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鎖定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源於1932年成立的清華大學電機系電訊組,1952年建系,始稱“無線電工程系”,1958年更名為“無線電電子學系”,1989年更現名至今。建系以來,經過歷代師生員工的努力,建成了“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現下設6個研究所,涵蓋了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智能信號與信息處理、複雜系統與網絡等研究領域,學科全、綜合性強;建成了完整的工學學士、工學碩士、工程碩士和工學博士的培養體系,構建起了世界領先的覆蓋兩個一級學科核心概念的新課程體系,向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形成了亦工亦理、教研並重的辦學理念,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術風格,以及團結務實、學術自由、追求卓越的文化傳統。 [17] 
中文名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外文名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
簡    稱
清華電子系
創辦時間
1952年
辦學性質
二級教學系
主管部門
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現任領導
系主任:汪玉
黨委書記:沈淵 [16]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本科專業
1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8個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1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8個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2個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歷史沿革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艱苦創業

1960年,周恩來總理與孟昭英先生(中間站立者)等交談 1960年,周恩來總理與孟昭英先生(中間站立者)等交談
1932年,清華大學建立電機工程系電訊組。
1952年9月,在電機工程系電訊組基礎上建立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
1952年,全國進行院系調整,將清華大學電機系電訊組與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電訊組合並建立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建系初,全系僅15名教師、5名職工和3個年級共百餘學生;師生陸續開出了“無線電基礎”等課程,並及時翻譯出版了《無線電基礎》《電子管》兩本前蘇聯教材,這是中國國內首批出版的無線電工程類的蘇聯教科書。
1958年,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系更名為無線電電子學系;當年,建系後招收的第一屆學生畢業,教學計劃已執行了全過程;大部分師生下廠,參加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興建的電子類工廠的建廠及生產實踐,接觸了生產實際;此後,校內師生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全系進入了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發展時期,並同中國國內科技界、工業界更密切地結合起來。
1963年清華大學與四機部第十研究院聯合在無線電電子學系設立了無線電電子學研究室,由十院提出研究課題,提供經費並選派青年科技人員組成協作隊,參加研究室工作;到20世紀60年代初,全系已經形成數字通信、電視、微波技術、微波電子器件、真空技術與半導體器件等學科並恢復招收研究生。
1952年至1965年,共招收大學本科生3089人,研究生96人。到1966年,在系學生已達1200人。
1956年至1966年,無線電工程系完成了600/1200波特數傳機,8路PCM通信終端,3cm週期磁場聚焦寬頻帶小功率行波管,10cm固態低噪聲參量放大器等當時屬中國國內領先的項目,並在中國國內率先開始了硅晶體管制造和集成電路的研究工作。 [1]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文革期間

1966年,“文革”開始後,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一些教師仍在混亂的環境中為各班學生上課,有的科研小組堅持在實驗室或到協作單位繼續進行科研工作。
1969到1971年,分兩批將無線電電子學系的絕大部分教職工和學生搬遷至四川綿陽縣,成為清華大學綿陽分校的主體;1970年開始招生;1972年分校主要基建工程結束。
1978年初,時任校長劉達和老校長蔣南翔報請鄧小平同志批准,決定撤銷清華大學綿陽分校,搬遷回京,在北京恢復無線電電子學系。
1979年5月,搬遷工作全部結束。 [1] 
清華大學綿陽分校(1969~1979) 清華大學綿陽分校(1969~1979)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改革開放

1978年,無線電電子學系的重建工作從決定搬遷回校即已開始;同年恢復在校本部招生。
1980年底,清華大學考慮到微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清華大學的整體佈局,決定以系的半導體器件與物理教研組和試製車間為基礎,建立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獨立建制;大學生本科生專業仍在無線電電子學系,教學工作由系和所共同負責。
1992年,研究生專業由所單獨負責;根據世界電子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和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全系確定了五個學科發展方向:高速、實時的及多維的信息與信號處理;數字通信與光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與集成系統的設計與應用;信息光電子學與集成光電子學;微細加工及微細檢測與分析技術。
1989年,由於無線電含義不夠確切,系名改為電子工程系,內涵不變。 [1] 
2013年,開展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實行分系列聘用和管理,教研系列實行準聘-長聘制,研究系列實行團隊制。
2015年7月,清華電子系在天津中新生態城成立了“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旨在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3] 
2018年12月10日,獲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杆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2]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辦學條件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專業設置

據2020年8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官網顯示,電子工程系開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1個本科專業。 [4]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科建設

據2020年8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官網顯示,電子工程系下設2個一級學科,8個二級學科,所有學科均有博士與碩士授予權;1個專業碩士授權領域; [5]  其中有2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7] 
序號
一級學科名稱
二級學科專業名稱
1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2
3
4
5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通信與信息系統
6
7
信息網絡與複雜系統
8
空天信息工程
9
電子與通信工程(工程碩士領域)
-
參考資料: [5]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0年4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建設有校級實驗教學中心1個,下設12個教學實驗室;擁有國家級精品課1門,北京市級精品課2門,以及校級精品課9門。 [8] 
國家級精品課:通信電路
北京市級精品課:通信電路、信號與系統 [8] 
校級實驗教學中心: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8] 
教學實驗室:電子電路實驗室、探索創新實驗室、激光暗室、物理電子與光電子技術實驗室、現代通信電路實驗室、電磁場與微波實驗室、現代通信實驗室、計算機與網絡實驗室、集成電子系統設計實驗室、信號處理實驗室、圖像語音實驗室、國防系列課程與研討課系列實驗室。另外中心還下設八個聯合實驗室:清華-安捷倫現代通信電路實驗室、清華-安捷倫現代通信實驗室、清華-安捷倫電磁場與微波實驗室、清華-安捷倫EEsof ADS微波仿真聯合實驗室、華碩-清華下一代便攜式數字設備教學科研聯合實驗室、中興通訊NC教育認證管理中心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網絡教學實驗室、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ALTERA公司SOPC/DSP聯合實驗室與培訓中心以及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Xilinx公司數字系統聯合教學實驗室 [9] 
電子工程系夜景 電子工程系夜景
  • 教學成果
截至2020年4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多項北京市、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獎。 [8] 
據2020年8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官網顯示,電子工程系正式出版教材近百部,其中《高頻電路》《信號與系統》《激光原理》被國家教委評為國家級優秀教材。 [1]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學成果獎(部分)
序號
項目
級別
1
基於現代學習理論和專業知識架構的電子信息類課程體系改革
一等獎
2
基於優勢轉化戰略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電子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二等獎
參考資料: [10]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師資力量

據2020年8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官網顯示,電子工程系有教職工129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教授49名、副教授61名; [6]  此外還包含國家傑青、國家優青等各類人才。 [11]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建華(專職)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羅毅牛志升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陳文華李剛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牛志升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黃翊東
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李剛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陳宏偉陳明華、陳文華、李剛
北京市“科技新星”:陳明華 [11] 
(備註:由於官網信息缺失,上述名單不全)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學術研究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科研機構

據2020年8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官網顯示,電子工程系下設6個研究所,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 [3] 
國家重點實驗室:微波與數字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聯合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試驗區)、 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圖形圖像分室)
研究所:信息光電子研究所、信息系統研究所、通信研究所、電路與系統研究所、信息認知與智能系統研究所、微波與天線研究所 [12]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科研成果

據2020年8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官網顯示,電子工程系近二十年來發表SCI論文總數超過3700篇,被引頻次總計超過41000次;建系以來,共獲得國家三大獎41項(包括2項一等獎,27項二等獎) [3]  ;近幾年來清華電子系年科研經費從2007年以前的4000-6000萬,提升到了1.3-1.5億。 [6] 
2012-2016年科研獲獎情況
電子系排序
獎勵名稱
獎勵等級
電子工程系(1)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2)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2)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2)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
電子工程系(1)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2)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技術進步獎
三等
電子工程系(4)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1)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1)
2012年中關村LED聯盟“優秀創新產品獎”
-
電子工程系(3)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1)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2)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一等
電子工程系(1)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一等
電子工程系(3)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三等
電子工程系(2)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三等
電子工程系(1)
山東省泰安市科學技術獎
-
電子工程系(2)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
電子工程系(1)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1)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1)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1)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1)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一等
電子工程系(2)
軍隊科技進步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2)
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1)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
一等
電子工程系(1)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
一等
電子工程系(1)
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1)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
三等
電子工程系(4)
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2)
全國音頻、視頻及多媒體系統與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
電子工程系(3)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
一等
電子工程系(3)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1)
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科技創新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1)
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
一等
電子工程系(1)
中國專利獎
優秀獎
電子工程系(1)
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
二等獎
電子工程系(2)
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電子工程系(2)
電力行業信息化成果
一等獎
電子工程系(2)
國防科學技術獎
三等獎
電子工程系(2)
軍隊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電子工程系(2)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三等
電子工程系(1)
2016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優秀獎
電子工程系(3)
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科學技術獎
三等獎
電子工程系(2)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一等獎
電子工程系(1)
2015中關村十大創新成果獎
-
電子工程系(1)
發明展覽會獎
金獎
電子工程系(1)
發明展覽會獎
金獎
電子工程系(1)
中國電子信息科技創新團隊獎
-
電子工程系(1)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
三等
電子工程系(1)
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
一等
電子工程系(2)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1)
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1)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三等
電子工程系(2)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三等
電子工程系(10)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特等
電子工程系(1)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一等
電子工程系(1)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
電子工程系(3)
甘肅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參考資料: [13]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文化傳統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精神風貌

  • 辦學理念
亦工亦理、教研並重 [3] 
  • 學術風格
嚴謹、勤奮、求實、創新 [3] 
  • 文化傳統
團結務實、學術自由、追求卓越 [3] 
軍訓 軍訓
  • 社團文化
據2020年8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官網顯示,電子工程系依託各班集體以及系團委、學生會、學生科協等學生組織,每年都開展社會實踐、文體和科技活動;每年暑假,團委都組織多支社會實踐支隊,使同學們能夠有機會走出校園、貼近社會,讓同學們通過自己真切的感受來認識社會。開展以就業為導向的“胸中藏丘壑、無線走河山”、“主任帶你去實踐”等系列實踐活動;通過到與電子系對口的國家重點單位進行參觀、訪談和交流,樹立正確的事業觀和價值觀;系學生節文化月包含了男生節、女生節、新生舞會、卡拉OK大賽、攝影比賽等一系列活動;足籃排球、游泳、網球、乒乓、羽毛、田徑、拔河等十幾項全系體育賽事貫穿全年,同時有網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多個體育俱樂部定期組織會員開展活動;每年都舉辦數個課外科技競賽,包括清華大學電子設計大賽、AD杯新生信息知識競賽、隊式程序設計大賽、硬件設計大賽等。 [14]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形象標識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系徽標識主體圖案為學院英文名“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中的兩個“E”互扣組成,寓意電子信息工程;數字“1952”代表系源於1952年建立的“無線電工程系”;系徽外圓沿用了清華大學校徽的圓面。 [3] 
電子工程系系徽 電子工程系系徽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主任
汪玉
黨委書記
沈淵
副主任
李懋坤、王勁濤、汪萊
黨委副書記
李冬梅、劉一民
參考資料: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