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經湯

(中醫方劑名)

鎖定
温經湯,中醫方劑名。為理血劑,具有温經散寒,養血祛瘀之功效。主治衝任虛寒、瘀血阻滯證。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塊,淋漓不暢,或月經超前或延後,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經停不至,而見少腹裏急,腹滿,傍晚發熱,手心煩熱,唇口乾燥,舌質暗紅,脈細而澀。亦治婦人宮冷,久不受孕。臨牀常用於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經、不孕症等屬衝任虛寒,瘀血阻滯者。
中文名
温經湯
功    用
温經散寒,養血祛瘀
主    治
衝任虛寒、瘀血阻滯證
分    類
理血劑-活血化瘀劑
出    處
《金匱要略》

温經湯歌訣

温經歸芍桂萸芎,姜夏丹皮及麥冬,參草扶脾膠益血,調經重在暖胞宮。

温經湯組成

吳茱萸麥冬當歸芍藥、川芎、人蔘、桂枝、阿膠、牡丹皮、生薑、甘草、半夏。

温經湯用量

吳茱萸、麥冬(去心)各9g,當歸、芍藥、川芎、人蔘、桂枝、阿膠、牡丹皮(去心)、生薑、甘草、半夏各6g。

温經湯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衝。

温經湯功用

温經散寒,養血祛瘀。

温經湯主治

衝任虛寒、瘀血阻滯證。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塊,淋漓不暢,或月經超前或延後,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經停不至,而見少腹裏急,腹滿,傍晚發熱,手心煩熱,唇口乾燥,舌質暗紅,脈細而澀。亦治婦人宮冷,久不受孕。

温經湯方義

本方證因衝任虛寒,瘀血阻滯所致。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皆起於胞宮,循行於少腹,與經、產關係密切。衝任虛寒,血凝氣滯,故少腹裏急、腹滿、月經不調、甚或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滯,血不循經,加之衝任不固,則月經先期、或一月再行,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經脈不暢,則致痛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潤,故唇口乾燥;至於傍晚發熱、手心煩熱為陰血耗損,虛熱內生之象。本方證雖屬瘀、寒、虛、熱錯雜,然以衝任虛寒,瘀血阻滯為主,治當温經散寒,祛瘀養血,兼清虛熱之法。方中吳茱萸、桂枝温經散寒,通利血脈,其中吳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長於温通血脈,共為君藥。當歸、川芎活血祛瘀,養血調經;丹皮既助諸藥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虛熱,共為臣藥。阿膠甘平,養血止血,滋陰潤燥;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麥冬甘苦微寒,養陰清熱。三藥合用,養血調肝,滋陰潤燥,且清虛熱,並制吳茱萸、桂枝之温燥。人蔘、甘草益氣健脾,以資生化之源,陽生陰長,氣旺血充;半夏、生薑辛開散結,通降胃氣,以助祛瘀調經;其中生薑又温胃氣以助生化,且助吳茱萸、桂枝以温經散寒,以上均為佐藥。甘草尚能調和諸藥,兼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温經散寒,養血祛瘀之功。

温經湯配伍特點

本方的配伍特點有二:一是方中温清補消並用,但以温經補養為主;二是大隊温補藥與少量寒涼藥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剛柔相濟,以成温養化瘀之劑。

温經湯運用

本方為婦科調經的常用方,主要用於衝任虛寒而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不孕等。臨牀應用以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經血夾有瘀塊,時有煩熱,舌質暗紅,脈細澀為辨證要點。

温經湯加減化裁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麥冬,加艾葉、小茴香,或桂枝易為肉桂,以增強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氣滯者,加香附、烏藥以理氣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葉以温經止血;氣虛甚者,加黃芪、白朮以益氣健脾;傍晚發熱甚者,加銀柴胡、地骨皮以清虛熱。

温經湯禁忌

月經不調屬實熱或無瘀血內阻者忌用,服藥期間忌食生冷之品。

温經湯附註

温經湯附方

温經湯

温經湯組成

當歸、川芎、肉桂、莪術(醋炒)、牡丹皮各6g,人蔘、牛膝、甘草各9g。

温經湯用法

水煎服。

温經湯功用

温經補虛,化瘀止痛。

温經湯主治

血海虛寒,血氣凝滯證。月經不調,臍腹作痛,其脈沉緊。

温經湯出處

《婦人大全良方》

温經湯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金匱要略》温經湯與《婦人良方》温經湯組成中均有當歸、川芎、丹皮、人蔘、甘草等,皆有温經散寒,祛瘀養血之功,均可用於治療血海虛寒,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之證。然《金匱要略》温經湯的組成中還配伍吳茱萸、生薑、阿膠、麥冬、白芍等,故以温經散寒養血之功見長;而《婦人良方》温經湯則配以莪術、牛膝,故以活血祛瘀止痛之力為強。

温經湯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日: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温經湯主之。”“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1] 
2.方論選錄徐彬《金匱要略論注》卷22:“藥用温經湯者,其證因半產之虛而積冷氣結,血乃瘀而不去。故以歸、芍、芎調血,吳茱、桂枝以温其血分之氣而行其瘀。肺為氣主,麥冬、阿膠以補其本。土以統血,參、甘以補其虛,丹皮以去標熱。然下利已久,脾氣有傷,故以姜、半正脾氣。名曰温經湯,治其本也。惟温經,故凡血分虛寒而不停者,皆主之。
[2-3] 
參考資料
  • 1.    張仲景.《金匱要略》: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年08月
  • 2.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
  • 3.    汪昂.《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