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華大學科學館

鎖定
清華大學科學館位於大禮堂西南,與同方部遙相對應,是清華早期四大建築之一,建於1917年4月至1919年9月,包工者公順記,設計者墨菲建築師。科學館為三層建築,總面積約3550平方米,紅牆灰頂,黃銅大門,門額上鐫有“科學”和“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體拼寫) [1]  。建築結構先進,材料質地堅固。建館之初,這裏是學校理科教學和實驗的場所,館內開闢有設備齊全的大小教室、聲光熱力電全套的物理實驗設備,以及測量、生物、化學實驗設備。樓下設有巨型風機,可使全樓空氣流暢。
中文名
清華大學科學館
特    點
清華早期四大建築之一
創建時間
1917年4月至1919年9月
包工者
公順記

清華大學科學館外貌結構

科學主體為三層建築,總面積約3550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結構先進,材料質地堅固。立面分為三段,並點綴石柱,暗紅磚牆,灰色坡頂,黃銅大門,青瓦鋼窗,門額上鐫有鐵鑄的漢文“科學”和英文“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體拼寫),端莊古樸,精雕的樑柱、恢宏的穹拱等歐式古典建築的元素盡含其中。科學館和大禮堂、圖書館等組成了清華早期校園的主要建築羣,為校園中心區建設奠定了歐式的建築風格,同時為學校發展成為大學奠定了物質基礎。

清華大學科學館歷史沿革

建館之初,這裏是學校理科教學和實驗的場所,館內設備相當先進,開闢有設備齊全的大小教室、聲光熱力電全套的物理實驗設備,以及測量、生物、化學實驗設備。樓下設有巨型風機,可使全樓空氣流暢。到1931年時,館內全部實驗室約有儀器3000種、價值6萬餘元,是國內先進的物理、化學教學和實驗基地之一。
從1926年物理系建系,特別是1929年清華理學院建院以後,直到1999年新理學大樓建成,科學館一直被作為物理系館。
當時,首任理學院院長、人稱“科學館主”的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先生,聘請了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薩本鐵、黃子卿李繼侗周培源趙忠堯霍秉權任之恭施汝為等一批名家大師來此設帳講學,使清華物理系成為高水平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後來擁有眾多英才的清華算學系(數學系)也較長時間地設在科學館,數學名家熊迪之、楊武之、趙訪熊、鄭桐蓀、孫光遠曾在此執教。
那時候,位於清華大禮堂旁邊的科學館是全國有志於科學報國的優秀青年心目中的聖殿。這兒保存下清華理科最古老的記憶,也成為了後來清華理科輝煌的發源地。從這裏走出了一大批物理學家和相關領域的著名學者,如:王淦昌、王竹溪、彭桓武、錢三強、何澤慧、林家翹等。在1999年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有9位是清華物理系的本科畢業生。
此外,還有理學院其他系學生,許寶祿、段學復、陳省身、華羅庚、袁翰青、汪德熙、翁文波、楊遵儀等,羣星閃耀。短短几年間,出現了輝煌的神話般的奇蹟,一大批中國現代科學家由科學館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單是成為國內外科學界精英和科學院院士的就不下六七十人。從這些閃光的名字中可以看到,科學館不愧是中國現代科學的搖籃。
日寇佔領北平時,清華園成為他們的傷兵醫院,科學館建築和館內寶貴的儀器遭到嚴重毀壞和散失。十年動亂期間,科學館曾被當作武鬥據點,遭到嚴重破壞,它的整個頂蓋被燃燒彈徹底燒燬了,後經修復,基本保持原貌。
1990年2月,科學館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清華大學早期建築”之一。2005年9月,經國家和文物保護部門批准,清華大學對科學館進行了加固和修繕,工程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結構的風貌。
如今,完好如初的科學館已作為楊振寧和林家翹兩教授回國工作後創建的兩個研究中心(即高等研究中心)及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的科研辦公基地,仍然屹立在校園中心大草坪西側。

清華大學科學館趣聞

清華大學科學館 清華大學科學館
清華大學科學館始建於1917年,1990年時被市政府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9月進行的“科學館加固和修繕”工程保持了原有建築物清水磚牆、瓦屋面、造型檐口、石材勒腳等近代建築特色的外貌。作為歷史的見證,寫有“BVILDING”一詞的門額也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一部分見過科學館門額的人建議清華大學應“與時俱進”,將門額上的英文改為字典中的寫法“BUILDING”。對此,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家稱,在19世紀前的幾個世紀時間裏,英文中的U和V一直是可以互換使用的。除清華大學科學館外,國外一些大學校園中也可以看到“BVILDING”的字樣。所以,對於清華大學科學館的建造者來説,這樣的拼寫並沒有錯誤。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