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渡青草湖

鎖定
《渡青草湖》是南北朝時陳朝文學家、詩人陰鏗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該詩通過對洞庭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當時混亂時局的感慨,流露出詩人消極避世的思想。全詩寫景層次分明,遠近交錯,色調明快,筆墨酣暢,耐人尋味。
作品名稱
渡青草湖
作    者
陰鏗
創作年代
南朝陳
作品出處
《陰常侍詩集》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渡青草湖作品原文

渡青草湖
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
帶天澄迥碧,映日動浮光。
行舟逗遠樹,度鳥息危檣
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 [1] 

渡青草湖註釋譯文

渡青草湖詞句註釋

⑴青草湖:也叫巴丘湖,中國古代五湖之一,在今湖北嶽陽西南,南接瀟湘,東納汨羅河,北通洞庭湖,因湖的南邊有青草山而得名。
⑵洞庭:即洞庭湖。春溜(liù):春水。溜:水流。
⑶平湖:寬闊的湖,指青草湖。錦帆張:形容乘帆船渡青草湖。
⑷沅水:水名,即沅江,在洞庭湖之南匯入洞庭。桃源縣在沅水的左岸。晉代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並記》中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桃源縣,因而此句即由聯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而來,言沅水帶着桃花的顏色注入洞庭。
⑸湘流:湘水,亦在洞庭湖之南注入洞庭。杜若:香草名。屈原湘君》和《湘夫人》中分別有“採芳洲兮杜若”“搴汀洲兮杜若”之句,故此句由聯想到的屈原而來,言湘水是帶着杜若香氣流入洞庭湖的。
⑹穴:青草山的洞穴。去:距離。茅山:即句曲山,在江蘇省句容市東南,山上有華陽洞,相傳漢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得道成仙。此句言青草湖離茅山的華陽洞不遠。
⑺“江連”句:言青草湖遠與長江巫峽相連。巫峽有巫山神女的神話傳説。
⑻迥碧:指倒映在水中的碧天的顏色。
⑼逗:逗留,停止。
⑽度鳥:渡湖之鳥。危:高。檣:掛帆的桅杆。
⑾滔滔:水勢浩大的樣子。
⑿一葦:比喻小船、小舟。詎(jù):豈。《詩經·衞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此二句化用《詩經》句,言青草湖汪洋一片, 無邊無際,一葉小舟難以渡過。 [2-3] 

渡青草湖白話譯文

洞庭湖上春意盎然,湖面上泛起美麗的船帆。
沅江近處一片桃花源景,湘水岸邊飄逸着杜若花香。
穿過峽洞臨近茅山,湖水匯巫峽長流延綿。
連天的清徹碧波曲折環繞,水面上閃動的浮光映入眼簾。
航船在水中象停泊在遠樹旁,飛渡湖的鳥兒憩息在帆檣。
滔滔的水面無法量測,一葉扁舟怎麼能渡航? [4] 

渡青草湖創作背景

該詩是詩人為湘東王法曹參軍過洞庭湖時所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5] 

渡青草湖作品鑑賞

渡青草湖文學賞析

“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該詩首兩句,就近着筆,先寫春季水漲時,洞庭與青草二湖連成一片;就在此時,作者張帆渡湖了。上句重寫洞庭,下句重寫青草,用“滿”“平”二字,就將二湖春水漲滿,連成一片,與岸齊平的浩瀚氣勢描繪了出來。
“沅水”以下四句,擴展開來,描寫此湖南接湘、沅,北有長江橫貫而過的廣闊博大。“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兩句,把由西南而來的沅水和由正南而來的湘江,寫得極為壯美。“桃花” 本是用來形容春季水漲,亦即“桃花汛”的。這裏着一“色”字,不僅把江水漲滿的情景寫出,而且為之着色,確為妙筆。“杜若”,着一“香”字,使人彷彿嗅到了沿江兩岸帶來的香氣,可謂想像奇特。“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這兩句,寫吞吐於此湖的長江,橫貫東西。以上四句,是立足於青草湖,張開想像的翅膀,描繪其吞吐江河之氣勢,由於運用了“色”“香”“近”“長”等適用於視覺、嗅覺、感覺的字眼,就使那遙遠的、聯想中的景物如在目前。
“帶天澄迥碧,映日動浮光”,再回到實景,描寫此湖的浩瀚壯麗。放眼望去,澄清的湖水與遠處的碧天相接,水天相連,萬頃碧綠;湖面上,水波粼粼,月光閃爍。這兩句,正寫出《荊州記》中所説的“青草湖,週迴百里,日月出沒其中”的壯麗。詩至此,似乎已可以結束了。但是作者的感慨還未説出。下面四句,即寫其所見之特殊情景,以及所引發的感慨。
“行舟逗遠樹,度鳥息危檣”是寫其停舟所見之特殊情景。人之所以停舟,鳥之所以駐足,除因湖面過大,不可一日渡過之外,大約是天色驟變,風濤將起的原因。見此情景,不禁引起心中的感慨。“ 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面對這廣闊的湖面上風濤將起、船停鳥息的場面,自然想到:大浪滔滔,變幻莫測,這像一片葦葉般的小船,怎能渡過。這是在寫乘船渡湖的實感,同時更是抒發了一個分裂時代,封建官員對世事的感慨。在這艱難的世事裏,人生就如一葉小舟,顛簸於變幻莫測的滔滔波浪之間,前途難卜。
全詩以清新流利的筆觸,描繪了青草湖連接洞庭,融匯湘、沅,吞吐長江,連天映日的壯閣景象,抒發了在大浪中行舟的感慨和聯想。寫景壯闊優美,抒情委婉含蓄。 [1] 

渡青草湖名家點評

清初詩人、詩論家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二十九):“‘帶天’二句渾闊;‘行舟’二句細曲。妙在並極生動。 [6] 

渡青草湖作者簡介

陰鏗(511?—563?),字子堅,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南朝梁陳間文學家、詩人。梁時出仕為湘東王蕭繹法曹行參軍,後又長年擔任故鄣縣令。“侯景之亂”中被擒遭囚,幸而獲救,逃往江陵。入陳後,通過徐陵的舉薦,得到陳文帝的召見,因賦《新成安樂宮》一詩而受到賞識,累遷招遠將軍、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他在當時文壇上,與何遜齊名,並稱“陰何”。原有集三卷,已佚。有明人輯本《陰常侍集》(又名《陰常侍詩集》),今人注本有劉國珺《陰鏗集註》,張帆、宋書麟《陰鏗詩校注》等。 [7] 
參考資料
  • 1.    賀新輝主編.《古詩鑑賞辭典 下》: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08:第1283-1285頁
  • 2.    黨聖元.《六朝詩選》:商務印書館,2018.04:第250-251頁
  • 3.    季鎮淮,馮鍾芸,陳貽焮,倪其心選注.《歷代詩歌選 上》: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05:第176頁
  • 4.    美文,逸才主編.《古詩源 白話樂府卷》:哈爾濱出版社,1995.11:第551頁
  • 5.    方祖雄選注.《岳陽樓詩詞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01:第15頁
  • 6.    劉曉亮.《至元集林 八代詩匯評》: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09:第244頁
  • 7.    楊明,楊焄撰著.《謝朓庾信及其他詩人詩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07:第3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