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渤海都督府

鎖定
渤海都督府又稱渤海國、忽汗州都督府唐朝武則天時,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乘“營州之亂”,率靺鞨人等東進,於公元698年(武則天聖曆元年)“據東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內),築城以居”,建立震國,自號震國王,仍稱靺鞨,史稱“舊國”。公元713年(唐開元元年),唐朝遣使到震國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衞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舊唐書·渤海傳》)。從此“去靺鞨號,專稱渤海”,震國易稱渤海國。由此而成為唐朝統治區域內的地方民族政權。
中文名
渤海都督府
又    稱
渤海國
遺    址
上京龍泉府遺址
類    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    域
唐河北道的管轄範圍

渤海都督府歷史沿革

渤海都督府又稱渤海國、忽汗州都督府。唐朝武則天時,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乘“營州之亂”,率靺鞨人等東進,於公元698年(唐聖曆元年)“據東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內),築城以居”,建立震國,自號震國王,仍稱靺鞨,史稱“舊國”。713年(唐開元元年),唐廷遣使到震國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衞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舊唐書·渤海傳》)。從此“去靺鞨號,專稱渤海”,震國易稱渤海國。由此而成為唐朝統治區域內的地方民族“自治”政權。 [1] 
渤海國王傳15代,公元926年(後唐莊宗四年)為遼國所滅,共存229年。渤海國都城——上京龍泉府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東牟山(在今吉林敦化)和奧婁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帶建立震國,自立為國王。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以其統轄的地區為忽汗州,加授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忽汗州都督府也就是渤海都督府,在今天的吉林敦化和牡丹江上游一帶,是唐朝在東北地區設置的最高軍政機構之一。從此,粟末靺鞨專稱渤海。渤海正式成為唐朝版圖內的一個羈縻州。762年,唐朝中央政府詔令渤海為國。

渤海都督府渤海國都城

渤海國曾四易都城(府治),初駐敖東城(今吉林省敦化市之敖東城);不久遷至中京顯德府(今吉林省和龍縣西古城子);755年(唐天寶十四年),遷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渤海鎮);785年(唐貞元元年),再遷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省琿春市八連城);794年(唐貞元十年),復遷上京龍泉府。因渤海都城位於忽汗河東,又稱“忽汗城”。

渤海都督府渤海國地域

渤海國的行政區域位於唐河北道的管轄範圍之內,初受幽州節度使節制,後隸平盧節度使。渤海國所轄範圍,北至黑水靺鞨(松、黑二江下游),東瀕日本海,南以泥河(今朝鮮龍興江)與新羅為鄰,西接契丹(今開原、鐵嶺一帶),渤海全盛時期,“地方五千裏,户十餘萬”,仿行唐朝的府州縣制度,並創立“五京”。設有5京、15府、62州、130餘縣。五京,即:上京龍泉府(今寧安縣渤海鎮)、東京龍原府(今琿春市八連城)、西京鴨綠府(今吉林省臨江縣城)、南京南海府(今朝鮮咸鏡北道鏡城西南之南山城)、中京顯德府(今和龍縣西古城子)。除京府之外,在今黑龍江省境內還有鄚頡、率賓、東平、鐵利、懷遠、安遠等府和直轄的銅州、郢州等府州建制。

渤海都督府歷史文化

渤海都督府的設立,加強了唐朝中央政府和東北粟末靺鞨民族的來往,有利於唐朝中央政府對偏遠地區的管轄,促進了內地與東北的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此後,不斷有粟末靺鞨的貴族子弟前往唐朝長安學習,促進了當地的開發。
唐朝詩人温庭筠的名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就是寫的送別一位在長安學成歸國的渤海國王子的事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盛勳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
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