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江地區

鎖定
温江地區,是1968年至1983年存於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地級行政區,政府駐地在温江地區温江縣。位於成都平原腹心區域温江區中心城區,是4000多年前古蜀魚鳧王國領地。因魚鳧王建都,下令廣植柳樹作為國界,魚鳧古都楊柳依依,史稱“柳城”(今温江城北萬春鎮魚鳧城遺址)。魚鳧亡國後,每年魚鳧城依然萬柳迎春,隋代建萬春縣,民間稱柳城,因水道遷移,縣城南遷即今柳城,唐代更名温江。縣內種柳風俗盛行,最後一次大規模種柳樹是清嘉慶年間大修時,於環城濠溝沿堤植柳700餘株,柳城的美譽流傳了整整四千年,是温江地區的行政中心。
温江地區於1983年3月撤銷,時轄温江、郫縣、灌縣、彭縣、新都、什邡廣漢新津崇慶邛崍蒲江大邑12縣。
温江地區撤銷後,上述12個縣全部劃歸成都市管轄。 [1]  其中,什邡、廣漢先劃入成都市,同年8月又劃轉德陽市管轄。
中文名
温江地區
區    位
中國西南
撤銷時間
1983年
政治中心
柳城(今成都市温江區)

温江地區温江現狀

現有成都市温江區,位於成都市西郊成都市四環路外,區府距成都市區15公里,屬都江堰自流灌區,土壤、水質、氣候適宜花木生長。温江種花植樹的歷史悠久,是川派樹樁盆景的發祥地之一,是“全國花木生產示範基地”、“四川省花木產業化試點縣”、“四川省省級重點花木市場”,是西部最大的花木和川派樹樁盆景生產交易中心。
這裏,曾是4000多年前古蜀魚鳧王都。李白杜甫陸游朱熹等文人騷客競相在此遊歷唱詠,留下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等千古佳句,同時也是近代著名社會活動家、音樂學家王光祈先生故里。自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建縣以來,温江一直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1935年起為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地,解放後長期為温江地委、行署所在地,1983年劃歸成都市管轄,是成都市重要的衞星城。2002年5月28日,温江撤縣建區成成都市温江區。

温江地區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北洋政府廢道,以府、州、廳直隸於省。民國2年,劃全川為7道,同時廢除府、州、廳。次年,改全川為5道,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温江屬四川省西川道。以後,軍閥割據,形成"防區制"。民國24年,國民黨入川主政,實行行政督察區制,劃全川為18個行政督察區(後減為16個),温江屬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區,併為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地。
1949年12月26日温江解放。1950年劃全川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行署區,與西康省同屬西南大行政區,温江屬川西行署温江行政區,為温江行政區專員公署治地。1952年,撤銷川西等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制,温江屬四川省温江專區(1968年改為温江地區 )。至1979年仍為温江地區行政公署治地。
1959年3月至4月,曾一度將温江併入崇慶縣,但因未獲批准,為時僅月餘即分出復置。1959年7月1日,雙流縣併入温江,治地在温江柳城鎮。1962年10月20日,國務院決定復置雙流縣。同年11月1日,温江、雙流正式分置。
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撤銷温江地區,其所屬行政區大部分劃歸成都市。同年7月,温江正式隸屬成都市。值此,温江地區作為一個歷史,消失了。

温江地區涉及範圍

「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區」,設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於1950年。其區域大抵為以後的「温江專區」、「温江地區」、地級「成都市」。
專員公署設温江縣,另轄成都縣華陽縣、雙流縣、新繁縣、郫縣、新津縣、崇慶縣、新都縣、崇寧縣、灌縣、彭縣等共計12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撤消華陽、雙流、新繁、崇寧4縣,除崇寧併入郫縣外,其它3縣皆併入省轄成都市。
温江地區(1982年) 温江地區(1982年)
1950年設「温江專區」,屬川西行署區。温江專區專員公署駐温江縣。轄温江縣、郫縣(駐郫筒鎮)、崇寧縣、彭縣(今彭州市)、新繁縣、新都縣、成都縣、華陽縣(駐中興鎮)、雙流縣、新津縣、崇慶縣(今崇州市)、灌縣(今都江堰市)共12縣。
1970年改稱「温江地區」,轄温江縣(今温江區)、郫縣(今郫都區)、灌縣(今都江堰市)、彭縣(今彭州市)、什邡縣(今什邡市)、金堂縣、廣漢縣(今廣漢市)、新都縣(今新都區)、雙流縣(今雙流區)、新津縣(今新津區)、蒲江縣、邛崍縣(今邛崍市)、大邑縣、崇慶縣(今崇州市)共14縣。
1977年將金堂、雙流2縣劃歸成都市領導。温江地區轄12縣。
1983年「温江地區」撤銷時,轄温江、郫縣、灌縣、彭縣、新都、什邡、廣漢、新津、崇慶、邛崍、蒲江、大邑12縣。温江地區撤銷後,上述12個縣則全部劃歸成都市。
1983年8月18日經國務院【國函字156號】文件批覆,設立地級德陽市,將時屬成都的什邡和廣漢二縣劃予德陽市代管至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