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澗粉條

鎖定
清澗縣自古就有加工粉條的記載,最早是以綠豆、紅薯、高粱為原料加工粉條,但一般只在冬季生產兩個月,產量不高基本以自食為主,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折家坪公社惠家岔生產大隊首先引進粉條加工技術人才,開始用馬鈴薯加工粉條,獲得成功,並於七十年代在全縣普遍推廣應用。至此清澗粉條逐漸成為當地特產,在周邊省市及全國知名度不斷提高,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量迅速增加,到1979年全縣共有粉條加工户近萬家,年產量4000噸,產值7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0多元,整個生產過程全部為手工操作,不但生產條件差,而且勞動強度大,所生產的粉條大部分為自給自足。通過粉條加工,清澗縣不僅延伸了馬鈴薯產業鏈,而且實現了產品的多次增值。縣委、縣政府要求,要進一步增加粉條加工户的收入,讓加工户走上產業化,商業化道路,倡導成立粉條協會。協會經常對會員培訓,組織會員開展技術交流和科研活動,為會員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服務,以提高粉條產品質量,擴大市場佔有率。同時協會要求所有會員實施“三統一”,即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生產規模,全力打造區域品牌產品,力爭實現“中國粉條之鄉”。現在,清澗縣在發展粉條作坊加工户的同時,充分利用市上撥付的扶南資金,大力扶持發展龍頭企業,積極引導分散作坊式粉條加工向規模化生產、集中經營轉變,形成基地。
中文名
清澗粉條
外文名
Qingjian vermicelli
主要食材
綠豆
地    點
清澗

目錄

清澗粉條簡介

清澗粉條 清澗粉條
清澗縣自古就有加工粉條的記載,最早是以綠豆、紅薯、高粱為原料加工粉條,但一般只在冬季生產兩個月,產量不高基本以自食為主,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折家坪公社惠家岔生產大隊首先引進粉條加工技術人才,開始用馬鈴薯加工粉條,獲得成功,並於七十年代在全縣普遍推廣應用。
至此清澗粉條逐漸成為當地特產,在周邊省市及全國知名度不斷提高,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量迅速增加,到1979年全縣共有粉條加工户近萬家,年產量4000噸,產值7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0多元,整個生產過程全部為手工操作,不但生產條件差,而且勞動強度大,所生產的粉條大部分為自給自足。

清澗粉條現狀

進入二十一世紀,清澗縣提出建設“粉條加工名縣”目標,降粉條加工確立為特色產業,首先抓住紅旗溝、東溝裏,神延鐵路沿線地理條件相對便利,輻射範圍廣,加工個體户相對集中,市場影響力大的和生產經驗豐富的優勢,注重了規模的擴大和產品檔次的提升,建設集馬鈴薯良種引進澱粉提取、品牌產品開發加工和產品集散為一體的薯業加工示範帶,建成相對集中的澱粉加工區。通過統一產品規範、整合產業資源、加強引導扶持、完善配套服務等措施,建成一批引領粉條加工的現代化企業,實現薯業升級換代。
現在清澗縣初具規模的粉條加工企業有430家,粉條個體作坊3000户,年生產粉條、粉皮、粉絲等系列產品1.5萬多噸,產品遠銷省內外,產值達1億多元,粉條加工收入佔到全縣農民收入的39%。為此,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清澗縣“2007-2008年度全國食品工業強縣”榮譽稱號。

清澗粉條目標

通過粉條加工,清澗縣不僅延伸了馬鈴薯產業鏈,而且實現了產品的多次增值。縣委、縣政府要求,要進一步增加粉條加工户的收入,讓加工户走上產業化,商業化道路,倡導成立粉條協會。
協會經常對會員培訓,組織會員開展技術交流和科研活動,為會員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服務,以提高粉條產品質量,擴大市場佔有率。
同時協會要求所有會員實施“三統一”,即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生產規模,全力打造區域品牌產品,力爭實現“中國粉條之鄉”。現在,清澗縣在發展粉條作坊加工户的同時,充分利用市上撥付的扶南資金,大力扶持發展龍頭企業,積極引導分散作坊式粉條加工向規模化生產、集中經營轉變,形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