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世霖

鎖定
温世霖(1870-1934),原名温昱,字子英、支英,晚號鐵仙,天津宜興埠人。清末民初著名愛國教育家、政治活動家。曾追隨孫中山反帝、反封建,任同盟會天津交通部長和國民黨燕支部總幹事、參議院議員、國會議員等職;曾國會議員温世霖參加新疆起義,被推為新疆都督;曾主辦《醒世畫報》《醒俗報》《公民白話報》,參與《新民意報》《人鏡畫報》《自由報》的發起工作,啓迪民智、宣傳進步。著有《段氏賣國記》《崑崙旅行日記》等,在社會上有着重要影響,成為寶貴的文獻資料。 [1] 
中文名
温世霖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天津
出生日期
1870年
逝世日期
1934年

目錄

温世霖人物生平

温世霖祖上家傳武學。祖父温長溥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武進士,官居山東登州總兵。父温聯琇淡薄名利,棄武業,潛心鑽研理學。母徐肅靜為津門女教育家,曾受孫中山褒揚為“民國賢母”。二人創辦“温氏家塾”。 [2] 
温世霖自幼聰穎,受母親教誨,少有報國之志。15歲考上清末最後一科秀才。光緒十一年(1885)中法甲申之戰後,和議既成,清政府聲明調回駐越南的清軍,徐肅靜“引為大辱”,於是命温世霖棄舉業,走實業救國之路,就讀北洋水師學堂、電報學堂。15歲的温世霖考入北洋水師學堂,師從嚴復,因腿疾提前肄業。20歲任鐵路大臣胡燏芬書記、東征軍幕僚,此外還曾任直隸督署、天津道署。 [2] 
戊戌變法庚子事變後,温世霖奔走於淞滬粵桂,呼籲革命。因人微言輕未獲響應而鬱郁北歸,受嚴、胡維新思想影響,東渡日本,尋求救國之路,決心興教救國,提出“備私塾、廢科舉、倡新學”,主張把救國希望寄託於新式教育和婦女解放事業。光緒二十六年(1900),與温母在宜興埠創辦培貞女子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老城裏二道街榮家衚衕創辦普育女子學堂,引進西學。翌年,在宜興埠創辦蒙忠學堂(男校,後稱民立第五小學,今宜興埠第一小學)。 [2] 
普育女子學堂成立後,辦學的一切費用均出自温家。温世霖任該校監督,徐肅靜任校長,母子二人親自授課。他們提出“禁止婦女纏足”的口號,在校內組織“婦女救國演説團”,每逢週日,上街宣傳演講。為此,直隸總督袁世凱連下兩道禁令,迫使普育學堂停辦。温氏母子不屈不撓,繼續堅持,使普育學堂名聲大振,學生增加到50餘人。普育學堂的辦學宗旨逐步被人們接受,不但求學女子越來越多,商賈士紳也捐資扶助。為擴大發展,滿足需求,温世霖四處奔走勸募。經嚴修等社會名流多方捐資,在火神廟舊址重興土木,建設新校舍。光緒三十二年(1906)正式遷入,民國二十二年(1933)8月設立普育女子學堂中學部。1949年解放後,該校先後更名為女三中、九中、中山中學。 [2] 
温世霖曾創辦《醒俗畫報》、《醒世畫報》、《人鏡畫報》、《公民白話報》,宣傳新政,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與孫洪伊等組建“天津自治研究會”,組織學界總罷課,率紳商學界代表赴京請願,要求“速開國會”。 [2] 
宣統二年(1910),温世霖被推為全國學界同志會會長。全國掀起國會請願運動,温世霖以飽滿的愛國熱情積極投入。1月16日,各省國會請願代表向都察院呈遞了第一次請願書。23日,他即與各界人士研究繼續請願方法,議決以直隸團體的名義直接上書請願,發動各界簽名,推舉代表。5月初,他響應請願代表團的號召,發起成立直隸國會請願同志會支部,當選為幹事長,兼交際部幹事。6月第二次國會請願失敗,他又派人分赴各府組織同志會,更廣泛地發動人民羣眾簽名。10月5日,他作為請願書的領銜人,率領數千羣眾到總督署請願,首開全國發動羣眾遊行請願之端。繼而參加國會請願代表團第三次請願。翌年1月7日,被清廷以“擾亂地方罪”發配新疆“嚴加管束”。 [2] 
温世霖被髮配新疆,一路上雖有巡警押解,但沿途各地人民並不將他視為罪犯,反而當作上賓。他經直隸(河北)、河南、陝西、甘肅、新疆5省,歷時近半年,跋涉數千裏,認真地考察,頗多感慨,將耳聞目睹,逐日為記,記載了沿途的見聞經歷與社會,政治與經濟,名勝古蹟與風土民情,還有各地的教育狀況,著成《崑崙旅行日記》。 [2] 
因對清政府徹底失望,温世霖加入同盟會,被孫中山等推舉為新疆都督,投身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返回天津,任同盟會天津交通部長和國民黨燕支部總幹事。民國二年(1913)他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南下襄助孫中山,任廣東軍政府參政(事)。 [2] 
民國八年(1919),温世霖因著《段氏賣國記》險遭暗殺。民國十二年(1923)當選國會議員,因誤投曹錕選票,翌年退出政壇,從事教育及公益事業。民國二十三年(1934)12月24日病逝。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