬塞國,窯店以西屬雍國。
高帝元年(前206年),劉邦“還定三秦”後,在咸陽故城置新城縣。
高帝七年(前200年),併入長安。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復置,更名渭城縣。
西漢還在境內漢高祖陵寢處置長陵縣,漢惠帝安陵陵寢處置安陵縣,漢景帝陽陵陵寢處置陽陵縣。
太初元年(前104年),分長安以東為京兆尹,渭城以西為右扶風,長陵以北為左馮翊,謂之“三輔”。境內長陵、陽陵二縣屬左馮翊,渭城、安陵三縣屬右扶風。
東漢
建武六年(30年),渭城併入長安。
建武十五年(39年),長陵、陽陵改屬京兆尹,安陵仍屬右扶風。
三國
魏將長陵、安陵二縣併入京兆郡的長安縣,陽陵併入高陵縣。區境遂為長安、高陵二縣縣地。
十六國
後趙石勒(329年),分始平和長安在故渭城置石安縣。
前秦皇始二年(352年),分京兆在長陵城置咸陽郡,轄石安等縣。
南北朝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屬咸陽郡,涇陽縣併入石安縣。
太和二十年(496年),咸陽郡由長陵遷至涇水北,(今涇陽縣城區)。
景明二年(501年),分石安復置涇陽縣。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在靈武縣兼置靈武郡。
建德二年(573年),靈武郡、縣均廢,轄地併入石安縣。
開皇三年(583年),撤銷咸陽郡,石安縣併入涇陽縣。
武德元年(618年),分涇陽、始平置咸陽縣。
仍屬京兆府。
因之。
屬奉元路。
屬西安府。
洪武四年(1371年),縣城移至老城區。
屬西安府。
中華民國
民國初屬關中道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屬省。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渭城區
渭城區(5張)
新中國成立後,初屬咸陽分區。
1950年5月,改屬咸陽專區,專署駐老城區中山街。
1952年12月,分城、郊設縣級咸陽市。
1953年撤銷專區,咸陽縣、市改省直屬。
1958年12月,縣併入市。
1961年,復設咸陽專區。
1983年10月,地改市後,原市改為秦都區
1986年12月,以樂育路為界,與秦都區分治咸陽市區。 [1] 

渭城區行政區劃

渭城區區劃沿革

2017年4月8日起,西鹹新區正式託管咸陽市15個鄉鎮街道,其中渭城區周陵街道、渭城街道、窯店街道、正陽街道交由秦漢新城管理;渭城區北杜街道、底張街道交由空港新城管理。 [11] 

渭城區區劃現狀

截至2022年10月,渭城區轄10個街道 [20]  。共66個社區、105個行政村 [13]  。渭城區人民政府駐渭陽街道。 [2-3]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404001000
中山街街道
610404002000
文匯路街道
610404003000
新興路街道
610404004000
渭陽街道
610404005000
渭城街道
610404006000
窯店街道
610404007000
正陽街道
610404008000
周陵街道
610404009000
底張街道
610404010000
北杜街道

渭城區地理環境

渭城區位置境域

渭城區位於咸陽市區東半部,關中盆地中部,秦都區以東,渭河以北,處於涇河、渭水交匯的三角地帶。東面與高陵區接壤;西面和秦都區為鄰;南面隔渭河與西安相望;北面同禮泉、涇陽毗連。介於東經108°40′03"—108°57′36",北緯34°19′47"—34°29′17"之間,東西長約26.73千米,南北寬約17.92千米,面積272平方千米。 [1]  [9] 

渭城區地質構造

渭城區屬於渭河斷陷盆地(渭河地塹),系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中秦嶺大幅度抬升而形成。直到第四紀構造運動及種種外力作用,塑造分異出北部黃土台塬和南部沖積平原。北部黃土台塬的構造基礎為渭北斷塊中的禮泉斷階部分(界於寶雞—華縣斷裂帶與扶風—三原斷裂帶之間)。第四紀更新世方發生緩慢的相對抬升,原第三紀的湖盆露出水面。因地形平坦,利於黃土堆積,從而在新第三紀和早更新世的湖泊相沉積層之上堆積了中、晚更新世的黃土層,覆蓋達80—100米,並且因氣候的冷暖波動發育了7—8層古土壤,第四紀堆積物厚200—400米。此外,因新構造斷谷的控制,形成台塬面上與梁狀地定向排列的塬間窪地。南部的沖積平原早更新世以前為“三門湖”,自中更新世晚期以後相繼發生了三次河流下切、地殼相對抬升運動,從而發育了三級河流階地與現代河漫灘。二、三級階地屬侵蝕堆積階地,一級階地為堆積階地。階地結構呈明顯的“二元結構”,即底部為河牀相砂礫石,上部為漫灘相細粒砂質粘土,且二、三級階地表層覆蓋厚度各異的中、晚更新世黃土層。第四系鬆散堆積物總厚度為400米左右。
在新生代形成的渭河斷陷盆地的南部拗陷區,其北部以不寬的斜坡帶接鄂爾多斯地台,南鄰秦嶺古地槽。西安—周至拗陷伸入本區南部,形成本區為活動斷層縱橫切割的特殊構造格局。總體來看,南受秦嶺北側大斷裂影響,北有三原—扶風斷裂帶制約,東側有涇陽—渭南斷裂帶限制,中部寶雞—華縣斷裂帶(本區段稱咸陽斷裂帶)自西向東橫貫全區,構成本區構造地貌單元的一條重要分界線。這些斷裂帶至今仍在活動着,且發育規模較大,對本區地貌形態的格局有着深刻的影響,致北部黃土台塬與南部渭河沖積平原高差達70—100米。由台塬到河谷呈階梯狀傾斜,反映了地殼繼承性的沉降運動。黃土台塬上發育一系列的窪地與梁壟,是由下伏構造活動造成。平原中發育三級河流階地,既反映了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性,又反映出其強度和幅度。
依據新構造運動的特點,將渭河斷陷盆地劃分為四個大區,本區佔有擠壓—扭動掀斜區中強烈掀斜上升區的南部。由於基底構造與新構造運動的差異,全區大致以咸陽斷裂帶為界,分為北部斷坡翹起區和南部斷谷沉陷區,又因受北山斷塊及南部秦嶺斷塊長期構造上升挾持,第四紀以來的構造運動總的趨勢是北翹南陷。 [15] 

渭城區地形地貌

渭城區地貌為北高南低,呈階梯狀向渭河谷底傾斜,大致以寶雞峽北乾渠為界,分為北部黃土台塬區和南部沖積平原區。北杜鄉楊家寨南窯最高,正陽鄉同仁莊東南最低,海拔在514—367米之間,高差147.0米。北部台塬區劃分出台塬與塬間窪地兩類,南部平原則劃分為三級河流階地、河漫灘及河牀。
黃土台塬
北部黃土台塬,素稱“五陵原”,受基底構造及新生代斷層谷控制,塬面呈槽狀窪地與梁狀地定向排列,分為兩個亞類:
黃土台塬分佈於渭河三級階地以北的廣大黃土地區,總面積125.74平方千米,海拔高程433—514米之間,地面坡降2.5—3.5‰。組成物質上部為黃土狀砂質粘土,含鈣質結核具垂直節理,厚約80—100米,夾7—8層古壤;下部為亞粘土中粗砂等。塬面平坦,前緣與南部平原是以緩坡接觸,分佈連續,土層深厚,宜於機耕,為糧棉油主要產區。
塬間窪地分佈於台塬之間。本區共有3處:北杜—底張—韓家灣窪地,面積39.1平方千米;石羊廟村西側窪地,面積0.28平方千米;龍華寺窪地,面積0.2平方千米。
渭河沖積平原
分佈於本區南部。由於侵蝕堆積輪迴的演變,發育成三級河流階地和低平的河漫灘。各階地發育規模不等,組成物質不盡相同,形成時代由高往低越來越新
河牀渭河河牀海拔在367—384米之間。組成物質以細砂、粉砂、砂粘土為主。面積9.66平方千米。河牀多變,兩岸常塌陷毀田,威脅人民財產安全。
河漫灘零星分佈於渭河岸邊,海拔高程在368—386米之間。組成物質下部以中粗砂、礫石、卵石為主;上部以砂質粘土、亞粘土為主,呈明顯“二元結構”。面積9.05平方千米。土壤為淤土,局部有沼澤窪地。
一級階地分佈於渭河北岸28.68平方千米範圍內,常與河牀或河漫灘直接接觸,海拔高程在370—400米之間,寬0.5千米至數千米。組成物質上部為沖積型黃土狀砂質粘土,下部為砂卵石層,屬堆積階地。土壤以潮土、淤土為主,次為沼澤土。屬純井灌區,旱澇保收,主產糧菜。
二級階地分佈在渭河北岸一級階地以北的東西長條帶上,面積23.55平方千米,海拔高程在400—425米之間。階地西部平坦,東部直接與黃土台塬相接。其後緣為本區統一密集的黃土窯洞帶。組成物質上部為黃土狀砂質粘土,下部為中砂、礫石、卵石等,屬侵蝕堆積階地。土壤以黑、紅油土為主,階坡屬褐餳土。
三級階地分佈在二級階地中、西段以北的長條楔形帶上,海拔高程在420—440米之間,面積32.5平方千米。組成物質上部為黃土狀砂質粘土,厚約30米左右;下部為砂、砂礫、卵石等,屬風積沖積形成的侵蝕堆積階地。土壤以黃餳土、翽土為主,原坡為黃土。前緣以顯著的陡坡與二級階地接觸,系咸陽斷裂帶的地貌顯示。 [14] 

渭城區氣候特徵

渭城區地處內陸,屬暖温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性氣候。表現為四季冷暖分明,春季(3月下旬開始)大地回暖,降水增多,冷空氣活動頻繁,易出現寒潮、大風、霜凍和春旱天氣;夏季(5月下旬開始)氣温最高,降水量大,光照充足,夏初和伏天多旱,後期易出現大風暴雨;秋季(9月上旬開始)初多陰雨,氣温緩降,濕度大,光照少,後期氣温猛降,乾旱少雨;冬季(11月上旬開始)氣候變冷,乾燥少雨。 [1] 

渭城區土壤類型

據1982年土壤普查,渭城區土壤分為6個土類、11個亞類、22個土屬、51個土種。分佈規律從北向南依次為翽土、黃土性土、淤土、潮土、水稻土、沼澤土。 [1] 

渭城區自然災害

渭城區主要災害性天氣有乾旱、連陰雨、風災霜凍等,限制着氣候資源的充分利用。 [1] 

渭城區自然資源

渭城區水資源

渭河是渭城區區的河流。由秦都區流入,經渭陽、渭城、窯店、正陽4鄉,在同仁莊入高陵區境內。河段長25.06千米,年流量51.66億立方米,平均流量為163.8立方米/秒,即使在枯水年,年徑流量也達24.15億立方米,而且無斷流現象。 [1] 

渭城區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渭城區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6292.78公頃(94391.70畝)
其中水田3.17公頃(47.55畝),佔0.05%;
水澆地6163.52公頃(92452.80畝),佔97.95%;旱地126.09公頃(1891.35畝),佔2.00%。
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5680.52公頃(85207.80畝),佔全區耕地的90.26%;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565.41公頃(8481.15萬畝),佔8.99%;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33.08公頃(496.20畝),佔0.53%;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2.31公頃(34.65畝),佔0.04%;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11.46公頃(171.90畝),佔0.18%。
(二)園地2707.22公頃(40608.30畝)
其中果園2499.97公頃(37499.55畝),佔全區園地的92.34%;其他園地207.25公頃(3108.75畝),佔7.66%。
(三)林地4128.77公頃(61931.55畝)
其中喬木林地33.32公頃(499.80畝),佔全區林地的0.81%;竹林地0.21公頃(3.15畝),佔0.01%;灌木林地9.25公頃(138.75畝),佔0.22%;其他林地4085.99公頃(61289.85畝),佔98.96%。
(四)草地674.56公頃(10118.40畝)
其他草地674.56公頃(10118.40畝),佔全區草地的100%。
(五)濕地334.26公頃(5013.90畝)
內陸灘塗334.26公頃(5013.90畝),佔全區濕地的100%。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8573.77公頃(128606.55畝)
其中城市5916.37公頃(88745.55畝),佔全區城鎮村及工礦用地的69.01%;建制鎮13.16公頃(197.40畝),佔0.15%;村莊2246.51公頃(33697.65畝),佔26.20%;採礦用地63.04公頃(945.60畝),佔0.74%;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334.69公頃(5020.35畝),佔3.90%。
(七)交通運輸用地3294.22公頃(49413.30畝)
其中鐵路用地300.80公頃(4512.00畝),佔全區交通運輸用地的9.14%;軌道交通用地37.31公頃(559.65畝),佔1.13%;公路用地1541.77公頃(23126.55畝),佔46.80%;農村道路329.58公頃(4943.70畝),佔10.00%;機場用地1084.59公頃(16268.85畝),佔32.92%;管道運輸用地0.17公頃(2.55畝),佔0.01%。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739.71公頃(11095.65畝)
其中河流水面456.50公頃(6847.50畝),佔全區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的61.72%;水庫水面4.17公頃(62.55畝),佔0.56%;坑塘水面51.62公頃(774.30畝),佔6.98%;溝渠171.91公頃(2578.65畝),佔23.24%;水工建築用地55.51公頃(832.65畝),佔7.50%。 [12] 

渭城區植物資源

據清乾隆十六年(1751)《咸陽縣誌》物產果類記有杏、桃、梨、李、棗、葡萄、羊棗、石榴、櫻桃、林檎(花紅)、柿、核桃、白果等;花木類記有木槿、月季、柳、桐、槐、柏、桑、柘、椿、榆、楊、苦竹、淡竹、皂莢等。據1983年農業區劃調查,本區木本植物有豆科、榆科、苦木科、木蘭科、松科、懸鈴木科、楝科、楊柳科、薔薇科等43科、81屬、131種、240多個種類或品種。其中以楊柳科、豆科、薔薇科分佈較廣。 [1] 

渭城區動物資源

渭城區屬華北區黃土高原亞區的南部。其特點是:動物區繫上以古北界成分和廣泛分佈種居多,東洋界成分的種數不多;森林動物貧乏,以北方農耕區的相關種為主;大型獸極少,多為一般種類;鳥類種類較多,具有南北混雜的狀態。總的來看,是來自不同生態類羣共同組成的人造景觀動物區系。 [1] 
渭城區獸類約有26種。野生動物中食肉類以狐、狼、狗獾、艾虎、黃鼬等為主。其中狼的數量隨人類活動日益頻繁而大減,農田曠野中已十分罕見。食蟲類有水麝隩、長尾鼴、蹼麝隩等少數種類;翼手類以夜蝠、闊耳蝠、兔蝠等較多,也有馬鐵菊頭蝠的分佈;齧齒類以小家鼠、褐家鼠、黃胸鼠、黑線姬鼠、長尾倉鼠、大倉鼠、達吾爾黃鼠、中華鼢鼠等為主,另有營樹棲和地棲生活的巖松鼠和花鼠。兔形目的草兔在本區分佈最廣,數量最多。上述鼠類分佈廣泛,出沒於農田地梗、崖畔。
野生禽類有,以白天活動捕食小型齧齒類為主的鳶、雀鷹、灰臉鷹、紅腳隼、紅隼等隼形目猛禽;以捕獵夜間出沒鼠類為食的主要有領角鴞、普通雕鴞、縱紋腹小鴞及長耳鴞等鴞形目猛禽,這些在鳥類中數量很少,常見於田野、溝壕。近年來大量投毒滅鼠,使其二次中毒死亡,加之人為亂捕濫獵,致其數量劇減。本區南依秦嶺北坡,渭河橫貫,加之塘庫星羅棋佈,故鳥類種屬較多。森林鳥類有斑啄木鳥、星頭啄木鳥、三寶鳥、壽帶鳥、黑臉噪鶥、鏽臉鈎嘴鶥等,多見於農田宅旁栽培林或城市綠化林中;越冬鳥類有豆雁、赤麻鴨、綠翅鴨、綠頭鴨、針尾鴨、花臉鴨、赤頸鴨和鵲鴨等,大白鷺、大鴇、灰鶴等少數珍貴水、涉禽在渭河灘地一帶也可見到。在渭河水域及許多稻田,還有蒼鷺、池鷺、白鷺和夜鷺等涉禽棲息。常見的留鳥類有麻雀、喜鵲、大嘴烏鴉、小嘴烏鴉、紅嘴山鴉、灰喜鵲、原鴿、珠頸斑鳩、大斑啄木鳥和雞形目的環頸雉、石雞等。夏候鳥常見的有四聲杜鵑、大杜鵑、樓燕、家燕、金腰燕、黑枕黃鸝及黑卷尾等,這些鳥類每年4—10月來本區營巢繁殖雛鳥,以農林害蟲為食,是有益的食蟲鳥類。
兩棲爬行類
兩棲類動物中常見的有中華大蟾蜍、花背蟾蜍、黑斑蛙、中國林蛙等。爬行類有無蹼壁虎、黃紋石龍子、斑麗麻蜥及北草蜥等。蛇類中有赤鏈蛇、王錦蛇、白條錦蛇、黃脊遊蛇和虎斑遊蛇等。
蟲、魚
野生昆蟲甚多,常見於農田的有螟蟲、二化螟、玉米螟、棉蚜蟲、豆莢螟、紅蜘蛛、金龜甲、象甲、天牛金花、殼象、蟬、螻蛄、松毛蟲、地老虎、蚊、蠅、螞蟻等。蝗蟲類有短星翅蝗、中華蚱猛、短額負蝗、大墊尖翅蝗、黃脛條文蝗、黃脛小車蝗等。魚類早先在渭河有鯽魚、鯉魚、鯰魚等雜魚種。 [1] 

渭城區地熱資源

渭城區地熱資源儲量豐富,地熱儲量約2500億立方米,已勘查和規劃的地熱出水量為372億立方米,出水量大,温度高,水質優良,持續性好,富含氡、硫、鋰、鍶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達到優質醫療熱礦水標準,極具開發利用價值。渭城區已鑿成地熱井7眼,井深1998—3558米,水温最高可達120℃,湧水量44.34—182立方米/小時,均為自流井,最大關井壓力達1.2千帕。 [1] 

渭城區人口

截至2022年末,渭城區常住人口30.05萬人。 [19] 

渭城區經濟

渭城區綜述

2022年,渭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7.9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8%。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97.89億元,增長4.7%,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0.34%;第三產業增加值130.08億元,增長4.9%,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9.66%。2022年,渭城區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83.56億元,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5.48%。 [19]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渭城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8.6%。在全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民間投資下降5.3%;佔全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51.1%。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其中工業項目投資同比增長1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9.9%。 [19] 
財税收支
2022年,渭城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77億元。其中,税收收入3.55億元,非税收入1.22億元。
2022年,渭城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02億元。其中,教育支出32151萬元,科學技術支出328萬元,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2185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8413萬元,醫療衞生支出21822萬元,節能環保支出5024萬元,城鄉社區事務支出6826萬元,農林水事務支出2040萬元,住房保障支出16407萬元。 [19] 
人民生活
2022年,渭城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15元,比上年增加1833元,增長4.1%。 [19] 

渭城區第一產業

2016年,現代都市農業快速發展,農業園區建設進展順利,北京苗木、西部芳香植物園等都市農業、休閒農業、觀光農業初具規模,張裕酒莊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農業增加值完成14.5億元、增長4.7%。 [18] 

渭城區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渭城區工業增加值144.98億元,比上年增加4.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3%。2022年,渭城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69.44億元,同比增長34.2%;銷售產值360.98億元,產銷率達到97.71%。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集體企業0.71億元,同比增長53.2%;股份制企業367.27億元,增長34.3%。2022年,渭城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362.3億元,比上年增長31.7%;利潤總額22.5億元,增長38%;利税總額110.4億元,同比增長9.7%。 [19] 
建築業
2022年,渭城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28户,共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85.10億元,比上年增長5.7%。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共簽訂合同額939.05億元,增長6.4%。全區建築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45.81萬平方米,增長2.8%。其中,新開工面積260.06萬平方米,增長13.6%。 [19] 

渭城區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渭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05億元,同比增長6.9%。其中,限額以上貿易業企業(單位)完成零售額11.82億元,同比增長16.9%。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4.68億元,同比增長21.4%;商品零售額20.37億元,同比增長4.1%。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對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中影響較大的中西藥品類銷售同比增長10.9%,通訊器材類銷售同比增長7.1%;石油及製品類、糧油類銷售分別同比增長16.2%和8.9%。 [19] 
房地產業
2022年,渭城區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1.1%。房屋施工面積246.65萬平方米,增長9.94%;其中,新開工面積33.35萬平方米,增長5.36%。2022年,渭城區商品房銷售面積8.28萬平方米,下降53.75%;商品房銷售額7.12億元,下降55.47%。 [19] 

渭城區交通運輸

西北地區最大航空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坐落渭城區境內,與西安北客站一河之隔,隴海鐵路、福銀高速、機場高速穿境而過,包茂、連霍、京昆等9條國家級高速公路交匯周邊,銀西高鐵、西安北—機場城際軌道正在加快建設,擁有集航空、鐵路、公路“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 [4] 

渭城區社會事業

渭城區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渭城區共有普通中學18所,專任教師1959人,在校學生2.99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所,專任教師44人,在校學生622人。普通小學7所,專任教師568人,在校學生10041人。 [19] 

渭城區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渭城區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7個,文化館1個,綜合文化站4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6個,公共圖書館1個。舉辦文化惠民、戲曲進鄉村等展演99場。舉辦書法、繪畫、剪紙類講座30場;開展“文化雲”展演20期,推薦文藝資助項目1個,甄選市級文藝精品項目13個(獲批10個),出版《“盛世華章”喜迎二十大鑄就新輝煌作品集》1套。組織開展非遺直播3場、非遺講座1期,組織召開非遺文創產品研討會和項目評審會,納入區級保護名錄2項,放映紅色、科教類影片500餘場,累計觀看人數10萬人次,2022年,渭城區人均接受文化場館服務次數同比增長30%以上。打造“都市文化休閒遊”、“歷史文物古蹟遊”、“紅色主題品質遊”3條精品旅遊線路,吸引遊客10萬人次。設計“神獸護渭”“玉器四寶”“青銅四寶”及古詩詞系列核酸貼、鑰匙扣、紀念卡冊等文創產品。開展“五月旅遊惠民月”系列活動,“5.19中國旅遊日——渭城美景我來畫”主題活動,讓“詩”和“遠方”在共創美好生活中“融”得自然、“合”得協調。 [19] 

渭城區體育事業

2022年,渭城區籌辦“咸陽市第三屆全民健身運動會”,成立賽事籌委會,制定開閉幕式方案、競賽秩序冊,舉辦“百日倒計時”啓動儀式,組織比賽場地改造提升、賽事贊助招商、節目排練等事宜。 [19] 

渭城區衞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渭城區共有醫院26家,衞生院2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40家,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共有牀位數4641張,其中醫院4603張。共有衞生技術人員608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043人,註冊護士3073人。 [19] 

渭城區社會保障

2022年,渭城區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參加城鎮醫療保險人數103759人,參加城鎮工傷保險人數19117人,參加城鎮生育保險人數17908人。全區4個街辦、56個社區,2022年12月末納入城市低保1030户、1576人,人均月保障標準平均621元;特困人員救助27人,其中1人為集中供養人員,其餘26人為分散供養人員;2022年,渭城區累計實施臨時救助274人次、發放救助金48.15萬元。 [19] 

渭城區環境保護

2022年,渭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73天,較上年減少53天。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為8微克/標立方米,較上年下降20%;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為36微克/標立方米,較上年下降8%;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為92微克/標立方米,較上年上升3.4%;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為56微克/標立方米,較上年上升14%。 [19] 

渭城區安全生產

2022年,渭城區無生產安全事故發生。 [19] 

渭城區歷史文化

渭城區綜述

渭城區為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爭相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和政治主張,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散文。如《商君書》、《呂氏春秋》等均在當時的咸陽成書。秦人“擊甕叩釜,彈箏搏髀(bì,人的大腿)而歌呼嗚”(《史記·李斯傳》),這就是秦聲。秦聲經歷代發展演變,形成腔調昂揚的秦腔,遠播西北五省、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小篆“書同文”,小篆字體古樸秀逸,不僅統一了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且開創了書法的先河。秦都咸陽宮廷裏的雜技,名目繁多(包括武術、滑稽表演、音樂、舞蹈、演唱等),演技成熟,漢時稱為“百戲”。現在,逢年過節,城鄉內外,到處可見由“百戲”形成的千姿百態的高蹺、芯子、竹馬、龍燈等社火活動,在雄壯的鼓樂引導下,競放異彩。由漢啁戲發展成的弦板腔,流傳渭北農村。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曲》,清新貼切,詩意盎然,至今誦不絕口。
新中國成立四十多年來,聰明智慧的渭城人,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文學創作、繪畫、書法、音樂等領域,湧現出了大批的優秀作者。如散文家毛琦、書畫家成中艾、女作曲家原作哲、女書法家程嶺梅等。特別是五十年代蜚聲海內外的周陵鄉陵照村的“五一俱樂部”,成為農民業餘文化的一面旗幟。他們在不同崗位上,為渭城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6] 

渭城區戲劇

秦腔
屬板腔體,境內地方戲的主要劇種,羣眾稱大戲。據王紹猷先生考證:“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盛行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成為今日的秦腔。秦腔傳統劇目共有400多本,其中大戲(亦稱本戲)300多本,小戲(或折戲)100多出。新中國成立後,經整理、改編在本區演出的主要劇目有:《五典坡》、《鍘美案》、《劈山救母》、《遊西湖》、《三滴血》、《麻瘋女》、《白蛇傳》、《遊龜山》、《軟玉屏》、《奪錦樓》、《法門寺》、《安安送米》、《八件衣》、《趙氏孤兒》、《陸文龍》、《雙錦衣》、《雙鐲記》、《周仁回府》、《囊哉》等100多本(出)。新編歷史劇有《豐樂園》、《秦樓案》、《霍去病》、《岳家莊》等。移植改編的劇目有:《窮人恨》、《大家喜歡》、《血淚仇》、《黨的女兒》、《八一風暴》、《萬水千山》、《小二黑結婚》、《社長的女兒》、《雷鋒》等30多本(出)。本區專業、業餘創作人員創作的現代戲有:《假惜惶》、《第一個浪頭》、《莊稼人》、《一罐銀元》、《換牛》、《趙夢桃》、《長安四月天》等10多本(出)。 [1] 
弦板腔
亦稱“闆闆腔”。以其伴奏樂器主要為二絃、三絃和板子三大件而得名,起源於宋代,由啁戲發展而形成,是渭城區民間小戲劇種之一,多用於皮影戲。 [1] 
眉户
又稱曲子戲,屬曲牌體。是古時“清曲”中“月弦曲子”搬上舞台後而形成的民間小戲劇種之一,明代開始在渭城區流傳,今猶盛不衰,並搬上大舞台。 [1] 

渭城區工藝

渭城區民間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名目繁多,主要有刺繡、針織、編織、布貼、剪紙、紙紮、泥塑、面花、木雕、石雕、金燙等。其造型主要有飛禽走獸、蜂蝶蟲魚、花草樹木、高山流水、戲曲人物、民間故事、風物傳説等。
關中盛產小麥,境內以地方特色的面花工藝著稱。互送花饃,此風俗世代沿襲至今。花饃均作為禮饃和供品形式出現,源於中華民族古老的陰陽觀和周禮傳統風俗。其形狀多為動物、花卉、蔬果及吉祥圖案。花饃饋贈時間為每年的春節、端午重陽3個節令,尤其是“九月花糕”更具特色。其他如為老人祝壽、婚喪嫁娶、嬰兒滿月、忙罷女兒回孃家亦用。 [1] 

渭城區文物古蹟

周陵
西周文王、武王墓的合稱,位於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鎮。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陵現有文王、武王陵各一座,木牌坊一座,獻殿兩座,配殿兩座,有“小碑林”之稱的宋以後歷代皇家祭祀碑石40多通。陵園以西2000多株古柏,青翠森森。近年以來,當地政府對周陵進行了全面整修翻新,開發旅遊資源。重修圍牆,整修在殿、登陵踏步和碑樓,翻修東西碑廊和配殿,泥塑彩繪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像,對文王、武王陵和陵園進行綠化等工程。 [17] 
五陵塬
西起興平市南位鄉,東到高陵區馬家灣鄉,南達渭水北岸,北接涇陽縣高莊,東西長約40千米,南北寬約13千米,總面積500平方千米。自從戰國中期秦孝公遷都咸陽以後,直到秦朝滅亡以前,五陵塬地區一直都是全國政治中心。西漢建立以後,五陵塬與長安隔水相望,仍發揮着政治和軍事中心的巨大作用。漢高祖劉邦接受郎中劉敬的建議,“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傑併兼之家”,伺奉長陵,並在陵園附近修建長陵縣邑,供遷徙者居住。以後,漢惠帝劉盈在修建安陵、漢景帝在修建陽陵、漢武帝在修建茂陵、漢昭帝在修建平陵時,也都競相效尤,相繼在陵園附近建造了安陵邑、陽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合稱為五陵塬。 [17] 
漢陽陵
漢景帝劉啓(前188—前141年)和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陵墓東西長166.5米,南北寬155.4米,高31.6米,呈覆鬥型。陽陵陵園平面呈不規則葫蘆形,東西長近6千米,南北寬1至3千米,面積約12平方千米。由帝陵,後陵,南、北區從葬坑,刑徒墓地,陵廟等禮制建築,陪葬墓園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其中出土的彩繪陶俑人物造型準確,表情豐富,出土的斷臂漢裸俑,堪稱“東方維納斯”和“東方大衞”。 [1] 
延陵
漢成帝劉驁(前51—前7年)陵寢,位於渭城區周陵鄉馬家窯村。劉驁為元帝之子,20歲即位,在位26年。因沉湎酒色,懶於理政,故其舅父王鳳專權,王氏諸弟皆封侯。在災荒連年、民不聊生之際,仍大興土木,在新豐縣戲鄉步昌亭營造昌陵,歷時5年,終因天下匱竭未成。死葬延鄉,故名延陵。陵冢為覆鬥形,底部周長690米,高29.2米,四闕遺蹟仍然存在。陵東北500米處有班婕妤墓,俗稱愁娘娘墳。形如覆鬥,底部周長320米,高14米,頂邊30米。有7座陪葬墓布其東翼。 [17] 
義陵
漢哀帝劉欣(前35—前1年)陵寢,位於渭城區周陵街道南賀村東南。義陵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今垣牆殘高1米左右,寬約0.7米。北垣牆正中現存一門闕,其餘三面垣牆門闕已無遺蹟可尋。義陵陵冢位於陵園正中,覆鬥形封土堆高約30.41米,陵基邊長為175米。陵園東北620米處,有哀帝傅皇后合葬陵。傅皇后是孔鄉侯傅晏女,劉欣即皇帝位後,立其為皇后。元壽二年(前1年)傅皇后遭王莽陷害,廢為庶人,“就其園自殺”。今墓冢高19米。 [17] 
安國寺
位於渭城區儀鳳街路口北,原存明代古建三座,依次為安國寺、聖母行宮、關帝廟。寺院原有圍牆,南北寬,東西窄,呈四合院狀。據記載,安國寺創建於隋,盛於唐,明萬曆(1573年)年間重修。現有大殿四座娘娘廟、關帝廟、菩薩廟、城隍廟和聖水池,青磚布瓦,朱門玄關,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精華,院內殿廡雕樑畫棟,復原了安國寺的原貌。 [17] 
唐順陵
武則天母親楊氏的墓冢,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渭城區底張鎮陳馬村西南,龍棗村東北,是中國現存風貌最完整的古陵園之一。楊氏死於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按王妃禮制修建楊氏墓冢。武則天稱制後追封其母為“孝明高皇后”,稱順陵。陵園分為內外二城,內城也叫皇城,為方形,四角夯土牆明顯;外城系改墓為陵後所擴建。順陵陵園南北長1264米,東西寬866米,佔地面積110萬平方米。 [1] 
千佛鐵塔
位於渭城區北杜鎮,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所鑄。1957年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內用青磚砌築而成。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周有鑄鐵佛多尊,故名。間鑄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鑄工精巧。塔座正南門額上有鐵製匾額一塊,正中鑄有陽文“千佛塔”,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曆十八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 [1] 

渭城區榮譽稱號

2020年1月,渭城區入選2020中國禮儀百佳縣市;入選2020中國春季休閒百佳縣市。 [5-6] 
2020年4月,被中共陝西省委平安陝西建設領導小組授予“2019年度平安區”榮譽稱號。 [7] 
2020年12月,榮獲陝西省雙擁模範區 [8] 
2021年9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授予“2020年度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工作先進縣(市、區)”稱號。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