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良恭儉讓

鎖定
温良恭儉讓(拼音: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學而》。 [1] 
温良恭儉讓指温和、善良、恭敬、節制、謙讓,是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代漢語中泛指態度謙恭,舉止文雅。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也形容態度温和而缺乏鬥爭性。 [1]  [5] 
中文名
温良恭儉讓
拼    音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近義詞
温良儉讓温良恭儉
出    處
《論語·學而》
注音字母
ㄨㄣ ㄌㄧㄤˊ ㄍㄨㄥ ㄐㄧㄢˇ ㄖㄤˋ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賓語

温良恭儉讓成語出處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學而》:“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温良恭儉讓”。 [1] 

温良恭儉讓成語典故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2] 
孔子遍遊諸國,只為了尋找施展才能的機會,然而終無所遇。其間,他曾被衞國國君質疑;遭遇過貴族叛亂;出陳國時被楚人圍困,絕糧七日。在遊歷十餘年後,魯國季康子聽從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説,把孔子從衞國接了回來。孔子回到魯國後,被尊為“國老”,然而在政治上仍不被重用。孔子不再求仕,潛心整理古籍文獻,培養弟子。 [2] 
有一次,子禽問孔子的學生子貢道:“為什麼孔子他老人家一到哪一個國家,必然能夠聽到那個國家的政事。”子貢回答説:“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意思是説,孔夫子温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他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把政事告訴他,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品德,也是他能夠聽到不同國家政事的原因。 [3] 
後來,人們就把温良恭儉讓作為為人處世所必備的素養。 [3] 

温良恭儉讓成語寓意

子貢讚美孔子的這五個詞,後來成為了中國傳統社會推崇的美德。南宋大儒朱熹曾專門在《四書章句集註》中解釋過“温良恭儉讓”的意思:“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莊敬也。儉,節制也。讓,謙遜也。”温是和氣厚道、與人為善;良是善良仁慈、心存良知;恭是得規矩,安守本分;儉是簡單質樸,節儉樸素,平平淡淡;讓是忍耐寬容,謙和不爭。“温良恭儉讓”是孔子受人禮遇的原因,也是中國曆來讚揚的傳統美德,人們在與人相處時,也應該學習孔子,將“不傳久矣”的德行再傳承下去,為構建美好的社會生活而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4] 

温良恭儉讓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温良恭儉讓”指温和、善良、恭敬、節制、謙讓,是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代漢語中泛指態度謙恭,舉止文雅。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也形容態度温和而缺乏鬥爭性。 [1]  [5] 
  • 運用示例
漢·曹操《悼荀攸下令》:“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温良恭儉讓以得之。” [1] 
唐·李大師李延壽北史·趙彥深傳》:“彥深有七子,仲將知名,沉敏有父風,温良恭儉,雖妻子亦未嘗怠慢,終日儼然。” [1] 
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東西南北,推心於暴亂之朝;恭儉温良,授手於危亡之國。” [1] 
宋·朱熹《答林德久》:“夫子温良恭儉讓,伊川以為盛德光輝接見於人者也。” [1] 
元·關漢卿調風月》一折:“説得温良恭儉行忠信,燕燕則理會得龍蟠虎踞滅燕齊。” [1]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頭折:“才能謙讓祖先賢,承教化,立三綱,稟仁義禮智,習恭儉温良。” [1] 
明·無名氏《孟母三移》二折:“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以温良恭儉讓之德,五者乃聖德光輝,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