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良儉讓

鎖定
温良儉讓,出自《論語·學而》的內容。
春秋時期,子禽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什麼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能聽到該國的政事。子貢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他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把政事告訴他,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品德 [1] 
中文名
温良儉讓
近義詞
温良恭儉讓、温良恭儉

温良儉讓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温良儉讓解釋

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泛指態度謙恭,舉止文雅。 温:温和;良:善良;儉:節制;讓:忍讓。

温良儉讓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態度温和

温良儉讓相近詞

温良恭儉讓、温良恭儉

温良儉讓成語示列

明·無名氏《女姑姑》第四折。張端甫,我見你一貧如洗,教你做門館先生,你則合温良儉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