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渡堂海

鎖定
渡堂海(HaimDotan),當今世界著名建築師、城市設計師、詩人、哲學家、教育家和藝術家,被譽為“創造了當代建築的新語言·
中文名
渡堂海
外文名
HaimDotan
職    業
建築師、城市設計師、詩人、哲學家、教育家和藝術家
代表作品
《雨後》等

渡堂海人物經歷

渡堂海(HaimDotan),當今世界著名建築師、城市設計師、詩人、哲學家、教育家和藝術家,被譽為“創造了當代建築的新語言”。除了活躍在日本和美國外,1990年他在以色列特拉維夫成立了海夢公司,之後在世界各地成功設計了一大批世界最頂尖的公共和私人建築項目,並獲得過《經濟學》雜誌年度建築師獎,以色列建築協會最傑出設計師獎,象徵以色列最高榮譽的以色列建築獎和聯合國際建築師(UIA)金獎等獎項與提名。渡堂海教授雖來自以色列,但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他在1985年首次訪問中國,並在2010年競標成為上海世博會以色列國家館的總設計師,實現了“要回到他母親的故鄉,完成人生旅程週期”的夢想。 [1] 

渡堂海人物評價

生態建築大師
在崇尚傳統的以色列,渡堂海(HaimDotan)被公認為最傑出的建築師之一,是視覺藝術領域的先鋒人物。在贏得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色列國家館的招標前,渡堂海已獲獎無數、蜚聲國際,他設計的建築,應用柔性線條、鋼結構與輕型材料,掀起一股未來派風潮。
由他領導的設計團隊所承接的項目包括:阿聯酋面向第三個千年、佔地28萬平方米的金融區中心;哈薩克的50層的極新潮城堡酒店項目;哈薩克卡普恰蓋湖面積2千公頃的總體規劃項目;保加利亞索菲亞14萬平方米集辦公-商業-住宅區於一體的項目集羣;捷克共和國10萬平方米千套住房住宅區項目;尼日利亞5千多平方米的夢想電視台和生產中心。
2006年,他被授予以色列建築建造中心獎,因為他引領了“以色列17年以來新建築技術與新建築語言發展的新潮流”。2009年8月,以色列總統佩雷斯閲讀了他的《詩建築》後讚歎道:“你設計的建築如此充滿表現力--就像來自《創世紀》的年代,美得讓人驚歎。”
著名教育家和詩人
渡堂海教授始終活躍在建築藝術的出版和教育領域,為傳承智慧、培養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分別在1997年和2003年出版了《渡堂海建築精選集》和《建築的對面-展望2010年》,反響良好。鑑於他對以色列建築藝術的卓越貢獻,《以色列建築雜誌》於1997年出版了渡堂海精選工程特刊。
他先後在特拉維夫大學建築學院、以色列美術學院建築系、特拉維夫建築學院擔任教授,在以色列科技學院、紐約布魯克林普拉特藝術學院、新澤西州哥倫比亞大學城市學院擔任客座教授,他同時在很多大學舉辦定期講座,也是諸多商協會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作為詩人,渡堂海教授在2008年出版了詩集《沙漠回聲》和《雨後》。他的詩歌表達了自己建築思想的精髓——“建築結構之間遙相呼應,通過空間互相對話”。
媒體 媒體
渡堂海教授除在諸如《以色列商務週刊》《耶路撒冷郵報》等西方媒體中頻繁出現外,更是廣受中國媒體青睞: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新聞頻道、上海衞視、鳳凰網都播放過他的專題,《環球時報》《解放日報》《國家藝術雜誌》《新民晚報》《商業設計家》《世博日報》《成都晚報》等均有報道。

渡堂海獲獎提名

渡堂海大師
渡堂海大師(2張)
2010年:被以色列建築協會評選為最傑出設計師
2008年:贏得以色列外交部發布的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以色列國家館設計-建造-運營項目
2006年:提名以色列建築獎(以色列最高榮譽)
2006年:獲得以色列建築建造中心獎,榮稱“以色列17年以來新建築技術發展和改進的新建築語言”
2005年:提名聯合國際建築師(UIA)金獎
1998年:由於在“辦公建築和工業建築總體設計概念化”中的專業貢獻而榮獲以色列建國50週年“工程和建築協會獎”

渡堂海代表作品

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
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
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3張)
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全長380米,寬6米,橋面距谷底約300米,坐落於懸崖之間的張家界大峽谷景區。玻璃橋本身可作為時裝秀場,能一次性承受800人的重量,同時具備蹦極、溜索、時尚天橋等多種功能。 [2] 
醉心於生態建築的渡堂海大師曾提及“這個設計是受到老子關於‘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哲學啓發。”渡堂海大師談到:“作為設計師,置身於仙境般的國家公園,我相信自然、和諧、平衡與美麗。自然本身就是美麗的,我們要儘可能不去打擾她。因此,張家界玻璃橋採用了儘可能隱形的設計,使它自然而然地消失在白雲中。”
CNN將其列入世界上11座壯觀的橋之一。 [3] 
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色列館
以色列館
以色列館(3張)
渡堂海教授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俗稱為“海貝殼”的2010上海世博會以色列館。“海貝殼”的造型並非憑空想象,它源自很多猶太傳統意象,安息日期間吃的麻花狀麪包哈拉、光明節裏點燃的辮子蠟燭,都是這樣互相絞着的。 [4] 
渡堂海説“海貝殼”就像中國哲學裏具象的太極陰陽圖。他坦言,自己的建築哲學受到老子啓發,一言以蔽之,就是“和諧”--建築之間應有空間感,才能相互“對話”。 [5] 
安德烈米科夫大禮堂與以色列內哥夫工程學院
安德烈米科夫大禮堂和以色列內哥夫工程學
安德烈米科夫大禮堂和以色列內哥夫工程學(3張)
安德烈米科夫大禮堂位於以色列貝爾謝巴城的內哥夫工程學院的入口。這座兩千平米的建築包括了3個可以容納110名學生的大講堂,而這三個講堂又共同構成了一個多功能大禮堂。作為一個純鋼結構的建築物,大禮堂用8個27米長的V型鋼架支撐,並覆蓋有鋁合金條和絕緣玻璃。漂浮在地面之上的圓形結構象徵了和諧和團結。
渡堂海大師設計的以色列內哥夫工程學院由9個建築構成,佔地2萬平方米,包括了教室、計算機實驗室、禮堂、學生會大樓、辦公室、停車場、體育館和公園。內哥夫工程學院大樓的設計採用了一系列浮於地面之上的橋,從而解放出了更多的公共空間。
其他建築作品
以色列阿什多德藝術中心、以色列阿茲列裏教育增進學院、阿聯酋金融中心等。
建築詩集
《雨後》,《沙漠迴音》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