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源文廟

鎖定
清源文廟,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城關趙家街西北隅。始建於金泰和三年(1203年),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清源文廟是清徐縣城保存規模較大且較完整的一座廟宇,在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其中重修一次,續修達八次之多。該廟的金代大成殿在國內已屬罕見遺作。 [3] 
清源文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大成殿為金泰和三年遺物。中軸線依次為欞星門、狀元橋、泮池、戟門、大成殿。左右各置配殿七間,廂房各五間。大成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斗栱五鋪作雙抄計心造,樑架為徹上露明造,結構規整,殿頂琉璃剪邊,前有月台。明倫堂及東西廂房不存。 [3] 
2006年5月25日,清源文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清源文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城趙家街西北隅
所處時代
金至清
佔地面積
7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389-3-092

清源文廟歷史沿革

據《清源舊志》卷之五記載:“文廟在城之西,金泰和三年(1203年)知縣張元德建。”
明洪武年、天順二年(1458年)、嘉靖年、崇禎十六年(1643年)相繼續修。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知縣和羹增修,規制較之前更為宏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續修。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梗陽學堂擴大佔用文廟,改稱清源第一高等學堂。
民國二年(1913年),改稱清源縣國立第一高等學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清徐縣城內第一完全小學校。1973年,“文革”後期改稱清徐縣迎憲中心校,直至1991年遷岀為止。 [2] 

清源文廟建築格局

清源文廟南向,三進院落,東中西三座牌樓一字排開,為文廟的第一道山門,名欞星門,相傳古代欞星為天上之文星,故以此為名,為人才輩出之寓意。中軸線建狀元橋、畔池、大成門(文廟第二道門,亦稱戟門。戟為兵器寓意配力士把守之門,本縣學子只有中榜才有資格由此門通過,而後進人大成殿),大成門兩旁有金聲、玉振二門,為平時出人之通道、之後是大成殿。大成殿是朝拜孔子的地方,為文廟主體建築。該面闊三大間,進深三大間,呈方形。琉璃九脊歇山頂剪邊,四周築有台基。殿前為月台整個建築古樸大方,寬闊恢弘。 [4] 
清源文廟

清源文廟主要建築

清源文廟狀元橋、泮池

狀元橋,亦稱泮橋(因其為泮池之上架設的石拱橋),泮池作為孔廟水池的特有形制和專用名稱,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它是儒家聖地曲阜泮水的象徵,也是地方官學的標誌。設泮池以蓄水隱含有希望學子從聖人樂水、以水比德中得到啓示之意。泮池源自周禮,取《周禮·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之意。按照西周禮儀制度,周天子所建立的大學稱為辟雍,四面圍牆,牆外環繞着圓形的水池,而諸侯所設立的學宮只能取其半,即半面環水,稱為泮宮,它是官學的標誌。孔子生前雖不是諸侯,死後卻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極高封賞,所以成為文廟特有的建築,象徵孔子講學的學宮。池上石橋為泮橋。古時候,泮橋平時封閉,一般人不能跨過,只能從兩邊繞行,只有狀元及第方可從橋上走過去祭拜孔子,故又稱“狀元橋”。昔日學子成為生員稱入泮;中秀才時,繞池三週,而後行謝師宴;中舉人時,在橋上掛滿燈籠,自橋上走過,取登龍門諧音之寓意。
泮池,設置於欞星門內,外形狀為半圓形,外圓內直,池上架石拱橋,為文廟的特有形制。其形狀半圓不盈不虧象徵中庸之道,外圓內方寓意“君子和而不同”。孔子提倡學無止境就像這半圓的水池永遠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也暗合中國古代“花未全開月未圓”的人生哲學。 [2] 

清源文廟大成門

大成門,文廟的第二道門,亦稱戟門。戟為古代兵器,寓意配力士把守之門,本地學子只有科舉中榜,才有資格由大成門通行,而後進入大成殿進行朝拜。大成門兩旁設金聲、玉振二門,為學子平時出入通道。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磐(玉振)告終。以此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讚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 [2] 

清源文廟大成殿

大成殿,琉璃九脊歇山頂剪邊,四周築有高約1米的方形台基。殿前設寬大的月台,月台上置有雕刻精細的石桌石凳及鑄造的香爐。整個建築古樸大方、寬闊恢弘。大成殿是朝拜孔子的地方,為文廟主體建築。單檐歇山頂,斗拱五鋪作,雙抄計心造,殿內樑架為徹上露明造,其斷面之比為3:2,為宋金建築特點。該殿面闊三大間,進深三大間,呈方形。孔子塑像端居於中,身後立有花梨木雕畫護屏,莊重典雅。上方懸掛“萬世師表”藍底金字匾額,台座前兩側殿樑柱掛着一副木質楹聯,黑漆底鎏金字,上書“文章瀚海懸日月,道德清風寫春秋”。 [2] 
清源文廟 清源文廟

清源文廟歷史文化

  • 傳奇人物
清源文廟不僅創建年代久遠,規模宏大,而且還具有獨特、傳奇的一頁。清乾隆年間,本邑高白學子賈廷詔榜中武狀元后,按官方習俗,須搭天橋、推照壁,故清源文廟沒有照壁,這也是其它地方的文廟所難覓的。
歷史記載,賈廷詔出生在東高白村。清乾隆七年(1742年),因韜略精深、武功卓絕,被乾隆皇帝欽點為武狀元,並封為頭等御前侍衞。由於賈廷詔從小有抱牛練武的習慣,膂力超常,在民間還有“舉牛狀元”之稱。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賈廷詔到山東萊州府出任撫標中軍參將,他嚴於職守,清正廉潔,治軍甚嚴,多次擊退海盜進犯,並著有《三韜六略之解》《孫子兵法淺釋》,供清軍駐山東官員學習參考,在歷史上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能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賈廷詔因遭太監陷害,被革職後吞金而死,年僅52歲。 [2] 

清源文廟文物價值

清源文廟大成殿是珍貴的早期建築遺構,在金代建築遺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清源文廟保護措施

1996年1月,清源文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06年5月25日,清源文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清源文廟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清源文廟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城關趙家街西北隅。
  • 交通信息
乘坐縣內公交線路清徐106路、清徐202路、清徐218路等。到宏藝珠寶站下車,步行490米到達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