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縣和式太極拳

鎖定
温縣和式太極拳是中國傳統太極拳流派之一。始創於清末河南温縣趙堡鎮太極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和式太極拳除具有一般太極拳的要點外,在理論、技術技法、強身養生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
中文名
温縣和式太極拳
創始人
和兆元
特    點
內修身,外修體
創始時期
清末
性    質
中國傳統太極拳流派之一

温縣和式太極拳名稱來源

趙堡太極拳歷代宗師
趙堡太極拳歷代宗師(17張)
“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功夫,內修身,外修體。”黃有德説,太極拳套路具有適合提高人體健康狀況的靜態結構和動態結構,可以培養人的靈慧內氣和一身正氣,具有以弱勝強的武功技擊功能,能夠提高防衞能力。他現場教起了市民打太極拳,講授了練習的8字訣:慢、松、輕、勻、柔、沉、凝、中。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但在近20年的時間中,這個拳種出現了很多種叫法,如:趙堡太極拳、武當趙堡太極拳、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太極拳道、武當趙堡大(小)架太極拳,最近又出現了丹經太極拳等等。根據本人習練和式太極拳近二十年的親身經歷和對有關人員的訪談,以及對收集的有關資料認真研讀後,就和式太極拳的名稱問題做如下考釋。其中“武當”和“趙堡”是兩個地名。一個在湖北省境內,一個在河南省境內,兩地既無行政從屬關係,又分屬兩省,硬把相距千里的武當、趙堡扯在一起實屬牽強附會。 [1] 
近代太極拳在趙堡的傳承過程中,從杜元化先生1935年編著的《太極拳正宗》到2005年和有祿先生編著的《和式太極拳十三式》,歷經了70年共十餘本著述。和式太極拳傳人鄭悟清先生的弟子劉瑞在2004年新出版的《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一書的“後記”中説:“1995年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正式面世,1997年再版,更名為《武當趙堡太極拳》。其中最早有“武當趙堡”稱謂的著述是1990年劉會峙先生編著的《武當趙堡傳統三合一太極拳》一書。1990年《武當》第六期《〈武當趙堡傳統三合一太極拳〉一書出版》一文中寫道:“劉會峙出生於湖北武當山一個文武世家,離休前系陝西省文化廳幹部。”1974年始,劉會峙從學於由温縣趙堡遷居西安的侯春秀先生。劉會峙言稱侯春秀所傳的太極拳是張三丰所創太極拳的繼承架,從而演繹出此拳出自劉會峙先生的家鄉“湖北武當山”的結果。在介紹該拳種時劉先生創造性地提出了“武當趙堡”的稱謂,以了“劉會峙先生有該拳‘出自武當、歸還武當’之夙願”。自此以後,個別趙堡和式太極拳傳人的著述中也出現了“武當趙堡”的叫法。”劉先生在這裏也敍述了由“和式太極拳”更名為“趙堡太極拳”的事實。這些稱謂變化的詳情不得而知,但“和式太極拳”的稱謂由來已久確是不爭的事實。顯然,“武當趙堡”是近幾年出現的稱謂。
和式太極拳一代宗師和慶喜先生在《耍拳論》中説:“太極拳用功之為耍拳,此是吾和氏太極拳獨特之處。”這又有力地證明了和慶喜先生(1857~1936)在世時已經明確提出了“和氏太極拳”的稱謂。在趙堡和式太極拳150餘年的承傳實踐中,她以舒適自然、輕靈圓活、樸實無華等鮮明的風格特點和極其豐富的內涵無不證明了和式太極拳是一個優秀的太極拳流派。和式太極拳也是中華國粹,是祖先為人類文明做出的貢獻。我們希望大家本着愛護太極拳、珍惜太極拳,有利於太極拳整體發展的角度出發,本着團結和求同存異的原則,切實為太極拳做些有益的工作,使太極拳這一文化瑰寶發揚光大,造福人類。其傳人鄭伯英、鄭悟清只是尊師如實地沿用了“和式太極拳”這個名稱。正如一位網友在帖子裏寫道:“客觀的講,是‘二鄭’的部分傳人把和兆元、和慶喜傳承的拳法體系稱為‘趙堡太極拳’,從現在的資料看,‘趙堡太極拳’名稱的出現晚於‘和家拳’(即和式太極拳)的叫法,這就讓人覺得‘趙堡太極拳就是和氏太極拳’的説法沒錯。”

温縣和式太極拳理論知識

和式太極拳以《周易》理論為基礎,像其形取其義用其理,移動周身處處走圓,無不是圈,行成周身無處受力,自然圓活。
和式太極拳強調理法自然,處處順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輕靈圓活,順遂自然的特色。
和兆元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習文學醫。1825年,師從本鎮拳師陳清平習武。後在北京供職,官授武信郎。在理學大家李棠階影響下,對太極拳進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極拳理論有了長足發展。以理學、儒家、道家並結合醫學理論來指導規範拳架,使理論與實踐結合。創編了一套體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
傳統和式太極拳
傳統和式太極拳有72式,皆以《易》學之理貫串於拳勢之中。象其形(圓),取其義(陰陽、五行、八卦),用其理(陰陽變易,五行生剋,天人合一)。走架以輕靈圓活,柔中求剛的準則促進周身協調,步活身敏,柔順自然。以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不同部位運動時產生的分、合等勁力,形成千變萬化的技術、技法。形成太極拳滑如魚、粘如膠、軟如棉花、硬如鋼的技擊特色。
功能療效
在拳架練法中由外形的無過不及,內外相合和柔順連貫的陰陽動態平衡,促進內在氣血、臟腑、經絡的陰陽平衡,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體魄,從而達到健身、療病、養生之目的。
基本拳法
在行功走架時做到三直:頭直、身直、小腿直。五順:順身、順腿、順手、順腳、順意。明三節,知六合等規則和要領。整個拳架套路以體用一致為要求促進拳架、推手、散手三合為一,技理相合。通過朝夕盤架增強自身功力,通過推手實踐矯正拳架,直至最終用於實戰。
主要理論
和式太極拳以自然為準則,以圓、弧為運動形式,以太極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處處分出虛實內外。視練者體質階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勻適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為度。 整個拳架樸實無華、簡潔流暢.和兆元通曉醫學,所創新架與中醫治病健身理法相一致。中醫理論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理病理變化時,不能僅僅孤立地着眼於人的身體本身,而應看到人與自然存在着的有機聯繫。和式太極拳的拳架功理,圓活緊湊,進退開合都求陰陽相濟。一氣運行陰陽,即是太極。一氣為腹中中和之氣,亦為人之元氣,它漾溢於四體之中,侵潤於百骸之內,流行不息。拳架功法全借後天之形不用後天之力,動靜開合純任自然。舒展筋骨,調和氣血,以收勞而不極,搖而谷氣消,血脈通暢,祛除疾病,益壽延年之功效。和式太極拳練功時辰順應天時,合乎自然規律。拳理曰:“寅時面南,松身凝神,吐納自然,撮抵橋通,陰陽和合,攢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應,慎而密之,久行功成。”行功順應天時,使自然陰陽與人體陰陽,先天陰陽與後天陰陽互補,天人一體,收行功最佳效果。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體正常的生命現象和生理功能,是陰陽兩方面保持平衡的結果,人體陰平陽秘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出現了偏盛偏衰即發生疾病。正如中醫理論認為:“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張景嶽《醫易義》),身體的氣血、臟腑,經絡失衡是疾病發生髮展的根本原因。和式太極拳之理正是導源於《周易》。在拳架着勢中處處無過不及,不貪不欠,陰陽無偏,由外形的陰陽動態平衡,帶動內在氣血、臟腑、經絡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健身、療病、養生之目的。
中醫用五行相互生克乘侮規律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認為內臟的生理、病理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以此制定了培土生金,益火生土,培土製水,抑木扶土等治療原則和防治措施。和式太極拳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拳架練法由外帶內,周身順遂渾圓,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拳架着勢圓轉自然,緊湊柔活,上下相隨,內外合一,並用五行生剋之理指導拳架的步法、技法,使身體靈活而穩健。
和式太極拳用人體結構理論指導拳架功法。拳架有三直、四順、六合、三節、四梢等要求。不能坐腕、折腕、塌腰、翻臀等規矩,這些要求和規矩符合人體結構的順遂自然狀態,再通過拳架的正確鍛鍊,進一步調理人體結構及生理機制。和式太極拳教學時的“捏架”就是對人體各骨節位置狀態的有序擺放,及認筋識穴,使身體處於一種順遂自然的最佳狀態,久練使人體潛能釋放,自可強身健體,自衞防身。

温縣和式太極拳發展狀況

和式太極拳以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藴,以她輕靈圓活,舒展自然的演練風格,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當前以走向全國,傳及海外。讓和式太極拳為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發揮她應有的作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