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閟閣墨竹圖

鎖定
《清閟閣墨竹圖》是元代書畫家柯九思於1338年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畫竹兩竿整幅圖清雅秀美,依岩石交錯而立,姿態峭拔勁爽,石旁有雅竹雜草相襯,幽木與瘦石相映成趣,自有一股拔俗的清高之氣。 [1]  在畫法上,此畫枝葉組織結構不作固定的模式,而是筆墨靈活,隨意揮寫,畫法自然,但又不失法度。該畫體現了作者熟能生巧的筆墨功底。 [2] 
中文名
清閟閣墨竹圖
作    者
柯九思
創作年代
元代
畫作類型
墨筆畫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規    格
縱132.8 釐米,橫58.5 釐米
材    質
紙本

清閟閣墨竹圖畫作內容

清閟閣墨竹圖 清閟閣墨竹圖
《清閟閣墨竹圖》畫竹兩竿,依岩石挺拔而立,石旁綴以雅竹小草。
畫中有作者自題:“至元后戊寅十一月十三日,留清閟閣,因作此卷,丹丘生題。” [3] 
下鈐“柯氏敬仲”朱文方印,畫幅四角亦有柯九思印記,左上角為“敬仲畫印”朱文方印,左下角為“錫訓堂章”白文;右上角“奎章閣鑑書博士”白義方印,右下角“訓忠之家”白文方印。另外還有倪瓚收藏印兩方,以及其他藏家印鑑和乾隆皇帝題詩等。 [1] 

清閟閣墨竹圖創作背景

在柯九思所處的時代,文人畫家們“畫山、畫水不足便畫竹”,畫竹於是成為文人雅事,因而湧現出一批以竹為題材的經典之作。如趙孟頫的《竹石圖》,顧安的《風雨竹圖》,倪瓚的《春雨新篁圖》,王蒙的《竹石流泉》以及張遜的《雙鈎竹圖》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力作。 [1] 
這幅畫是柯九思49歲時繪製的一幅紙本水墨畫,屬於他晚期的代表作。畫中左下作者自題“至元后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閟閣,因作此卷,丹丘生題。”從自題中可知,此圖是柯九思於倪瓚書齋中清閟閣繪製。戊寅為至元四年,即公元1338年。 [2] 

清閟閣墨竹圖藝術鑑賞

清閟閣墨竹圖形象

局部
局部(2張)
畫中兩株修竹,其中左側一株較為茂盛,竹節分明,竹竿挺拔,竹葉以書法之撇筆法寫之,竹葉用墨較濃重,多數呈上仰式,而且又簇擁在一起,幾乎將竹枝掩沒,整個竹竿向左傾斜。畫面右側一株嫩竹筆直向上,竹葉以幼芽、陰面居多,更加襯托出另一株的蒼翠濃郁。湖石周圍的幼竹成簇生長,與高竹茂葉上下呼應。 [2] 

清閟閣墨竹圖技法

該畫筆法沉着,兩竹密中見疏,兩石皴法筆墨蒼厚,以濃墨畫竹葉正面,淡墨畫背面,運用深淺不同墨色,表現竹葉的陰陽向背。兩者交叉錯落,層次分明,筆墨渾厚而富於變化。尤其作者善於把書法藝術篆隸行草各體的筆法融入於畫筆之中,形成寫竹的一家風格,其湖石的畫法,用濃墨皴擦,運用披麻皴,氣韻渾厚。全畫筆法蒼秀,畫風學文同而又有新意。 [2] 

清閟閣墨竹圖歷史傳承

此畫在《墨緣匯觀》、《虛齋名畫錄》 著錄。 [4]  此畫歷經元倪瓚、明項元汴、清安岐、清內府收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2] 

清閟閣墨竹圖重要展覽

2014年12月,南京博物院聯合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共同推出“藏天下:龐萊臣虛齋名畫合璧展”,展覽地在南京博物館,《清閟閣墨竹圖》在其中展出。 [5] 

清閟閣墨竹圖作者簡介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台州(今浙江台州)人。元文宗時為奎章閣鑑書博士,恩寵甚隆,內府所藏法書圖畫,皆由其鑑定,又特賜牙章,得同禁署。文宗崩,流寓吳中,至正三年(1370)卒,年五十四。工書畫,能詩文。 [6]  曾官奎章閣鑑書博士。有《丹丘生集》輯本。 [7] 
參考資料
  • 1.    王樹海主編;柳旭著,通賞中國名畫[M],長春出版社,2014.01,第157-158頁
  • 2.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上冊)[M],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1036頁
  • 3.    子衿主編,中國名畫世界名畫全鑑[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0,第354頁
  • 4.    蘇雅麟主編,品讀中國曆代傳世名畫 花鳥卷[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08月第1版,第113頁
  • 5.    200多件國寶級名畫駕臨南京下週五可到南博免費參觀(組圖)  .網易新聞.14/1216[引用日期2018-07-18]
  • 6.    孫克強,嶽淑珍編著,金元明人詞話[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8,第249頁
  • 7.    柯九思  .北京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