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室氣體排放

鎖定
温室氣體排放,造成温室效應,使全球氣温上升。地球在吸收太陽輻射的同時,本身也向外層空間輻射熱量,其熱輻射以3~30μm的長波紅外線為主。當這樣的長波輻射進入大氣層時,易被某些分子量較大、極性較強的氣體分子所吸收。由於紅外線的能量較低,不足以導致分子鍵能的斷裂,因此氣體分子吸收紅外線輻射後沒有化學反應發生,而只是阻擋熱量自地球向外逃逸,相當於地球和外層空間的一個絕熱層,即 “温室” 的作用。大氣中某些微量組分對地球長波輻射吸收作用使近地面熱量得以保持,從而導致全球氣温升高的現象被稱為温室效應。
2020年12月31日,生態環境部公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1] 
中文名
温室氣體排放
外文名
CO2
來    源
人類活動或者自然形成
缺    點
造成温室效應,使全球氣温上升
包    括
水汽氟利昂二氧化碳
學    科
氣象環境
專業人才
碳排放管理師

温室氣體排放簡介

温室氣體 温室氣體
由於人類活動或者自然形成的温室氣體,如:水汽(H2O)、氟利昂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臭氧(O3)、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的排放。
温室氣體排放來源多為世界重工業發展產生、汽車尾氣等,温室氣體一旦超出大氣標準,便會造成温室效應,使全球氣温上升,威脅人類生存。因此,控制温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例如2009年年末在哥本哈根展開的全球氣候會議,就是全球達成控制温室氣體排放限制的一個世界性大會。

温室氣體排放政策背景

2021年02月02日,《國務院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温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確保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推動我國綠色發展邁上新台階。 [8] 

温室氣體排放專業人才

温室氣體排放温室氣體

導致温室效應的大氣微量組分被稱為温室氣體。H2O和大氣中早已存在的CO2是天然的温室氣體。正是在它們的作用下,才形成了對地球生物最適宜的環境温度,從而使得生命能夠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假如沒有大氣層和這些天然的温室氣體,地球的表面温度將比現在低33℃,人類和大多數動植物將面臨生存危機。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人類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對能源的過度使用和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大氣中温室氣體的濃度以極快的速度增長所致。這些温室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六類。表1給出了人類活動對一些温室氣體變化的影響。
表1 人為活動對一些温室氣體變化的影響
項目
CO2
CH4
N2O
CFC-11
HCFC-22
1994年體積分數
358×10-6
1720×10-9
312×10-9
268×10-12
72×10-12
濃度增長速率(%/a)
0.4
0.6
0.25
0
5
大氣壽命(a)
50~200
12
120
50
12
① CO2、CH4、N2O的增長速率是以1984年為基礎計算的,而CFC-11和HCFC-22是以1990年為基礎計算的。 [2] 

温室氣體排放温室形成的原因

全球變暖已成為制約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氣體排放是我們需要高度重視的。奧運場館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成功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只要我們高度重視,發展替代煤炭電力的新能源,從理論上到實踐中都是可行的。2005年,我國發電量就超過了5億千瓦時。但是,中國發電的80%是以燃煤為主的。從中國能源利用現狀中就不難看出,地球升高的氣温是人類用煤炭“燒”熱的。因此,欲削減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煤炭、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利用才是硬道理。為此,應充分開發利用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氫能、潮汐能、水能(小水電)等,多管齊下,將温室氣體封殺在源頭。先來看生物質能利用的例子。2008年1月,全球最大的蒙牛生物質能沼氣發電廠在呼和浩特市正式向國家電網併網供電。這個總投資4500萬元的生物質能電廠,利用的是養殖場牛糞經厭氧發酵產生的甲烷氣。甲烷與天然氣成分基本一致,過去作為温室氣體在養殖過程中釋放到大氣中去了。養殖場糞便污染也是養殖業的“老大難”問題,生物質電廠的運轉將上述問題一攬子解決了,並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蒙牛年發電量1000萬度,直接進入國家電網,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2.5萬噸。作為電力產品的副產品,該電廠還年產餘熱650萬兆焦、有機肥1.3萬噸、沼氣液17萬噸。如果充分利用有機肥和沼渣、沼液還田並替代化肥,還可減少相當數量的温室氣體排放,減少化肥工業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3] 

温室氣體排放温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氣候變暖 氣候變暖 [4]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統計,全球化學工業每年使用二氧化碳約為1.15億噸,將二氧化碳作為各種合成工藝過程的原來。而因人類活動主要是燃燒化石燃料,引起的每年全球二氧化碳變化約為237億噸。
如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比過去65萬年高了27%。工業革命時代開始大量燃燒煤炭,二氧化碳開始上升。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走向工業化,道路上的汽車也越來越多,人類造成氣候變化所需時間要比氣候系統的自然變化週期短得多。儘管火山爆發會釋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地球自轉軸和軌道的微小變化會對地球表面温度造成重大影響,但仍然無法與現在正持續加速的人類活動相比。
由於使用化石燃料增多,使對流層臭氧量增多,若不在作出改變這將使2100年農作物的產量下降40%。如果不加以控制,受温度和二氧化碳上升的影響,使全球平均臭氧到2100年還會增加50%,這將使植物生長帶來無法預計的影響。
國際能源局(IEA)報告到2030年全球温室氣體排放將比現在增加57%。這將使地球表面温度提高3℃,如果中國或印度繼續堅持發展以煤為主要能源,温度則要上升6℃。因温度上升已引起阿爾卑斯山脈地區的冰川積雪和冰層覆蓋快速下降,使北極海上冰層範圍減少,引起西伯利亞和加拿大永久凍土解凍。
温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平均氣温上升,引發冰蓋融化、極端天氣、乾旱和海平面上升,這種全球性影響將會危及人類生命和生活。據估計,每年有500萬人死於由氣候變化及碳過度排放引起的空氣污染、饑荒和疾病。如果當前的化石燃料消費模式不發生改變,到2030年死亡人數將會上升到600萬人。其中超過90%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該報告評估了氣候變化在2010年到2030年間對人類和經濟產生的影響。 [4] 

温室氣體排放CO2對温室效應的貢獻

CO2對温室效應的貢獻達60%。自1750~1994年,大氣中的CO2體積分數已從2.80×10-4(280ppm) 上升到3.58×10-4(358ppm),2000年更達到3.68×10-4(368ppm)。由於CO2在大氣中的壽命長達50~200a,即使CO2的排放能維持在現有水平上,它的濃度在22世紀仍將翻一翻。如果人類對CO2的排放不採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預測在今後100年內,全球氣温將提高1.4 ~ 5.8℃,海平面將繼續上升88cm。因此,1997年通過的 《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京都議定書》要求: 發達國家排放的六種温室氣體,要比1990年減少5.2%;到2008~2012年期間,與 1990年相比,歐盟平均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8%,新西蘭、俄羅斯、烏克蘭0%,澳大利亞增長8%,冰島增長10%。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京都議定書》對中國沒有規定温室氣體排放減排的義務。
六種温室氣體中,CO2在大氣中的含量最高,所以它成為削減與控制的重點。但是,其它幾種温室氣體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為了評價各種温室氣體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相對能力,人們採用了一個被稱為 “全球變暖潛勢”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 的參數。
表2 部分温室氣體的全球變暖潛在趨勢
種 類
大氣壽命
(a)
GWP(時間尺度)
20a
100a
500a
CO2
可變
1
1
1
CH4
12±3
56
21
6.5
N2O
120
280
310
170
CHF3
264
9100
11700
9800
HFC-152a
1.5
460
140
42
HFC-143a
48.3
5000
3800
1400
SF6
3200
16300
23900
3490
所謂“輻射強迫”是指由於大氣中某種因素(如温室氣體濃度、氣溶膠水平等)的改變引起的對流層頂向下的淨輻射通量的變化(單位為W/m2)。如果有輻射強迫存在,地球—大氣系統將通過調整温度來達到新的能量平衡,從而導致地球温度的上升或下降。表2列出了部分温室氣體的全球變暖潛在趨勢。 [2] 

温室氣體排放二氧化碳排放歷史及現狀

世界銀行發佈報告,200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已比1990年高出16%,1960年時, 低中收入國家僅佔世界排放量1/3,而現在中國在1990~2003年間排放總量增加73%,印度排放總量增加88%,美國和日本排放總量增加20%和15%,歐盟國家排放總量僅增加3%。因此排放主要來自於工業化國家和快速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和印度,化石燃料用於發電佔世界發電量66%;在中東,化石燃料用於發電佔93%,東亞和南亞佔82%,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佔38%。
發展中國家,温室氣體還主要來自於農業和土地使用及森林砍伐,世界銀行及英國政府2007年發佈報告,森林砍伐使印度尼西亞成為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世界第三大排放國。1990~2005年間,在低收入國家砍伐森林近4.5萬平方公里。
美國科學院於2007年下旬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2000~2004年間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速率是上世紀90年代的近三倍。增加速率加大主要由於經濟活動的能力密度增大,以及能力體系的碳密度增大,同時,由於人口增多,人均DDP增大也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2000~2004年間,發展中國家佔總排放量約為40%,2004年全球排放增長的73%來自於發展中國家和少數發達經濟體,上述佔世界人口80%,同年,發達國家佔總排放量約為60%,這些國家自工業革命起至今佔了積累排放量的77%。
2021年8月9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週一發佈的報告指出,由於全球變暖,以前每50年才發生一次的極端熱浪現在預計每10年發生一次,而傾盆大雨和乾旱也變得更加頻繁。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該報告為“人類的紅色警報”,指出“全球變暖正影響地球上的每個地區,其中許多變化變得不可逆轉”。他表示:“警鐘震耳欲聾,證據是無可辯駁的:化石燃料燃燒和森林砍伐造成的温室氣體排放正扼殺我們的星球,並使數十億人面臨直接風險。”
報道稱,該報告明確將氣温上升歸咎於温室氣體排放,同時指出,減緩並最終扭轉變暖的唯一方法是將温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零。報告稱,除非採取即時、迅速和大規模的減排,全球平均氣温在未來20年將上升超過攝氏1.5度的臨界點。 [7] 
2023年11月27日,獨立研究機構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發佈年度評估報告《中國氣候轉型:2023展望》。報告顯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指標在2022-2023年未達預期。 [15] 
2024年2月26日,在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啓動兩年半以來,總體運行平穩,目前已覆蓋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為51億噸,成為全球覆蓋温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17] 
2024年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全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與上年持平。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成交量2.12億噸,成交額144.4億元。 [18] 

温室氣體排放法律法規

2020年12月31日,生態環境部公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1] 
此外,制定了《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 [5] 

温室氣體排放碳排放權

2021年7月8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2021年7月將擇時啓動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 [6] 
2022年5月,因未按時足額清繳碳排放配額,近期江西、河南、四川等地相繼開出首張碳排放罰單。 [10] 
2022年6月2日,中國首條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等級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零碳示範工程”正式投入運行。從此,這條貫穿中國最大沙漠的公路成為零碳排放公路。 [11] 
2022年6月,江西省九江市生態環境局對未按時足額清繳碳排放配額的九江某化纖有限公司違法行為進行查處,並處以2萬元罰款。據悉,這是《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自2021年2月1日施行以來,江西省查處的首例碳排放配額未按時清繳的環境違法案件。 [12] 
2022年6月19日,第78屆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年會暨世界航空運輸業峯會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開幕。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發表公報説,該協會新推出的碳排放計算軟件可為任一商業客運航班提供精確的二氧化碳排放計算,以滿足對航空業碳排放數據透明度日益增長的需求。 [13] 
2022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公佈《關於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提出推動對非二氧化碳温室氣體排放等領域的核算研究。 [14] 

温室氣體排放協同創新

2024年,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第一批城市和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名單,試點單位共包括21個城市、43個產業園區。將着力探索減污降碳協同管理長效機制;緊盯源頭控制,統籌各項污染物和温室氣體等減排要求,優化治理工藝和技術路線;加快把協同控制温室氣體排放納入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推動協同增效技術成果轉化;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創新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