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溪塔

鎖定
清溪塔原名妙因塔,立於城東北下清溪山丘上的水閘管理所內,離城中心5公里,與百牙山塔遙遙相對,明萬曆29年(1601)萬曆四十三池州知府錢檟集資建成竣工。因臨清溪河後更名為“清溪塔”。亦稱清溪妙因塔。此塔高55.7米,塔徑12米,每層有拱門、景窗,拱門有虛有實。塔身內外設有壁龕,原壁龕內有佛像,今無存。
中文名
清溪塔
地理位置
城東北下清溪山丘上
塔    高
55.7米
底層直徑
12米

清溪塔風格

清溪塔 清溪塔
樓閣式磚塔。七層八角。塔高55.7米,底層直徑為12米。塔底有三門可入塔心室,一門為上塔通道,餘皆為盲門。塔心室穹窿收頂,有磚階治複壁盤旋而上,諸層內均有佛龕,內嵌佛像。清人曹殿奇登塔作《清溪塔》詩:“嶙峋高塔倚遙天,拾級憑臨俯大千。雁影下投秋浦樹,漁歌遙帶杜湖煙。青蒼嵐影橋邊合,浩渺江流檻外旋。猶憶故人天際去,峭帆幾片斷雲懸”。

清溪塔結構

清溪塔內結構與百牙塔大同小異。它在二層和三層處有兩個梯口,可供人上下,通往每層的台階25至29級不等,沿陡削的石階盤旋而上時可見諸層都設有佛龕。每層塔體也有區別,有的有複壁,有的有暗門,有的有碑記,有的有捲雲紋飾的磚雕,但也有無法修復的大小洞眼和多處傷痕,它們在此記錄着歷史的天災人禍。
如果爬上第七層最高層,向四周看視野就更遠了。從塔頂南窗可見:清溪河與白沙湖伸出的“手”在下方“牽”住,然後共同流向北邊的清溪河下游。從北窗遠眺,這條蜿蜒通江的清溪河下游在眼下變成一條寬敞的綠色綢帶,飄遊在黃花若燦、綠樹如茵的大地上,正義無反顧地走向遠處浩渺的長江。
這兩座寶塔就是池州的百牙塔和清溪塔,清溪塔又名妙因塔。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清溪塔好像是有點傾斜,塔尖顯得小而且不協調。 [1] 

清溪塔發展歷史

塔剎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夏遭雷擊過。塔身一側,抗日戰爭時期曾被侵華日軍炮擊,殘留10多處彈痕。今仍挺拔直立。 永泰元年(765),唐王朝為了政治、軍事的需要,復置池州,移治於今池州城,以便“扼控大江”。開成、會昌年間(836--841),池州刺史在城東南湖中築翠微堤,開始了城內的建設。明正統十年(1440),知府何紹正費銀33000兩,修築府城(舊府址在元伯顏下江南時毀於兵火)。新城將近10裏,開有6門,其中九華門樓3層,高6級,宏偉壯觀。後來知府陸崗、錢檟相繼建造百牙塔、清溪塔。歷代數次修繕。 [2] 

清溪塔文物保護

1982年政府對塔頂、塔腳進行了維修,於2003年由市政府再次籌資維修。古塔雖小,但巍然挺拔,清晰河綠水為只生輝。現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1月13日上午,池州市文廣新局、文物局檢查清溪塔保護項目進展情況。清溪塔年代久遠,自然損壞和人為破壞嚴重。2015年,池州市文物局加強清溪塔保護,對清溪塔進行測繪及保護方案編制。腳手架的搭建和測繪工作已基本完成,近期將開展文物本體的保護方案編制工作。檢查組要求,施工單位在保質保量完成項目的同時,要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確保人身安全、文物安全,防患於未然,消除安全隱患。 [3] 
2019年10月,清溪塔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