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

鎖定
同義詞 清華簡一般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
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於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經碳14測定證實,清華簡是戰國中晚期文物,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的,簡的數量一共約有2500枚(包括少數殘斷簡),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
從2010年開始,清華簡的整理成果以一年一輯的速度出版公佈,為最大限度瞭解中華文化的初期面貌和發展脈絡提供了資料。 [20] 
清華簡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們有助於瞭解中華文化的初期面貌和發展脈絡。 [1] 
中文名
清華簡
外文名
Tsinghua Bamboo Slips
年    代
戰國中晚期
數    量
2388枚
收藏日期
2008年7月
收藏地點
清華大學
屬    性
楚簡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清華簡簡介

清華簡是被盜掘的,出土時間和地點已經無從得知。2006年底,這批簡在香港兜售,文物商提供了8支樣簡。直覺告訴李學勤,這不像是假簡,極有可能是真正的戰國竹簡。
2008年6月4日,時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希等校領導宴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新引進的資深學者傅璇琮及其夫人,楊振寧夫婦、李學勤夫婦等作陪。席間,李學勤談到這批竹簡,陳希當機立斷——竹簡真偽,由李學勤來調查;是否購買,由校領導來決策。緊接着,李學勤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李均明研究員專門去了趟香港,與香港中文大學古文字學家張光裕一起去觀察竹簡實物,確定竹簡為真。清華大學校友趙偉國果斷出資,購得這批竹簡,捐給母校。此時距離那場飯局僅一個月。 [9] 
2008年7月,校友趙偉國向母校清華大學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這批竹簡由校友趙偉國從境外拍賣所得後捐贈給清華的。至於這批竹簡的出土時間、流散過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簡上記錄的“經、史”類書,大多數前所未見,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的李學勤教授評價説,“這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計”。
這批竹簡於2008年7月15日被運到清華大學。校方立即組織專家,用3個月時間對它們進行了清理保護。據清理後統計,清華簡中整簡所佔的比例很大,而且簡上一般都有文字。
簡的形制多種多樣,最長的46釐米,最短的10釐米左右。簡上的墨書文字出於不同書手,風格不盡一致,大多精整清晰。有少數簡上還有紅色的格線,即所謂“朱絲欄”。 [1] 
2023年5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研究與英譯系列叢書發佈會在清華大學蒙民偉樓召開 [17]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入藏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護

2008年7月15日,裝載着竹簡的塑料箱通過海關抵達清華大學,一開箱大家就聞到一股刺鼻的化學藥品氣味。據介紹,竹簡在流轉海外的過程中,持有者大概為了賣個好點的價錢,用竹片把竹簡托起來,但是他們用的竹片沒有經過消毒處理,搞得竹簡上全是黴點。其後,專家們用最小最軟的畫筆洗掉黴點,把竹簡泡入無菌蒸餾水裏。在校方的支持下,還為竹簡建起了恆温恆濕的保藏室。
2008年10月14日,由11位專家組成的鑑定組得出結論:竹簡的年代為戰國中晚期,內容大多為前所未見的“經、史”類書。
“清華簡”拍攝存檔 “清華簡”拍攝存檔
為了印證這一論斷,2008年底,北京大學加速器質普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這批簡中的無字殘片標本進行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矯正後,得到的數據為公元前305加減30年,即戰國中晚期之際,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結果基本一致。另外,專家還請清華大學分析中心對竹簡殘片的含水率做了測定,結果是400%,這是曾經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結果,現代人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李學勤説:“我們大膽猜測一下,如果這批竹簡出自湖北,它的製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拍照

在鑑定會上,專家們就提出了緩脱水,快拍照的建議。對竹簡拍照,最關鍵的是儘可能清晰準確地表現簡的原來狀貌,但在不脱水的狀態下,要拍出不變形的照片,卻是很大的難題。為此,專家與清華美術學院的攝影家們反覆試驗,終於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通讀

拍照後,專家們將簡的數碼照片投影於牆壁上,一枚一枚地依次試讀。這樣的讀法有兩個不能迴避的問題,一個是這批竹簡久已散亂,大多數失去了原來的次序,折斷的也沒有拼合起來;另一個是竹簡上的戰國文字,久已失傳,解讀起來有很多障礙。
不過,專家們就像玩拼圖一般,根據竹簡長短,編繩位置,版式,字體和字符間距,竹簡內容等對各種信息進行了綜合分析,終於在竹簡中找到了至少63篇書。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釋讀

清華簡 清華簡
自2009年9月以後,專家們根據已經選定的9個篇目,分頭釋讀。每週,他們都要在研究所內開兩三次研討會,對釋讀成果進行彙報、討論。“簡直是琳琅滿目、目不暇接,”劉國忠説,“這些竹簡中藴含的內容豐富得超乎想象,甚至連竹簡上的書法都堪稱賞心悦目”,工作簡直成了一種享受。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主要內容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一輯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封面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封面
2010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出版,2011年1月5日,首批成果正式發佈,包括9篇文獻,包括《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其中,《尹至》《尹誥》兩篇述夏末商初之事,《程寤》《保訓》《耆夜》三篇內容屬商朝末期,《金縢》《皇門》《祭公》為周朝史事,而《楚居》講述了楚國曆史。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認為首批文獻有五大學術貢獻:重現了《尚書》及類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學術史上長期爭論的疑難、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詩篇、復原了楚國歷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特別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貴材料。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二輯

2011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出版,收入了一部已經失傳2300多年的歷史著作,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將之命名為《系年》。《系年》一共有138支竹簡,全篇共分為23章,記錄了從西周初年一直到戰國前期的歷史,其中有許多事件不見於傳世文獻,可能對《左傳》《國語》《史記》等典籍有訂正作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三輯

2012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出版,共收入6種8篇文獻。
《傅説之命》三篇:簡文長約45釐米,有三篇,共24支。《傅説之命》是《尚書》的一部分,然而它與東晉時梅賾所獻的孔傳本古文《尚書》中的《傅説之命》內容全然不同,清華簡《傅説之命》的出現,和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一輯中刊出的《尹誥》即《鹹有一德》一樣,確證了傳世孔傳本為偽書。 [1] 
《周公之琴舞》:簡長45釐米,共17支,是一組樂詩,由十篇頌詩構成,這是與《大武》結構相仿的樂詩,以周公還政、成王嗣位為其內容。
《芮良夫毖》:簡長44.7釐米,暫定為28支簡。儆戒性質的“毖”詩,是刺譏時政的政治詩。
《良臣》:簡長約32.8釐米,共11支,簡文通篇連貫書寫,主要記述黃帝以至春秋著名君主的良臣。
《祝辭》:是一篇巫術色彩濃厚的簡文,其中記錄了一些古時巫術咒語,比如遇到失火、溺水等情況時,口中念什麼咒語。
赤鵠之集湯之屋》:簡長45釐米,共15支,簡文引人注目的特點是有濃厚的巫術色彩。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四輯

2014年1月7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公佈,整理出《筮法》《別卦》和《算表》3篇文獻。
其中的《算表》距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堪稱最古老“計算器”,可計算乘法、除法以及開方,填補了中國先秦數學文獻的空白。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五輯

2015年4月9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公佈,共整理出六篇戰國竹書。
封許之命》語詞、文風與西周文獻、冊命金文非常接近;武王在位時間較短,成王時期似更具備客觀條件進行大規模分封;周王的賞賜物可分為玉器、秬鬯、車馬與車馬器、薦彝四類,其中金文禮器名稱特別有價值,可與青銅器自銘對照作深入研究。
厚父》敍事與大盂鼎頗為相似,反映出的周初重德的思想與當時文獻亦相符合,其民本思想較周初似有所發展。
命訓》與《度訓》《常訓》全篇為論體,非常引人注目,所反映的天道、人道思想過去多認為見於東周以後。
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兩篇記載伊尹事蹟,但主體還是在記言,應更接近道家類文獻,與《赤鳩》更接近小説家不同,反映思想可能與早期道家君人南面之術有關。
殷高宗問於三壽》則與戰國諸子學説諸家夾雜的特點相符合 [2]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六輯

2016年4月16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出版,整理了5篇文獻,記錄了春秋時期鄭國齊國秦國楚國的歷史。 [3] 
鄭武夫人規孺子》簡,提到了鄭國的鄭莊公。根據現有文獻推測,武公在衞國居住可能是在嗣位之初。
鄭文公問太伯》則記錄了鄭國公族太伯規誡文公的言辭。學界一般認為鄭桓公早卒,鄭國東遷實際是從第二代國君鄭武公開始,而《鄭文公問太伯》則明確記載鄭桓公就已經“獲函、訾”“克鄶”,開始東遷啓疆的進程。在他看來,這一記載揭示了兩週之際鄭國開國的真實面貌,也將為春秋早期歷史的研究帶來新的突破。
子產》則是“論文”,它是關於鄭國名臣子產道德修養及施政業績的論説。全篇可分為十個小段,從聖君如何利民自勉,做到君民相互信任,講到子產執政,如何“自勝立中”“助上牧民”。文章有較強的思想性,體現濃厚的儒家氣息,可見孔子稱子產為“古之遺愛”,確有淵源。
管仲》是一篇闡述治國之道的論文,與齊國曆史有關,通篇以齊桓公與管仲問答的形式展開,共十二組問答。
子儀》記述秦、楚史事,講述秦晉餚之戰後,秦穆公汲取教訓,為對抗晉國,轉而謀求與南方的楚國聯盟,釋放長期囚禁在秦國的楚國重臣申公鬥克(字子儀),舉行隆重的典禮將其送回楚國,以此向楚成王示好。
簡文敍述的便是穆公送行時的種種情節,穆公和子儀的外交辭令多以詩歌和譬喻的形式,表達了秦楚勠力同心的合作意願,這些語言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3]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七輯

2017年4月23日上午,清華簡研究團隊發佈了清華簡的第七輯整理報告。清華簡第七輯共四篇,均為傳世文獻未見之佚籍,記載了春秋戰國史事。分別是《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越公其事》。其中,前三篇主要記載晉國曆史。《子犯子餘》和《晉文公入於晉》皆以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為主角,記載重耳早年流亡在外,藉助秦國力量返國,以及重耳歸國後整頓內政,一戰而霸的史事。晉國自昭公以後,公族式微,國政落入六卿之手。《趙簡子》系範獻子與成鱄對趙簡子訓導勸誡的文辭,其中還提到國君以儉得政、以奢失政的道理。 [4] 
《越公其事》是本輯最為重磅的一篇,全篇共75簡,共分為十一章,詳細敍述越王勾踐兵敗後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依次實施好農、好信、徵人、好兵、飭民“五政”,重新崛起,最終滅吳的經歷。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羣認為,這四篇簡文豐富了古代史學資料,有助於探討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書編撰和史學發展狀況。其中,《越公其事》與《國語》中《吳語》和《越語》皆以勾踐滅吳為主題,整體結構大致相似,但敍述過程有詳略,所表達主旨也各有不同,這一方面説明它們有相同的史料來源,另一方面也説明其在流傳過程中有不斷變化的趨勢。
此外,傳世文獻中對“五政”的説法,大致與本篇類同,可見這些治國方略與治世思想,皆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八輯

2018年11月17日,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成果同期發佈。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共收入8篇前所未見的戰國佚籍,分別為《攝命》《邦家之政》《邦家處位》《治邦之道》《心是謂中》《天下之道》《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虞夏殷周之治》。
其中《攝命》為西周冊命文書,當是《尚書》中失傳已久的《冏命》(今本《尚書》中的《冏命》系“偽古文”),《書序》中的“伯臩”“伯冏”即此篇中的“伯攝”之訛。根據《書序》記載,該篇是周穆王命伯冏為太僕時所作,《史記·周本紀》更認為是周穆王即位初年所作,而根據簡文中揭示“攝”與時王身份的線索內容,研究人員推測“攝”應為懿王太子夷王燮,篇中的周天子則是孝王闢方。該文記載了周天子命伯攝出納王言、掌管刑獄,教育伯攝當遵行王教、康惠小民的命辭。天子命攝“出納朕命”,協於畿內御事百官與畿外四方小大邦,告誡攝當勤恤政事、恫瘝小民,毋敢怠惰、酗酒,可見冊命規格之高。本篇屬“書”類文獻,對於西周史及《尚書》流傳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除《攝命》外,《邦家之政》《邦家處位》《治邦之道》《心是謂中》《天下之道》《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虞夏殷周之治》則是一系列富含治國理政思想的文獻,很多內容對當今時代仍然頗有啓迪意義。 [5]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九輯

2019年11月22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成果發佈會在清華大學主樓後廳舉行。 [10-12] 
清華簡第九輯整理報告共刊佈竹簡124支,包括《治政之道》《成人》《廼命一》《廼命二》和《禱辭》等五篇新發現的文獻,均為傳世文獻未見的佚籍。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成人》篇。該文獻通過王與成人的問答,集中闡述了先秦時期對法治觀念、法律意義、司法制度、刑法原則的認識,一些語句可與《尚書·呂刑》對讀,是一篇重要的法制史文獻。 [10-12] 
《成人》篇開宗明義,論述法律是治國的綱紀,得之則興,失之則亡。篇中詳細闡述了司法人員要秉心中正,兼顧公序良俗;案斷刑獄要兼聽“兩造”(原告、被告)陳述,廣泛採證,稽查案件中的細微之處,參考對比相關案例最終定讞。該篇保留了大量先秦時期的法律用語,文句存在擬古傾向,釋讀難度較高。 [10-12] 
《治政之道》共70簡,約3230字,全篇氣勢恢宏,論説君者當自修德義,施教化民,選賢任能,勤恤百姓,慎用武力,親睦鄰國。該篇既有典型的儒家思想,也有寡慾不爭、節葬節用、四民世守其職等道家、墨家、法家思想,體現出雜糅百家的特點。 [10-12] 
此外,清華簡第九輯整理報告還有兩篇《廼命》,為君主告誡羣臣、同宗忠君勤事、言語謹慎,勿強取豪奪,以保其宗室的禁戒之辭;以及一篇《禱辭》,為禱祠地祇的告事求福之辭。 [10-12]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十輯

2020年11月20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佈會首次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新址召開。 [13]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皆為前所未見的佚文。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四告》,這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説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發佈的書類文獻,共四篇。其餘四篇中,《四時》《司歲》與《行稱》三篇是數術類文獻;《病方》是方技類文獻。 [13]  這一輯的內容涉及天文、曆法、自然等諸多方面,對了解先秦時代社會思想文化帶來新的認識,並具有豐富的天文史、科技史價值。 [15] 
《四告》全篇有五十支竹簡,分別記載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四篇告辭。其中第一篇是周公向皋陶祝禱的告辭,周公歷數商紂暴虐與周文王、武王功業,希望皋陶護佑成王,選賢任能,維護“周邦刑法典律”,該篇內容與《尚書·立政》密切相關,結構、文句多有相似之處。第二篇是伯禽初封於魯,祈求無有過失、長保魯邦的禱辭;第三篇是周穆王自悔耽於遊田,祈求安靜其心的禱辭;第四篇則是因望集於先公寢廟,召伯虎祈求禳去災禍、永嗣邦家的禱辭。四篇告辭各自獨立,依時代為序,體現了書類文獻的編纂特點。 [13] 
《四時》與《司歲》連續編號,抄寫在同一卷。《四時》詳細列舉每月一、四、七、十、十四、十七、二十、二十四、二十七日的星象和雲、雨、風等物候,並將一年分作三十七時,其中星象術語又多分為青、玄、白、赤四種,分別對應四象東方青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之一。該篇星象術語、運行變化自成體系,與《史記·天官書》等傳世天文類文獻頗有不同;所載物候與《禮記·月令》、《大戴禮·夏小正》、《呂氏春秋》以及《淮南子》的《天文》《時則》等也互有異同。而《司歲》篇則歷述太歲運行一週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凶占斷,是當今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可與《爾雅》、《史記·天官書》、孔家坡漢簡《日書》等文獻相比照。 [13] 
《行稱》與《病方》抄寫在同一卷。《行稱》記一月“六稱”的具體日期、利弊和成效,所記稱行之事均屬政事,包括裕文、均民、恭祀、吊勞、綽武、畢抑,是當今前所知首篇專述一月內政事宜忌的先秦時令類文獻。《病方》載病方三種,前兩種屬酒劑,末一種為湯劑,是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 [13]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十一輯

2021年12月16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成果發佈會在清華大學蒙民偉人文樓正式召開,並同時面向全球直播。發佈會反響熱烈,同時在線人數超過10萬人,諸多海內外著名學者通過“學堂在線”等平台全程觀看了發佈會。 [16]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收錄長篇戰國竹書《五紀》。該篇共130簡,全篇內容基本完整,總字數近4500字,是前所未見的先秦佚籍,篇幅巨大,可稱出土簡牘之最。《五紀》借托后帝之口,以五紀(日、月、星、辰、歲)、五算為中心,確立了天地萬物的常規、法度。《五紀》將星辰曆象與禮、義、愛、仁、忠五種德行,天神地祇所司所掌一一相配,而更大篇幅則集中於與之對應的人事行用,涉及樹設邦國、禮儀祭祀、人倫德行、土工百物、兵戎戰事、生育繁衍、人體疾祟等各個方面。全篇構建了宏大而複雜的天人體系,可謂是先秦時期對天人關係認識的綜合與總結。 [16] 
《五紀》篇涉及《爾雅》所載鬥建十二月名、二十八宿,也涉及黃帝戰蚩尤等神話內容。該篇始論歷數,終歸人事,規模宏大,結構嚴整,層次豐富,意藴浩繁,對於古代天文歷數、國家治理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是新發現的一篇關於先秦思想文化史的重要文獻。《五紀》篇的發佈,將為先秦史學界提供一篇重要的思想文獻,也為社會各界瞭解中國古代天人觀念提供了寶貴的出土文獻資料。 [16]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十二輯

2022年11月25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西書局與“學堂在線”合作,以線上方式開啓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貳)》成果發佈會的全球直播。包括海內外著名學者在內的近50萬人次線上觀看了發佈會。 [18] 
本輯整理報告收錄了一篇長篇戰國竹書《參不韋》,主要內容是作為天帝使者的參不韋對夏代開國君主夏啓的訓誡,訓誡的核心內容是“五刑則”,即五則、五行、五音、五色、五味,從而指導夏啓設官建邦、修明刑罰、祭祀祝禱、治國理政。 [18] 
這篇竹書共124支簡,內容完整,總字數近3000字。這是繼清華簡《系年》《五紀》之後,整理公佈的又一篇超百支簡的長篇竹書,是前所未見的先秦佚籍,對於研究先秦時期的思想、官制等具有重要意義。 [18] 
簡文通篇為參不韋對夏啓的訓誡。參不韋,即“三不違”,不見於文獻記載,其身份為天帝的使者,受天帝的委派來指導夏啓治理國家。啓是大禹的兒子,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第一位君主。簡文通過擬託參不韋向夏啓傳授天帝之命的形式,陳述作者對人君建邦治政的理念。簡文以遠古洪水氾濫、導致天下混亂開篇,與《尚書·洪範》和清華簡《五紀》類似。天帝於是創制“五刑則”來治理洪水,“五刑則”的順利實行,成功抑制了洪水。天帝因而命令參不韋將“五刑則”授予夏啓,指導其治理邦家。 [18] 
“五刑則”是《參不韋》的核心思想,其具體內容包括五則、五行、五音、五色、五味等五個方面,其中,五則又稱“五德”,即禮、義、愛、仁、忠,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音即宮、商、角、徵、羽,五色即青、赤、白、黑、黃,五味即苦、甘、酸、鹹、辛,屬於戰國時期流行的陰陽五行思想。 [18] 
《參不韋》論述“五刑則”的重點在於將其與職官系統相配,並具體規定了每個職官的職責,以此來指導夏啓治理國政。如簡文以“五行”與職官“司工、司馬、徵徒”相配,“徵徒”一職未見於傳世文獻記載,據簡文可知,其對應文獻的“司徒”,這豐富了我們對先秦官制的認識。 [18]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十三輯

“清華簡”第十三輯共收錄《大夫食禮》《大夫食禮記》《五音圖》《樂風》《畏天用身》5篇竹書。 [20-21] 
第十三輯收錄了一篇形制和內容獨特的戰國音樂類文獻《五音圖》。《五音圖》原簡應有37支,現存35支。 [20] 
兩篇音樂類文獻,內容十分重要。《五音圖》中央繪有一個五角星,其上角對應宮組音名,其他四角對應商、角、徵、羽各組,按逆時針方向依次分佈。五角星圖形由“宮—徵”“徵—商”“商—羽”“羽—角”“角—宮”五條連線構成,展示了五音生成的規律,其背後藴含的思想是“三分損益法”,與《管子》《淮南子》等書記載的五音生成順序相合。《樂風》分兩部分,前一部分記載音律名稱,後一部分性質尚難明確。兩篇樂書為中國早期樂理體系以及先秦音樂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21] 
《畏天用身》是一篇思想類文獻,共17支簡,內容完整,無缺簡,圍繞天人關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展開論述,簡文高調宣揚人的主體意識,充分展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為先秦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獻。 [21] 
現代人都知道樂音的音高是由波長所決定的。中國古人雖然不懂機械波的物理學理論,但是他們卻從絃樂和管樂的實踐中總結出了跟現代發聲理論完全一致的道理,這和當時的數學比較發達有着密切關係。 [20] 
過去通過出土的先秦編鐘等,人們知道三分損益法最晚在春秋晚期已經形成,這是通過測音和銘文研究等綜合推擬出來的,而清華簡上五音的損益順序是通過五角星直接反映出來的。 [20] 
雖然《五音圖》的功用還難以確定,但這一發現豐富了先秦音樂史研究資料,對先秦音樂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很有意義。 [20] 
值得一提的是,《樂風》竹簡形制獨特,是迄今發現的長度最短的戰國竹簡,堪稱“袖珍型”竹書。這種形制顯然是為了便於握持,或許是樂師演奏時手持的“樂譜”。 [20] 
第5篇竹書《畏天用身》,共17支簡,講述的是如何看待“天命”與“人命”之間的關係。 [20] 
《畏天用身》系統闡釋瞭如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瞭解事物內在規律,注意事物間存在着對立轉化的辯證關係,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既要遵循事物的普遍規律,也要認識具體事物的特殊現象。 [20] 
本輯整理報告共刊佈《大夫食禮》《大夫食禮記》《五音圖》《樂風》《畏天用身》等五篇竹書,均為傳世文獻未見的佚籍,為研究先秦時期的禮制、音樂以及思想提供了新的資料。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大夫食禮》與《大夫食禮記》兩篇禮書。這兩篇竹書編連為一卷,分別有竹簡51支與14支,前者記載大夫食禮中賓主、儐相的行禮儀節,後者記述行食禮過程中執事者行事的具體禮節,兩篇相附而行。簡文詞句與《儀禮》相類,行禮的節次與《公食大夫禮》最為接近。 [21]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研究成果

發現周文王遺言
清華簡經過精心的清理保護、初步釋讀及研究工作,最終確定這批“清華簡”共為2388枚;在清華簡發現的一些內容珍秘,在歷史上久已失傳。其中,整理出來的第一篇簡書為《保訓》。
《保訓》全篇一共有11支簡,每支22-24個字,其中第2支簡上半殘失,還沒有找到,不過篇文大體已經齊全了。這些簡有一個特點,是簡的長度只有28.5釐米,字體也有點特別,所以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這篇文章記載了周文王臨終對其子武王的遺言,裏面講到堯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傳説。文王想用這些史事給太子灌輸一個思想觀念——“中”。對“中”的解讀,學界未有定論,李學勤認為《保訓》所説文王流傳的“寶訓”確是中道,與《論語》《中庸》等儒家文獻有一定聯繫,也正是後世儒學道統説的濫觴。 [14] 
首次發現武王樂詩
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介紹,耆國在商朝時是一個離商都朝歌不遠的小國。在宋朝前,人們一直認為是周文王時代伐耆,宋朝之後對這個問題出現爭論,有了武王伐耆之説。一直以來這兩種説法誰都沒有獲得充分證據。
經釋讀“清華簡”上一篇周武王時的樂詩,為“武王伐耆説”找到了證據。簡上記載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李學勤表示,這些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特別是秦代以後,樂詩已經全部亡佚,這一發現更顯重要。
古文《尚書》重見天日
9篇古籍“隱藏”在100多枚戰國竹簡中,許多內容系首次為今人所知。《尹誥》真本出土,意味着時隔兩千多年之後,真正的古文《尚書》首次重見天日。
《尚書》位於六經之首,是夏商周三代各種重要歷史文獻的彙編,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據之一。“清華簡”中已發現多篇《尚書》,這次發現的《金縢》等有傳世本,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更多則是前所未見的《尚書》佚篇。
除《尚書》外,“清華簡”中還包含有類似《竹書紀年》的編年體史書,所記歷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戰國前期,記載了很多《左傳》、《春秋》、《史記》等未有的史事。有學者指出,清華簡中的古文原本《尚書》與編年體史書等重要典籍的發現整理,將有可能重寫中國上古史。
《楚居》證楚國遷都路線
季連初降於騩山,抵於穴窮。前出於喬山,宅處爰波。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處於方山,女曰妣隹,秉茲率相,詈胄四方。季連聞其有聘,從及之盤,爰生郢伯、遠仲。毓徜徉,先處於京宗。穴酓遲徙於京宗,爰得妣癘,逆流哉水,厥狀聶耳,乃妻之,生侸叔、麗季。麗不從行,渭自脅出,妣癘賓於天,巫烖賅其脅以楚,抵今曰楚人。至酓狂亦居京宗。”
嵩京,洛陽的別稱。因嵩山在其東南,故稱。《魏書·李平傳》:“嵩京創構,洛邑俶營,雖年跨十稔,根基未就。”
宗京就是嵩京,盤庚曾定都於西毫也就是的偃師,所以盤庚就是在嵩京附近的。季連的後代遷徙到嵩京洛陽娶了西毫盤庚之女。洛陽伊川縣仍然有座著名的“荊山”是個旅遊勝地,伊川有條叫伊川河的河流,伊川河逆水而上就是盤庚定都的偃師了。這正符合了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這句話反映的地理位置關係啊。季連族在熊狂時還沒有遷徙到丹陽,到熊狂的兒子熊繹才被封到丹陽。所以楚原本是從鄭州遷洛陽再遷丹陽的。 [6] 
再證今本古文《尚書》系偽書
2013年1月5日,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在京發佈,其中《傅説之命》三篇與東晉時期古文《尚書》中的《傅説之命》內容完全不同,由此證明東晉文人梅賾所獻的孔傳本古文《尚書》系偽造。
本次公佈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獻,分別是《傅説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辭》及《赤鵠之集湯之屋》。這是自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以來,清華簡所出的第三批研究成果。 [1] 
發現最早的十進位算表
港媒稱,一套有着2300多年曆史的竹簡已經作為世界上首個十進制計算工具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24日援引中國媒體報道稱,這21枚竹簡大約製造於公元前305年(戰國時代),每枚竹簡長43.5釐米,寬1.2釐米。
再現戰國禮書原貌
2023年12月10日在清華舉辦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叁)》成果發佈會上傳來消息,“清華簡”新整理出5篇竹書,均為傳世文獻未見佚籍。據悉,其中的兩篇竹書再現了戰國時期禮書的原始面貌,是散失的先秦禮書在戰國竹書中的首次發現。 [19]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研究人物

  • 李學勤
李學勤,1933年生於北京,1951至1952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等,並任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等多所國外名校的客座教授以及多所國內高校的兼職教授。
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教授、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歷史學科評議組組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7] 
“第三次重大發現”
李學勤 李學勤
“清華簡”讓我們發現了成批的先秦“秦王焚書”以前傳統文化的典籍,這些都屬於經史類典籍,包括《古文尚書》。此前,我們成批出土的都是諸子百家的,經史類的還屬於第一次。當年王國維曾提到“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現”有兩次,“一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冢書”。而此次清華簡的發現意義不亞於這兩次,可以稱為“第三次重大發現”。
從內容上來看,不光有《尚書》,《詩》、《禮》、《樂》的材料都有。“詩書禮樂”是流傳了2000多年的經典,而“清華簡”中的這些內容是我們即使過了多少年也會常討論的。從此次清華簡發現的部分《尚書》內容來看,見於《十三經注疏》中的《古文尚書》確實是靠不住的。這批清華簡中,應該有20篇左右《古文尚書》的內容,有些篇有傳世本,但更多的卻是前所未見的佚篇。這對我們認識真正的《古文尚書》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還有與周代歷史有關的,包括楚國曆史。這些內容過去有些書中有記載,但語焉不詳。新發現的內容則可以糾正傳統誤解、對周代歷史的重新審視、建立都有極大意義。由此,這批“清華簡”的發現研究,不僅是對文獻本身的,還有給我們打開了認識古代的面貌的新視野。 [1] 
  • 郭永秉
1980年3月出生,專業研究領域是漢語言文字學、古典文獻學(先秦秦漢),側重於古文字學研究。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永秉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永秉
著有《帝系新研》《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對包括清華簡在內的戰國簡一直有關注和研究。擔任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副教授 [8] 
“高大上”足以抗衡汲冢竹書
如果用一句爛俗的話來講,清華簡的最大特色,正是其內容的“高大上”。
最易直觀感受到的是清華簡數量之多、內容之完整和豐富,將近兩千五百枚簡多是完簡,初步統計有經、史、諸子類文獻七十五篇到八十篇,這個數量和據稱七十五卷十餘萬字的汲冢竹書可以抗衡,然而汲冢書裏除了《易》類文獻之外,並無《尚書》類早期文獻。
就具體內容來説,則是清華簡引人注目的正經正史著作。郭店、上博的一些儒家著作裏(包括有傳世本的《緇衣》)引到過《尚書》,但畢竟是零碎不成系統的,清華簡一下子就發現了大約二十篇《尚書》《逸周書》文獻或性質接近的《書》類文獻(尚未完全發表),不但有與今本《尚書》及《逸周書》相合的內容(例如《金縢》《祭公》《命訓》),也有見於百篇《尚書》的內容[例如《説命》三篇、《尹誥(鹹有一德)》,偽古文雖有,內容與清華簡完全不同],甚至我們有幸讀到了連百篇《尚書》和《逸周書》都不見的佚《書》的完整內容(例如孟子曾經引過的《厚父》等)。此外,與《詩》《易》等重要經典有關的內容,也已陸續整理發表,有的可以説非常重要。歷史著作則有一部基本完整的、類似紀事本末體的長篇通史著作《系年》,對它的討論研究已經非常多。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