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家寶地質筆記

鎖定
《温家寶地質筆記》,於2016年3月26日由地質出版社出版,全國公開發行。全書分為野外地質考察筆記、管理工作筆記、調研筆記和學習研究筆記四個部分。
本書收入温家寶同志1968年至1985年在地質系統工作期間的工作、學習筆記160餘篇,手跡影印件632幅,回憶文章24篇,照片50餘幅等。 [1] 
中文名
温家寶地質筆記
作    者
温家寶
出版社
地質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6年3月26日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16082106

温家寶地質筆記創作背景

温家寶地質筆記 温家寶地質筆記
《温家寶地質筆記》收入了温家寶1968至1985年在地質系統工作期間的工作、學習筆記160餘篇、手跡影印件632幅,以及作者撰寫的回憶文章24篇,照片50餘幅。該書所收筆記、回憶文章及照片均為首次公開發表。
2014年3月,為表達對地質工作和昔日同事的懷念之情,退休後的温家寶整理了自己當年的筆記交由地質出版社編輯出版。
在編輯該書過程中,無論是大綱的擬定、框架的確立、筆記內容的精簡取捨,還是版式和封面設計,温家寶本人都全程給予了具體的指導。他曾15次以書面形式提出修改意見,多次與編輯組面談編輯方法,先後7次審閲書稿的草稿,5次審閲樣書。
經過錄入、選篇、分類、註釋、審校、封面設計等有關環節和多次修改,到2015年6月,出版社完成了全書初稿的樣稿,並先後分送40餘名曾經與温家寶共事過的老領導、老專家,地質系統資深院士、地質科技工作者,以及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徵求意見。所有意見及建議温家寶本人都逐條審定。
本書大量使用了筆記影印件,影印件篇幅合計佔全書容量的三分之一。根據每部分內容,影印件採取不同的編排方式,或圖文對應,或以圖代文。 [2] 

温家寶地質筆記作品內容

1960年,在北京地質學院周口店工作站 1960年,在北京地質學院周口店工作站
1974年7月,在甘肅肅南縣紅山林場留影 1974年7月,在甘肅肅南縣紅山林場留影
第一部分:野外地質考察筆記
這部分所選筆記、日記和回憶文章,反映了作者當年穿行於崇山峻嶺、戈壁荒漠從事野外地質考察的工作內容。
第二部分:管理工作筆記
在“引言”中,温家寶詳細回憶了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自己是如何從一個地質技術人員逐步成長為地礦部副部長的歷程。這部分收錄的筆記反映了1979年至1985年作者在不同領導崗位、不同管理階段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 [3] 
第三部分:調研筆記
“引言”及4篇回憶文章詳細反映了作者1980年5月至1985年4月多次調研的經過,反映了作者在調研中深入基層,察看實情,兼聽並記,與基層幹部羣眾共同探討、謀劃地質工作改革之策和發展之路;反映了作者唯真唯實的工作理念,專注執著的工作精神,認真審慎的工作態度,集思廣益的工作方法,嚴謹紮實的工作作風。
第四部分:學習研究筆記
在“引言”中,出身教師之家的作者詳細回顧了自己在學生時代和參加工作以後博覽羣書、潛心學習的事例和感受,真實記錄了作者為了人民積累知識,為了做好本職工作不倦學習的思考、感悟和收穫。 [3-4] 

温家寶地質筆記作者自序

《温家寶地質筆記》
《温家寶地質筆記》(19張)
擺在面前的45個封皮陳舊的筆記本,是我從事地質工作時的部分筆記。其中,在甘肅省地質局工作期間的有21本,在地礦部工作期間的有24本。
2013年3月我退休後,得以有閒暇慢慢翻看這些筆記本。看着筆記本中熟悉的筆跡、清晰的圖示,昔日祁連山的風雪、地質隊員的音容笑貌、地質行業改革探索的歷程,如同電影般一幕幕浮現在我的眼前,讓我走進深深的回憶中。 [5] 
從1968年到1985年,我在地質系統工作了18個年頭,大多是在艱苦環境中度過的。其中,在甘肅省地質局工作15年,在地礦部工作3年。這18年是我從青年到中年這段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也是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更是我們國家發生歷史轉折變化的重要時期。
這些筆記不僅是珍貴的地質工作記錄,也是我成長曆程的真實寫照。這些筆記中,有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繪,有對地質工作的實踐和認識,有科學考察的經歷和收穫,有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人民疾苦的關切,有對人生的思考和對自己的勉勵。它們來自於神奇的大自然和艱苦的地質工作,是我用雙腳走出來的。
從這些內容豐富的筆記中,可以看到在那動亂和走向變革的年代,在喧囂的社會和寂靜的自然環境中,在朝氣蓬勃的年輕歲月和走向成熟的“而立”、“不惑”之年,我對地質工作的極大專注,對科學的熱愛,對學習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求。我平靜而從容地直面各種困難,一步一步地前行和攀登,從未退縮。我堅信,不畏艱難困苦的人,終會到達光輝的頂點。
夢裏常回祁連山,最憶荒野找礦時。我難忘祁連山的找礦歲月,懷念昔日的同事,牽掛着甘肅的發展。在甘肅從事地質工作的經歷,是滋養和支撐我精神之樹櫛風沐雨的沃土。
在地礦部工作期間,從長白山天山,從橫斷山武夷山,從秦嶺南嶺,我到過祖國的許多山山水水,親身經歷了我國地質行業體制改革的最初探索。
我感謝培養我成長進步的艱苦環境和呵護我的園丁、師長。得益於偉大的改革開放,我才能從西部地區一個普通的地質隊員逐步成長為承擔重要責任的領導人。
往事並非如煙,記憶歷久彌新。這些筆記從不同側面,客觀、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年輕地質隊員成長的歷程,同時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地質工作的變化和取得的成就。把這些筆記整理出來,也是表達我對地質工作的無限懷念之情。
從內容上看,我的地質筆記大體可以歸成四類:一是野外地質考察筆記;二是管理工作筆記;三是調研筆記;四是學習研究筆記。本書摘錄的筆記內容就是按照這四個分類,從這45個筆記本、400多萬字中篩選出來的。可惜的是,由於單位多次變動、個人多次搬遷,我的一些地質筆記、圖表資料、手稿及標本等散失了。這是無法彌補的遺憾。
在野外地質考察筆記、管理工作筆記、調研筆記部分,還摘選了我的一些日記;在管理工作筆記、調研筆記和學習研究筆記部分,收錄了我撰寫的幾篇調研報告及學習研究部分文章。由於地質工作的專業性,為便於讀者閲讀和理解,我在每類筆記及摘選的有關筆記前面專門寫了回憶當時工作和生活的文章,作為必要的説明和解釋,並對部分筆記另擬了標題。全書除野外地質考察筆記以地點、時間順序編排外,其餘均以時間順序編排。
真實是本書的生命。本書所錄筆記完全是原始記錄,僅在個別筆誤之處用註釋修正。確需改補的錯漏字,加方括號予以區別,以保持筆記的真實。
這裏,我要衷心感謝國土資源部、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和地質出版社及有關人士為本書的出版付出的大量心血。 [3] 
温家寶
二0一五年十一月

温家寶地質筆記創作經歷

1968年,温家寶從北京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後分配至地處酒泉的甘肅省地質局區測二隊任技術員,長期從事祁連山和北山地區區域地質調查找礦工作,工作區域涉及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的部分地區。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內亂結束,人心思定。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啓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人們精神舒暢,幹工作勁頭十足。此時,温家寶的個人工作也發生了變化。
1978年12月,他被任命為地質力學區測隊副隊長,分工主持地質力學隊的生產工作。1979年9月21日,調任甘肅省地質局地礦處副處長,12月離開酒泉,到蘭州的省地質局報到,結束了12年的野外地質工作。
1980年初春的蘭州,天氣漸暖。温家寶住在地質局辦公樓三層一間寬敞但簡陋的辦公室。他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卻依然有一些悵然若失。
1980年3月16日的日記裏,温家寶這樣寫,“山黑黢黢橫在蘭州市的南邊,我坐在桌旁,天天仰望着它,山下面新建了許多樓房、廠房,嘈雜的 聲音日夜不寧。
1981年,温家寶被提拔為甘肅省地質局副局長,更大的機遇也很快到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按照“四化”方針選拔年輕幹部,在此背景下,時任地質礦產部部長孫大光開始在全國地質系統考察選拔優秀的年輕幹部。
1983年10月,温家寶升任地礦部副部長。在地礦部工作期間,温家寶踏遍祖國山山水水專事調研,從長白山到天山,從橫斷山到武夷山,從秦嶺到南嶺,他親歷了我國地質行業體制改革的最初探索。
1980年5月至1985年4月多次調研的具體過程,從中細微體察他調研的特點——認真審慎的工作態度,集思廣益的工作方法,深入基層、嚴謹紮實的工作作風。
1984年9月,温家寶赴前蘇聯考察煤成氣地質工作情況,在訪問的21天裏,他去了莫斯科、基輔等7個城市,寫下生動的出訪日記。從秋高氣爽的 北京出發,到達雨雪交加的烏蘭巴托,繞過沙鷗翔集的貝加爾湖,進入青煙嫋嫋的西西伯利亞盆地,直至最後抵達有列寧故居的莫斯科,他的日記彷彿一疊寫實的風 景照,照片裏藏着一個首次走出國門的地質人,對更大世界的細膩認知。
1985年冬,温家寶調任新的單位,離開了地質系統。 [5] 
2013年3月,温家寶退休後,得以有閒暇細細翻看自已的這些筆記本。昔日祁連山的風雪、地質隊同事的音容笑貌、地質行業改革探索的艱辛……如同放映電影一般,在他的記憶中逐漸浮現。
2014年3月到2016年3月,何蔓帶領地質出版社專門成立的一個五人編輯小組用了兩年時間,對45本地質筆記努力進行“還原”。

温家寶地質筆記贈書

地質出版社代表作者贈書 地質出版社代表作者贈書
2016年4月27日下午,温家寶同志委託地質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顧曉華將他本人親筆題字的《温家寶地質筆記》一書分別贈予成都理工大學以及校黨委書記譚書敏和校長倪師軍,表達了對成都理工大學辦學的關愛之情。 [6] 
温家寶地質筆記 温家寶地質筆記
2016年5月13日上午,温家寶同志委託地質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顧曉華將他本人親筆題字的《温家寶地質筆記》贈予河北地質大學,對於剛剛更名的河北地質大學,在這個時候,能夠受贈温家寶同志親筆題詞的《温家寶地質筆記》來説有着特殊的意義。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