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州早茶

鎖定
温州早茶,浙江省温州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1] 
温州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瀕東海,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夏季風交替顯著,温度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州早茶翠綠顯毫,湯色嫩綠明亮,香氣嫩香持久,滋味嫩鮮甘爽,葉底嫩勻成朵。 [1] 
202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批准對“温州早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中文名
温州早茶
產地名稱
浙江省温州市
品質特點
翠綠顯毫,湯色嫩綠明亮,香氣嫩香持久,滋味嫩鮮甘爽,葉底嫩勻成朵
地理標誌
國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 第290號
批准日期
2020年4月30日

温州早茶產品特點

温州早茶外在感官特徵

温州早茶(捲曲形)外形緊細、翠綠顯毫,湯色嫩綠明亮,香氣嫩香持久,滋味嫩鮮甘爽,葉底嫩勻成朵。 [1] 
温州早茶(扁形)外形扁平光直、嫩綠鮮潤,湯色嫩綠明亮,香氣香高持久,滋味鮮醇甘爽,葉底嫩勻成朵、嫩綠明亮。 [1] 

温州早茶內在品質特徵

温州早茶水分≤6.5%、總灰分≤6.5%、水浸出物≥37.0%,茶多酚≥11%。 [1] 

温州早茶產地環境

温州早茶土壤地貌

温州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全市陸地總面積785萬公頃。東瀕東海,南與福建省寧德地區的福鼎、柘榮、壽寧三縣毗鄰,西和麗水地區的縉雲、青田、景寧畲族自治縣相接,北和東北與台州地區的仙居、黃岩、温嶺、玉環四縣為界。地勢自西向東傾斜,西部屬浙南中山區,迤東高度逐漸降低為丘陵地,東部是沿海平原。由於河流多和山脈直交割切,河口常成溺谷形。全市土壤分紅壤、黃壤、紫色土、粗骨土、石質土、新積土、山地草甸土、潮土、濱海鹽土、水稻土等10個土類,以紅壤類、黃壤類、粗骨土類、水稻土類為主。温州地質原屬華夏古陸的一部分。温州早茶種植區域以黃壤和紅壤為主,土壤偏酸性,pH5.35~6.15,有機質含量為30~50克/千克,適合茶葉生長。 [1] 

温州早茶氣候情況

温州市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夏季風交替顯著,温度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温17.3~19.4℃,1月份平均氣温4.9~9.9℃,7月份平均氣温26.7~29.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降水量在1113~2494毫米之間。春夏之梅雨明顯,夏季多熱帶氣旋,無霜期為241~326天。年日照數在1442~2264小時之間。 [1] 

温州早茶水文情況

温州市河流發育受地質構造制約,沿華夏式斷裂線流向。幹流大抵西向東流,又因縱橫斷裂影響,支流多構成羽狀水系。境內主要水系有甌江、楠溪江、飛雲江、鰲江,境內大小河流150餘條。 [1] 
產地環境

温州早茶歷史淵源

温州早茶的種植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唐·陸羽《茶經》引《永嘉圖經》雲:“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即為隋朝時雁蕩山產茶記載。 [3] 
改革開放以來,温州充分利用氣候温暖和特早生茶樹良種兩大資源優勢,使温州成為區域性的早茶產區,每年二月中下旬即可開採上市,是名副其實的“明前茶”。 [4] 
21世紀以來,温州茶產業本着“政府主導,企業主演;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品牌拓展思路,集中力量,抱團出擊,結合温州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温州鄉村振興示範帶“兩帶”塊狀建設早茶產業集羣,推出温州早茶區域品牌,實施名牌興業戰略。 [5] 

温州早茶生產情況

2019年,温州早茶種植面積達25.5萬畝,年產量4657噸,保護區域面積30萬畝。 [1] 
温州早茶茶葉

温州早茶產品榮譽

202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批准對“温州早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温州早茶茶水

温州早茶地理標誌

温州早茶地域保護範圍

温州早茶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地理座標東經,地理座標為東經119°37′~121°18′,北緯27°03′~28°36′之間。生產地域範圍包括温州市所轄的鹿城區、甌海區、樂清市、瑞安市、永嘉縣、文成縣、平陽縣、泰順縣、蒼南縣等9個縣(市、區),118個鄉鎮。 [1] 

温州早茶質量技術要求

安全要求
温州早茶產品應質量安全符合《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GB 2763-202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規定。 [1] 
特定生產方式
1、品種與苗木選擇
品種以嘉茗1號、平陽特早、清明早、黃葉早、智仁早等為主。選用健壯苗木,質量符合《GB 11767-1989 茶樹種子和苗木》的規定。
2、栽培管理
2.1園地選擇
土壤應選擇深厚的紅壤或黃壤。土壤的pH值4.5~6.5,有機質含量大於1.0%。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山、水、園、林、路綜合治理,路旁設溝,四周植樹,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根據規模、地形和地貌等條件,合理設置道路,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頭道。建立合理的水利系統,做到能蓄能排。茶園與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農田交界處應設置隔離溝。
2.2園地整理
坡度15°以下緩坡地橫向等高開墾,坡度15°~25°的坡地,按等高線築梯地,梯面寬宜在1.5米以上。開墾分初墾和復墾兩種。初墾深度50釐米左右,復墾深度25釐米~30釐米。
2.3種植
種植分春季種植和秋季種植。春季種植時間為每年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秋季種植時間為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單條植的行距150釐米,株距30釐米,每公頃苗數小於45000株。雙條植的大行距150釐米,小行距40釐米,株距30釐米,每公頃苗數小於90000株。
3、肥培管理
3.1土壤管理
保持水土,應經常維修和保養茶園排灌水系統和梯田,防止梯壁崩塌和圳道淤塞,達到能排能灌。定期耕作,包括淺耕和深耕。適時除草,幼齡茶樹根周圍的雜草直接拔除。在高温、乾旱和冰凍季節到來前的夏初和秋末,宜在茶樹行間鋪草。
3.2施肥
肥料分為有機肥和無機肥。春茶前施催芽肥,夏、秋茶前追肥,秋、冬季結合深耕施基肥。對幼齡茶園,氮、磷、鉀配合施肥。定植後一年內的幼齡茶園,當年或次年初夏第一次施肥,結合鬆土,每公頃用純氮15千克~25千克澆施,夏秋季再追肥1次~2次。第二年開始每年分春、夏、秋三季追肥,用量應隨樹齡增長逐年增加。對成齡茶園,以氮肥為主,輔磷、鉀肥。施肥量根據土壤肥力及幹茶產量確定,每生產100千克幹茶應施純氮20千克~30千克,氮、磷、鉀肥按3:1:1比例配施,其中基肥施肥量佔總量的40%以上,春、夏、秋追肥量比例為5:2:3。
4、茶樹修剪
4.1定型修剪
幼齡茶樹在茶苗移栽定植時用整枝剪在離地15釐米~20釐米處剪去主枝;第二年3月上旬用籬剪在離地30釐米~35釐米或在上年剪口上提高10釐米~15釐米處修剪;第三年春茶採摘後,用籬剪或修剪機在離地45釐米~50釐米處修剪。
4.2輕修剪
成齡茶園可每年或隔年進行一次,春茶採摘後剪去冠面3釐米~5釐米的枝葉,陽坡茶園可在秋末冬初進行。
4.3深修剪
經多年採摘茶樹樹冠面的小枝生長出現過密、過細、節結多的茶園,春茶後或夏茶後剪去冠面10釐米~15釐米。
4.4重修剪
宜在春茶或早茶後進行,用整枝剪或重修剪機將衰老茶樹地上部分的枝條剪去1/2或1/3,重新培育樹冠。
4.5台刈
宜在早春或春茶後進行,用台刈鋏或鋒利柴刀將老茶樹離地5釐米~10釐米地上部枝條全部刈去,重新全面塑造樹冠。
5、病蟲害防治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綠色防控技術,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根據病蟲發生、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合理運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機械防治等措施,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害。加強病蟲預測預報,做到及時、準確地防治。農藥使用按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和GB/T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所有部分)的規定執行。
6、鮮葉採摘
採摘時間為2月下旬至5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下旬,茶樹一芽一葉初展時為茶園開採適期。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三葉,鮮葉質量要求芽葉完整、鮮嫩勻淨,採摘方法為根據製茶等級按標準採摘,先發先採、分批分次;採用提手採,不得掐採、捋采、抓採和帶老葉雜物採摘。鮮葉用清潔衞生、透氣性良好的竹籃、簍筐等竹製器具盛裝,不得緊壓。鮮葉運送必須及時,運送工具應清潔衞生。
7、加工工藝
温州早茶根據加工工藝不同分捲曲形和扁形。加工環境與設備符合GB/T32744《茶葉加工良好規範》的規定要求。烘乾工藝採用中温保鮮技術,形成了“嫩、鮮、甘”的獨特品質。
7.1温州早茶(捲曲形)工藝流程
攤青→殺青→揉捻→二青→三青→乾燥→整理。
7.1.1攤青
鮮葉要分級驗收,分別攤放,攤青厚度不超過20釐米,攤青葉失水率控制在10%~15%。
7.1.2殺青
殺青掌握“高温殺青,先高後低,嫩葉老殺,老葉嫩殺”的原則,殺青減重率控制在40%左右。
7.1.3揉捻
揉捻投葉量視揉捻機型號而定,揉捻加壓輕、重、輕交替進行,揉捻程度視鮮葉嫩度而定,以葉片細胞組織破碎率達30%~65%,成條率達60%~80%為宜。
7.1.4二青(初烘)
採用高温快烘法,風温130℃~150℃,攤葉厚度小於2釐米,時間8分種~12分種為宜。
7.1.5三青(復烘)
鍋(風)温120℃為宜,炒(烘)至含水率在20%左右。
7.1.6乾燥
按產品質量要求,可採用炒或烘兩種乾燥方式,鍋(風)温110℃~120℃,炒(烘)至足幹,含水率控在6.5%以下。
7.2温州早茶(扁形)工藝流程
攤青→青鍋(殺青)→理條→攤涼回潮→輝鍋→整理。
7.2.1攤青
鮮葉要分級驗收,分別攤放,攤青厚度不超過5釐米,攤青葉失水率控制在10%~15%。
7.2.2青鍋(殺青)
按鮮葉等級、數量和設備條件,採用手工炒制或機械炒制,掌握“高温殺青,先高後低,嫩葉老殺,老葉嫩殺”的原則,投葉量、温度、力度、時間等控制參數視不同攤青葉、設備條件而定;完成青鍋,初步成扁形(採用殺青和理條方式機械加工工藝則呈挺直條形),茶葉含水量下降40%左右。
7.2.3理條
機械炒制方式可運用此工藝,一般嫩殺後理條,投葉量視設備條件而定,芽葉挺直即可,茶葉含水量控制在40%左右。
7.2.4攤涼回潮
青鍋葉簸去片末後,及時勻攤在竹匾上,厚度不超過2㎝,攤放時間1小時~2小時。
7.2.5輝鍋
視青鍋(理條)葉數量、等級、回潮程度等狀況,此工藝可一鍋到底或分步進行(如機械加工中,理條葉可先小鍋壓扁成形,炒至含水量約20%出鍋,再並大鍋炒至足幹);鍋温先高後低,後期鍋温以130℃~150℃為宜,炒至含水量在6.5%以下。
8、貯存
茶葉應存放在清潔陰涼、乾燥避光、專用倉庫或專用冷庫內。 [1] 

温州早茶專用標誌使用

按照農業農村部關於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的有關規定,對温州早茶地理標誌的使用做如下規定:凡在標誌範圍內生產經營的温州早茶,並按照温州早茶生產控制技術規範生產的基地(户),在產品和包裝上使用已獲得的温州早茶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簽訂相關合同,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接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温州早茶地理標誌的監督管理和指導,以及對登記的温州早茶地理標誌的地域範圍、標誌使用等進行監督檢查。鼓勵單位和個人對温州早茶地理標誌使用進行社會監督。使用本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對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違反本規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有關規定處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