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帶大陸性氣候

鎖定
温帶大陸性氣候(Temperate continental climate),主要分佈在南、北緯40°~60°的亞歐大陸北美大陸內陸地區和南美東南部。由於遠離海洋,或者地形阻擋,濕潤氣團難以到達,因而乾燥少雨,氣候呈極端大陸性,氣温年、月較差為各氣候類型之最。温帶森林氣候除外,能受到海洋風影響,降水較其它類型偏多,氣温較差較小。 [1] 
中文名
温帶大陸性氣候
外文名
Temperate continental climate
分佈區域
北緯40°至60~65°之間
最冷月氣温
南部為0℃以下,北部接近-40℃
最熱月氣温
南部26~27℃,北部接近20℃
生長季
南部約200天,北部僅50~70天
氣候區分佈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部
氣候特徵
夏季炎熱濕潤,冬季寒冷乾燥

温帶大陸性氣候定義

温帶大陸性氣候位於北緯40°至60~65°之間的內陸與大陸東岸。冬季在大陸性氣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氣温,南部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熱月的平均氣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生長季南部約200天,北部僅50~70天。屬於這一氣候區的有:中國西北西伯利亞大部分、阿拉斯加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國五大湖附近。 [2-3]  [3] 

温帶大陸性氣候特點與分佈

温帶大陸性氣候特點

温帶大陸性氣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温帶大陸性氣候包括温帶沙漠氣候温帶草原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狹義的概念將濕潤的後者除外。温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氣温年較差很大,日較差也很大。冬季受高壓控制,最低温達-73℃;夏季南部7月平均氣温達26~27℃,最高達33℃,北部接近20℃。最大年較差達62.3℃。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從南向北(北美從西向東)增加,年降水量從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達300~600mm。自然植被由南向北從温帶荒漠、温帶草原,過渡到亞寒帶針葉林。

温帶大陸性氣候分佈

温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佈在40°~60°的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由於遠離海洋,濕潤氣候難以到達,因而乾燥少雨,氣温的日較差和年較差較大。而且,越趨向大陸中心,就越乾旱,氣温的年、日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過渡到草原、荒漠。
1、大面積分佈於亞洲西伯利亞和北美洲中東部,歐洲中東部,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深居內陸,離海遙遠,背風側,山嶺重重阻隔,降水較少。
2、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高原也有該種氣候,是因為西風越過高大的安第斯山,過山後下沉形成焚風,又鮮有鋒面氣旋活動,加之東岸福克蘭寒流流經,因此全年少雨。
3、温帶大陸性氣候是相對於温帶海洋性氣候的一種氣候類型,因為遠離海洋,所以乾燥少雨;因為受大陸氣團的控制,所以氣温年較差和日較差都比較大。 [3]  [1] 

温帶大陸性氣候成因

温帶大陸性氣候(temperate continental climate)主要分佈在南、北緯40°~60°的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和南美南部。由於遠離海洋,濕潤氣候難以到達,因而乾燥少雨,氣候呈極端大陸性,氣温年、月較差為各氣候類型之最。而且,越趨向大陸中心,就越乾旱,氣温的年、日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過渡到草原、荒漠。氣候特徵是:冬冷夏熱,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氣温變化分明,年降雨量較少,大陸性強。 [1]  [2-5] 

温帶大陸性氣候植被類型

温帶大陸性氣候自然植被由南向北,從温帶荒漠、温帶草原,過渡到亞寒帶針葉林
温帶半乾旱氣候對應植被類型為温帶草原,典型土壤為黑鈣土
温帶乾旱氣候對應植被類型為温帶荒漠,土壤是荒漠土

温帶大陸性氣候典型區域

温帶大陸性氣候生物情況 温帶大陸性氣候生物情況
亞洲的温帶大陸性氣候特徵最為典型。
温帶大陸性氣候 温帶大陸性氣候
首先,亞洲的廣大內陸地區和高緯地區與其它大陸同緯地區相比,具有冬寒夏熱、春秋短促、氣温年較差極大、降水季節集中等氣候特點。維爾霍揚斯克雅庫茨克赤塔都在亞歐大陸的東側,而博多特隆赫姆和比爾特三地在同緯度亞歐大陸的西側,它們的氣候類型迥然不同。前三地的共同特點是冬冷、夏暖熱、氣温年較差大。尤其是西伯利亞東北部的維爾霍揚斯克—奧伊米亞康地區,冬季酷寒,1月平均氣温低達-50℃,絕對最低温度曾達-71℃,成為北半球的“寒極”;7月平均氣温在10℃以上。維爾霍揚斯克絕對年較差曾高達105.1℃,是世界上年較差最大的地區。另外,維爾霍揚斯克、雅庫次克和赤塔3~4月升温的幅度和10~11月降温的幅度都很大,且春温高於秋温,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三地屬大陸性氣候。在亞歐大陸西側相應緯度的博多、特隆赫姆和比爾特,冬温在0℃左右,夏季涼爽,年較差僅15~18℃,春秋月際變温不超過4~5℃,春温低於秋温,屬於温帶海洋性氣候
其次,亞洲內陸氣候要素變化極端,這也是大陸性氣候的一個突出特點。
亞洲陸地面積廣大,內地距海遙遠,大陸輪廓完整,又缺乏伸入內地的海灣;同時本洲又是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削弱了西風環流和大西洋暖濕氣流對亞洲氣候的影響。根據緯度愈高和距海洋愈遠氣温年較差愈大的原理,亞洲廣大的內陸和高緯地區的氣候與其它大陸同緯地區相比,具有強烈的大陸性。維爾霍揚斯克—奧伊米亞康地區,地處高緯,冬季受熱很少,又位於亞洲的東北部,很難受到西風暖流的影響。從環流因素上講,冬季這裏是處在強大的反氣旋控制下,劇烈的冷卻作用而引起低温;而這裏向北傾斜的盆地和窪地地形,更有利於冷空氣的集中和反氣旋的發展。因此,使這裏成為北半球最寒冷和世界上氣温年較差最大的地區。 [3] 

温帶大陸性氣候代表城市

歐洲、歐亞地區莫斯科聖彼得堡(俄羅斯)、赫爾辛基(芬蘭)、維爾紐斯立陶宛)、明斯克白俄羅斯)、基輔烏克蘭)、華沙(波蘭)、布拉格捷克)、布拉迪斯拉發(斯洛伐克)、布達佩斯(匈牙利)、維也納奧地利)、慕尼黑柏林(德國)、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索非亞(保加利亞)、馬德里(西班牙)、安卡拉(土耳其)
北美地區:渥太華、蒙特利爾多倫多、魁北克、埃德蒙頓(加拿大)、匹茲堡紐約底特律芝加哥丹佛(美國)
南美地區:門多薩、內烏肯阿根廷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