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華校訓

鎖定
清華校訓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清華大學的校訓。 [2] 
中文名
清華校訓
校訓內容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清華大學校訓 清華大學校訓
清華大學始建於1911年,由一所留美預備學校成為中國著名高等學府。百餘年來,從清華學堂、清華學校到國立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從探索社會主義辦學道路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清華大學,歷經世紀風雲變幻、辦學之路起伏,清華師生始終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自勵、自勉、自覺、自立。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語出《周易》。《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等哲學思想。《周易》表述了古代中國人對宇宙的樸素唯物主義看法,並引申出人生哲理;尤其研究了“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和發展,認為天順日月、地生萬物、人有意識,追求“天人合一”,及至後世追求“天時、地利、人和”。
《周易》分為《易經》、《易傳》兩部分,在《易傳·象傳》中,詮釋卦辭“乾”時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詮釋卦辭“坤”時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關於乾(天)與坤(地),在《易傳·彖傳》中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認為乾(天)之所以偉大,在於萬物賴之而始;坤(地)之所以至上,在於萬物賴之以生。乾與坤的關係是“統天”與“順承天”,是陽與陰、剛健與柔順的關係,並且是以剛健為主,柔順相輔,陽陰互補,“剛柔,相濟”。乾與坤二者,須保持高度的和諧均衡,故《易傳·彖傳》説:“保合太和,乃利貞”,即天地乾坤間萬物始於異而終於和,遂能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1)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指天的運行,或天運行之規律。“健”即剛健不屈,運行不止。其意為:天時四季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變化推進,週而復始年復一年;天體運行是不受人世間的興衰治亂的影響,按自身的規律永恆不止地行進。因此,將剛健有力視為“天”的高尚品格。《易傳·乾文言》盛讚這種品格:“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然“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具有剛健的高尚品格,因此企盼“天人合一”。人要像蒼天運行那樣,剛健不已,百折而不回。“自強不息”,應當自信自尊,自立自強,見義勇為,一往無前;不因險境所擋,不因艱難而阻,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並且勝而不驕,敗而不餒,堅忍強毅,奮力拼搏;持之以恆,永不止步,努力進取,永無止境。
(2)厚德載物:“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即柔順,含有包容、寬恕之意。柔順是“地”的性格,主要體現在:“地”幅員廣闊,其體深厚,無所不包容,它生長萬物,滋養萬物,而萬物並蓄。“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因此,期望人在效法“天”的剛健的同時,還要效法“地”的柔順,培養出博大胸懷、包容寬厚的高尚品格。《易傳·坤文言》讚美坤的品格:“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人要像大地懷柔那樣,萬物滋養,生生不已。既要心胸廣闊、包容他人,豪邁豁達、濟世大愛;又要和諧為美、寬厚為德,志存高遠、虛懷若谷;更要和而不同,互依共存。因此,人的素質和境界要有風骨與志氣、有風度與雅量、有風韻與氣概,具有這種天下為公、寬厚為懷、大愛無疆的品德,就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兩者密切相關,相融相長。“自強不息”令我們樹“大志”、有責任心,“厚德載物”讓我們有“大氣”,含包容心;“自強不息”是要去“求真”,“厚德載物”是要去“求善”,只有求真、求善了方能達到“求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