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鑑良

鎖定
詠春翹楚温鑑良師傅 [1]  ,出生於廣東省寶安縣,一九五八年移居香港後,仍然堅持信念,以習武為己任。後於一九六二年適逢詠春名師黃淳梁(已故)設館授徒,而以温師傅熱愛練武之個性,當然成為一代名師黃淳梁門下最早期的入室弟子。
中文名
温鑑良
出    生
廣東省寶安縣
移居香港
一九五八年
特    點
醉心國粹

温鑑良簡介

温鑑良 温鑑良
自小喜愛習武強身,醉心國粹。
温師傅試範硬氣功 温師傅試範硬氣功
温師傅自始鑽研詠春拳術,於一九六九年獲取黃淳梁詠春國術會高級教練資格。為提高詠春拳之實用性及增強個人體質,更於一九七九年隻身北上中國內地跟隨多位氣功名師研習氣功,並融匯配合詠春拳法以達至更高的實用性及攻防兼備的境界。温師傅憑其超卓的實用詠春拳術,被獲邀為前香港警隊保護政要組(簡稱G4)的詠春拳總教練。
多年來,温師傅獲各大報張雜誌布導及專訪,不計其數;亦屢被多個電視台邀請為表演嘉賓,示範實用詠春拳術。深受英、美、澳、加、日等國家之廣大觀眾讚賞及好評。

温鑑良從一而終

温鑑良師傅於六三年,在兄長的引導下,先後跟隨詠春名宿梁相及黃淳梁習藝,到如今四十七個年頭,論資歷,論造詣,自有其一番天地,徒弟之中亦有不少是已在個別門派中學有所成,或涉獵過其他武術,再輾轉投其門下,希望能集各家所長,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武術,這也很乎合近代不少武術家開家立派習武求道的必然過程,温鑑良卻不以為然。
“其他的武術門派我沒有學過,但我很喜歡去研究,去觀摩,之後再深入理解。自己學功夫也好,看別人的功夫也好,我並以一般人那樣直鷥線去看一件事,我則喜歡比較,發覺原來每一家功夫都有好她的優點,全世界也沒有一家所謂最完美的功夫,當你看到這一點之後,自己會有很多的啓發。”
“以詠春為例,單純一記直拳就能打遍全世界嗎? 那是絕對不可能,因為直拳的路向只針對前面,但對於從撗邊而來的(攻勢)就忽略了,所以一切都不能太武斷,除了接觸詠春之外,還得把人家的功夫和自己詠春的三套拳比較(即小念頭,尋橋和標指)你會發覺原來詠春不只有一下直拳,原來在第二,第三套拳內還有走橫,有向前,有長短,這一點已啓發了我,應怎樣去應用這三套非常合乎拳理的套路。”
“有很多詠春師傅都強調練習小念頭和黐手,以為黐手就是最快和最直接,我不同意,舉個例,當敵人走開半步,你不上馬就沒法打中他,當對方逼近,你卻只會去硬頂着,那肯定倒下的星自己還站在紅布後面,那不給撞死才怪! 詠春也一樣,對方採取直線攻勢,並不意味要和他對沖,而是巧妙的改變路向,例如向橫走一步,那對方本來位於直線前方的我,現已改變了角度,走在橫則,反過來,從我的角度看,對方又在我的直線前面了,所以我們要因應環境來改變,不可固執。”
就是這樣三十多年不離不棄,不斷從實踐中學習,反覆用功,思考,再用功,終於在一九九七年成立了以自己為名的實用詠春拳館。

温鑑良學以致實用

實在很敏感,聽過偏身詠春,刨花蓮詠春,甚至廣州詠春,都是各師各法,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各精采,但起用了實用詠春的排頭,不正是意味着某些詠春或某些師傅的詠春功夫不實用嗎? 很容易教人對號入座。
“並不代表別人的詠春不實用,只不過我覺得自己的功夫好用! ”
“首先,招牌的名字是温鑑良實用詠春,經已註冊了的,而且以我的姓名先行,這就説明,我對這一門功夫有獨到見解,每一下手法,都經過去的理解和分析,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場合自有最有效的用法,這是我教的功夫好用之處。”
“和傳統的詠春打法有沒有不同? 可以説有也可以説無,不是改變,而是改良,我只可以説我的教法和體會和現時其他的詠春師傅很不同,再者,實用與否,這是很個人的理解,例如甲説自己的功夫比任何人都實用,乙又説自己的功夫是超實用也可以,總之,我並非評論他人,我只是認為我的詠春很實而已。”
“見過不少同門示範一些手法,即使為了截擊來手,也要擋拍上兩三下,試問在真實的打鬥中,哪有時間讓你去做這幾下多餘的動作呢? 我的理解,詠春絕不是先消後打,這是最低層次的,連消帶打算過得去,先打後消才是最上乘的手法,當你還在準備出擊的時候,我已經先出手擊中了你,這才是最直接,最快。”
“我問你,為甚麼要學詠春? 為甚麼要學功夫,並不是為了追隨自己認為傳統的東西而學,傳統也有錯的地方,會被推翻,功夫也一樣,以前的人説多吃雞蛋有益,但現在卻説最多膽固醇,我認為我的手法最好最實用,因為我全部試過,很多人説詠春的手法很多變化,但都只不過限於同門與同門之間的試練,一旦和外間不同的武術接觸,就不知所措了。”
聽起來有點反傳統意味,那豈不是和詠春正宗的口號背道而馳了嗎?
“在我個人認為,最正宗的是有五梅,和嚴詠春,因她是始創者。跟着傅下來的沒有一個可以稱得上是正宗了。拜師學藝,也視乎師傅個人的修為,時代進步,武術也得不斷去改良,換句話説,師傅把功夫都傳授了你,叫你去發揚光大,但可以告訴你這樣非但不能發揚光大,且會適得其反,不會光大,只會縮。因為你會因遺忘,淡化而走樣,到那時再也不可以自己標榜是正統了。”
“功夫是沒有世襲的”。他補充説。“好比一個優秀的鋼琴家,儘管用心栽培自己的兒子學琴,但不能擔保他長大會有自己一樣的成就,功夫絕不能一成不變,必須緊貼着時代的需求。”

温鑑良來者不拒

即使是寸勁或破板等花巧名堂的表演,只要掛上了“實用”二字,就代表着隨時應付真刀真槍。
多年以來,當中登門挑戰温師傅,試招的固然不在少數,尤其那些對本身武藝自信滿載的高頭大馬的外國人最現實,等你自吹自擂天花龍鳳一番,先過得了他們的拳頭那一關再説。
在外國做過多次巡迴示範的温師傅,憑實力繼各大空手道館,武館收納門徒之時,遇着的比試場面足令他抹一把汗。
“那是一個二百二十多磅的黑人空手道四段高手,只見他用盡全力打出一記平直拳,心想,以我純熟的手法用“肘底”消之可也,就是太輕敵,忘了退馬,竟被對方直拳逼入,雖以“肘底”阻截但仍無法消減來勢,我整個人被轟退數步之多! ”
幸虧温師傅習氣功多年,造詣精湛,若非有氣勁防護,吃下這一拳有自知也,後來對方食髓知味欲再度追擊時,温師傅已有充分準備,再以同一手法配合馬步把對方攻勢輕易的化解了。
“自此之後,每逢對陣都不能掉以輕心,而且絕不低估對手實力,同時把自己的準備戰鬥能力提升,這樣應付的話總之得心應手。”
試過有來自日本沖繩的空手道家和印度的古武術家上門求一試温鑑良式的實用詠春,以往驚險情況不再,已是進退自若,談笑用兵了。
別人可能會覺得在比鬥中中了一拳腳對一個教頭來説是一件瘀事,可是温鑑良卻認定這是比鬥實況的一部份,一件必然的過程,最重要是自己有沒有盡展所學和汲取教訓,事實證明他做到了。
武術家就是要有這一種豁達的胸襟。

温鑑良近衞軍教頭

“G4”,是香港一個屬於警隊內的特別行動組,專責保護重要人物,成員全部精挑細選,經嚴格訓練,熟悉使用多種槍械和搏鬥術,務求在最短時間內化險為夷。
温鑑良和這個堪稱現代近衞軍的部門拉上關係出於一個安排的偶然。
九三年,當時他仍在“詠春體育會”內執教,某日接了一個自稱警察部的來電,先是查詢一些資料,不久便想約見温師傅。
“他們坦言已經接觸過幾位詠春師傅和其他門派的教練,現在想邀請我示範,但表明要有絕對保密,他們並且會攝錄整個過程,如果我有異議那亦不用做示範,態度很強硬,我覺這一個讓我向業界以外好好表達我自己的詠春功夫和其他詠春不同之處的大好機會,於是我欣然赴約。”
“在警察總部內的一個大廳已坐了十多位高級警務人員,包括當時的警務處長李君夏,那天我用了大約兩個半小時去講述我對詠春功夫的理解和徒弟進行散手示範,其間有一名外藉警官拋匕首和手槍出來,問有暴徒襲擊要人,我會怎樣做。”
答案是頗出人意表的,他答道,“我當然清楚我會怎樣做,但亦肯定我的手法和你們慣用的手法很不同,所以我想先看看你們的示範。”
在場警官皆愕然,叫你來示範那有反要求之理?不過最後那外藉警官還是示範了。
如温師傅所料,扮演暴徒的警官手持刃首從高至低插下,防衞者一手把刀格開另一拳擊對方面部再埋身批肘,很清脆,更贏得全場掌聲,除了温師傅。
“那根本不合邏緝。”那兩名洋警官雙眼直瞪。“你只把持刀的手格檔着,但對方中拳倒下的話,持刀的手會向下拖,那你的前臂也可報銷了。”接着當然是温師傅要求洋警官和他親身上陣示範。
“我運用了先打後消,他的刃首還未有落勢我便入馬出,而且左手截其手肘再向外挑。使刃首和我的距離拉遠,又因我入他的馬步內出拳,至令他失去重心倒後。”
這趟更具邏緝性的示範贏得更多掌聲。
示範過後如是者再沒有下文,半年過去,温師傅又接獲一封不署名的信和一個約見來電,便知道又要被召見,原來這半年間警隊內部一直暗地偵查他的家庭背境和這幾月的行蹤,非常仔細,即使他和何許人吃過飯都瞭如指掌。不單如此,就算最初打到詠春體育會的電話都是安排好了的,一切恍然大悟!
“他們還説比較過我和那四位詠春師傅的功夫,還是覺得我一套實用。”温師傅充滿自信地笑説。
就這樣他當上了“G4”的武術教練,並被要求為部隊編制一套在最短時間控制暴徒的課程。
有問温師傅在武術中最高的理想是甚麼。
“我當然希望能做到世界性,有更多的人認識温鑑良的實用詠春。”

温鑑良實用詠春

實用詠春的拑羊馬 實用詠春的拑羊馬
温鑑良詠春與一般詠春的不同之處,首先最明顯是馬步,實用詠春馬步由開馬以致正身馬,均與傳統詠春不同。傳統詠春開馬必先合上兩腳,再“馬開步半”,而膝亦要內拑,腳掌成內八字,而温氏則自然站立,不必先合腳去開,用自然步去開,如此膝便能對肩膀,馬步比傳統二字拑羊馬闊,而膝亦不必內拑,上馬更遠,更靈活,更合乎“二字拑羊馬”的“二”字字型,而非內“八”字的“八字拑羊馬”馬。
中線理論方面,詠春拳強調中線,第一條中線是將人體分為左右,由頭頂至下陰成一直線,而掌握中線位便能掌握攻防。另一中線是將人體上下橫分為二。至於第三條中線則為温鑑良所創,乃系兩前臂的中間位置,於發力有利。在下交叉耕手時,實用詠春要求交叉位置在於第三中線,且由135度角發出,因為這角度由下耕手轉成上耕手的速度最快,膀手亦如是,原因為膀手角度過狹則容易被搶位,90度則犯鬥力禁忌,而135度則剛好卸力。
温氏詠春重視角度與第三條中線 温氏詠春重視角度與第三條中線
出拳方面,由傳統的中線出拳,改為更重視角度的45度出拳,而先問後護的樁頭下,傳統詠春的後護手是在內肘位,實用詠春是在前半臂位。其原因是:一、傳統詠春日字衝拳,出拳之時必先返回中線才出拳,如此,手臂必然橫置,發力較難,此時對方即使輕按已方拳頭位置,也能令己方無力施為。二、先返回中線才出拳,在實戰或黐手時這樣做更不合法理,如果本身拳頭不在中線,要返回中線才出,時間用長了,而且黐手一刻埋中那時必被敵人反攻。三、後護手在前半臂位(第三條中線),由於位置較前,發力時已佔先機,不會被對方所制,且能先制於人。
温鑑良的實用詠春自成一派,理論見解獨到,與其先師黃淳梁已不盡相同,是好是壞在同門中亦眾説紛紜(有説温氏詠春拳結合周家螳螂拳,已非真正的詠春,因温鑑良除詠春外,更習有周家螳螂拳;也有讚揚温氏懂得改良詠春,不至一成不變,更合時宜)。然而,温師傅乃武術界中的改革先鋒,憑着對詠春的領悟,加上自身功力深厚,也吸引了不少中外人士跟隨學習,現時桃李遍及大半個地球,單在和香港跟隨他學習的就有數千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