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鎖定
清華大學電機系成立於1932年。電機系的發展歷程從教育教學模式上可大致分為三四十年代採用美國模式、五六十年代學習蘇聯模式和改革開放以來探索一級學科寬口徑通識教育模式這三個階段。
中文名
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成立時間
1932年
教學模式
美國模式
培養人才
電機系

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發展歷程

無論是建系之初,還是院系調整之後,電機系的人才培養過程均非常重視實驗教學。電機學實驗室成立於1935年,是國內最早的電機學實驗室之一;電力系統動模實驗室成立於1958年,是國內第一個電力系統動模實驗室。這些實驗室自建立之初起,一直為電機系教學和科研提供高質量實驗平台,為電機系1997年以“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培養高質量電工學科高層次人才”為題獲得當年唯一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做出了突出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電機系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總結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為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的理念。為了實踐這一理念,勢必進行深入的專業整合。自80年代初開始,電機系不斷進行專業改造,並於1989年在全國率先將原電力系統、高電壓技術和電機三個專業合併為一個寬口徑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這一想法於1998年得到教育部支持,並在全國推廣。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大專業本科生教育對實驗設備、實驗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原來只要求發電學生完成的電力系統實驗,高壓學生也要做,反之亦然。這種方式培養了一大批厚基礎、寬口徑的優秀人才。電機系在1997年以“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建設”為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90年代中期,國內外IT技術得到飛速發展,學生和老師對計算機類實驗均投入很大精力,強電類理論和實驗課程受到一定影響。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的課內學時和實驗學時有所下降,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的熱情有所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圍繞國家電力戰略需求,培養和提高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電力行業包括電力系統運行和電氣設備製造兩大部分,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產業。為中國電力工業培養高級人才是清華大學電機系義不容辭的責任。1995年以來,電機系開始實施系管教學的模式,把幾個已有的專業教學實驗室合併,按照大專業的模式,初步成立了實驗教學中心。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生的全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實驗均在本中心完成。中心調整了實驗內容,突出科研與教學結合,能量與信息結合,強電與弱電結合的特點,既合理融入IT技術,更強調強電學科的特點。隨着實驗平台的進步,把對學生的要求逐漸從培養動手能力過度到認識、動手和創新三方面並重上來,形成了電氣工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電機系在2005年以“優化理論課程,強化實踐環節——電力系統本科專業課改革”為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在國家“211”工程和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計劃)的支持下,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的軟硬件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中心擁有包括電力系統教學實驗室、高電壓教學實驗室、電氣設備及智能化教學實驗室、氣體放電與等離子體教學實驗室、電機教學實驗室、電力電子與電機控制教學實驗室、電氣工程自動化教學實驗室、電工與熱工計量教學實驗室等8個實驗室在內的、涉及所有電氣工程5個二級學科的完整實驗教學平台。

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隊伍綜述

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1]  現有專職人員17名,兼職人員23名,顧問4名。中心主任梁曦東教授,副主任於歆傑副教授。 中心專職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佔53%,具有碩士學位的佔23%,正高級職稱佔18%,副高級職稱佔47%,平均年齡42歲。在中心兼職人員方面,除1位教師具有碩士學位外,其餘22名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正高級職稱佔55%,副高級職稱佔30%,平均年齡40歲。本中心專職和兼職人員中,有國家級科技獎勵獲得者3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獲得者3名、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1名、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獲得者4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