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湯泡糕

鎖定
江西省傳統特色糕類小吃。江西稱餛飩為清湯。因系將特製的糯米糕泡入清湯中而得名。清湯是鹹的,而糕是甜的,具有甜而不膩,韌而不粘,香甜可口的特點。最早出現這小吃的地點在江西景德鎮。
中文名
清湯泡糕
分    類
江西省傳統特色糕類小吃
口    味
湯鮮味美
主要食材
江糯粉

清湯泡糕簡介

最早經營這種小吃的是景德鎮的“金春館”,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過景德鎮,並品嚐過該店的清湯泡糕,頻為讚賞,還親筆為該店題寫了“金春”二字。這塊“金春”御筆匾牌,該店一直沿用到新中國建立,儘管字跡剝落,也從不換新,以示其尊貴。
參考圖 參考圖
所謂“清湯泡糕”,就是餛飩桂花糯米糖糕同食,清湯是用精白麪粉手工和麪制皮,餡用精選鮮豬肉及多種調料調製而成,經包制煮熟後即可。泡糕是以優質糯米粉白糖、芝麻及自制桂花滷等為原料精製而成。 以鮮嫩精肉作餡,包以韌滑的麪皮,煮為清湯;另以糯米粉白糖、麻仁、桂花製成糕,入清湯泡成。鹹、甜、香三味兼具,清香可口,糯軟不膩。

清湯泡糕菜品特點

清湯皮薄潔白,餡鮮嫩濃香,湯鮮味美;泡糕形色美觀,糖軟爽口,清香甘甜,味美宜人。二者同食,別有風味。

清湯泡糕原料

江糯粉500克、白糖250克、餛飩適量、熟芝麻100克、桂花滷30克

清湯泡糕製作

一、先做清湯,製作方法與餛飩相同,只是餡料可根據食者喜愛進行調配。
二、將幹糯米粉鋪在特製的框架內,用手抹平,放上拌勻的白糖、熟芝麻、桂花滷,再抹平,並蓋上薄薄一層糯米粉,上籠蒸熟,出籠後用刀切成方塊或菱形狀,食時將兩塊糕放入剛煮熟的清湯碗內即成。

清湯泡糕典故

在江西傳統美食大全中,“清湯泡糕”是景德鎮特有的美食點心。“清湯”,景德鎮當地人稱其為“扁食”。“扁食”不算美食,因為美食的定義是:在採用自然原料時,為了獲得更多、更豐富的味覺美感,按照一定的目的,遵循一定的規律,對食物原料進行加工和改造。並且,滲透了創造者審美意識的,並能使接受者產生味覺美感的烹飪藝術品。但是,“清湯泡糕”屬於美食點心。為什麼?因為,這裏有一段膾炙人口的傳説。
在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三月,乾隆下江南第一次到杭州。杭州巡撫早就接到京中傳報,言聖上不久將來。為討皇帝高興,飛函大江南北急調土特名產到杭州大興商市,一時間,各地名茶、名綢、名瓷均雲集杭州。
景德鎮御窯廠也精選各色珍品與市,由陶官雲哲率領一行十九人前往。雲哲是滿人,從七品,為人毫無架子,與開面館的落弟書生李錦春交誼甚厚。在隨行人員中,雲哲將他也帶上,一來帶他去開闊眼界,二來雲哲是北方人,特喜歡他做的麪食,吃習慣了幾乎一天也離不開。
這李錦春本不姓李而是姓曹,祖籍是景德鎮浮樑東北鄉曹村人。其祖上原是明朝遺臣之後,公元1621年清軍入關戰敗被俘在多爾袞手下為奴,後充任親兵。清順治元年(公元1646年)進入北京,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攝政王多爾袞死後,李錦春曾祖進入內務府任職。後調江浙任官時因康熙四次南巡的接駕造成府銀虧空,受兩江總督參奏於雍正元年革職抄家。雍正六年初夏,其曾祖臨終前將李錦春之父曹顯過繼給好友李家為後,不久李家也因事敗落。不得已,曹顯(已改名“李顯”)回到江西浮樑,因家道中落不好意思回曹村老家,李顯就在景德鎮結婚,生一子一女,女兒琳春從小許配人家,兒子叫李夢,字錦春。
李錦春從小讀書破萬卷,能詩善畫,才藝不凡,因種種原因就是中不了舉。屋漏偏逢下雨時,雙親一故,家道不興,生存成了大問題。姐姐琳春下嫁安徽休寧,家道中落也就請不起傭人,無人為他燒飯,就自己動手。好在他生性聰慧,“民以食為天”,無事可做,秀才不得已研究起饕餮之學來了。米麪小吃、搞點花樣翻新,偶有所得,就呼朋喚友前來品嚐。幾位仁兄讚不絕口,認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就借了點銀子給他,這一來二去就在景德鎮麻石弄靠沿河的碼頭處開起了小麪館。這李秀才自己身兼數職,老闆、夥計一人擔之。別以為小吃無為,光顧者不僅僅是來這裏打工的異鄉人和“坯房佬板”,更多的是北方地區來景德鎮買瓷器的人。李錦春生性豁達,小本經營、只求維持不求大發,廣交朋友、不論出身。店面高懸“金春館”,自己的書法作品滿壁皆是。在顧客中不乏有落魄畫家,也禁不住手癢信手賜畫。好事者將各種麪點食品名稱改寫,含有一個“春”字如:“陽春麪”,“春捲”,“雪梅迎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