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涼門

鎖定
清涼門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城西,坐東朝西,是南京城牆現存的四個明朝城門原物之一,文物價值意義極大,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
清涼門是半圓型的內甕城城門,建有內甕城一座,門垣共兩道,每兩道城牆間設甕城,內甕城呈半圓,正對主城門,主城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樓上的城樓已經不存在,其餘基本保存完好,城頂上存留一塊絞關石,上鑿有兩個絞孔。
清涼門始建於明朝洪武初年,因坐落在清涼山而命名為清涼門,該門建成不久即被堵塞,六百多年沒有使用。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該門設兵馬司扼守。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三月,改稱清江門。明朝中期,複名清涼門。1990年,南京市政府將石頭城闢為石頭城公園,清涼門為其南側重要古蹟。
中文名
清涼門
館藏地點
南京市鼓樓區清涼門大街 [3] 
開放時間
全天 [3]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免費
始建年代
明朝洪武初年

清涼門歷史沿革

清涼門
清涼門(5張)
明朝洪武初年,清涼門始建。
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設置清涼門兵馬司駐守清涼門。
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改清涼門為清江門。
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仍然稱清江門。
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的秋天,家住南京洪武街的學者顧起元回憶他十歲時,見到這座城門外建有一座當年朱元璋渡江紀念性“建築”的桅杆一根,“每歲祭之,遂為常制,一兵世守”。“高僅可丈五六尺,一木欄圍之,置地上,後不復見矣”。關於明太祖朱元璋渡江的船,還有另外一説: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與明初大將軍徐達渡江時,船伕一邊掌舵,一邊大聲喊着號子:“聖天子六龍護駕,大將軍八面威風。”明太祖朱元璋聽了大喜,“與達躡足相慶”。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后,給船伕的侄子做了官,還把當年乘坐的船全塗上紅色,稱之為滿江紅。不過,顧起元提到的這座城門名,已由清江門改回了原名——清涼門。
明朝中期,清江門改回原名清涼門。
1937年12月,南京保衞戰時,清涼門城牆一帶是憲兵2團的防區,雖在城牆攻防戰時,這裏沒有遭到日軍大規模攻城的破壞,但始終遭受日機的多次轟炸。南京東南線的城牆被攻破後,曾有大量從下關撤退至三汊河附近的中國守軍與迂迴包抄上來的侵華日軍第6師團第45聯隊發生遭遇戰,在城內失守、城外遇敵的絕境中,戰士們依託清涼門城牆和秦淮河,發起了最後的抗爭。 [1] 
1990年,南京市政府將石頭城闢為石頭城公園,清涼門為其南側重要古蹟。

清涼門佈局構造

清涼門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城西,南為石城門,北為定淮門。清涼門由一道城門和一圈橢圓形甕城構成,鏑樓已經不存在,其餘基本保存完好。由於這一段城牆是建造在清涼山西南部高低起伏的山崖上,地處偏僻,從明代洪武年間到清代末年一直行人稀少。明代清涼門建造好後,就建造了橋樑通向外秦淮河西岸;2006年翻新修建的外秦淮河清涼門大橋繼續以清涼門的名稱命名。 [2] 

清涼門相關城門

京城城門
明代十三座城門
-
-
-
明代後增闢城門
玄武門(1908年)
草場門(1908年)
小北門(1908年)
挹江門(1921年)
中央門(1931年)
中華東門(1931年)
中華西門(1931年)
漢中門(1933年)
武定門(1933年)
新民門(1934年)
雨花門(1936年)
解放門(1954年)
集慶門(1991年)
華嚴崗門(2007年)
長幹門(2008年)
標營門(2009年)

清涼門周邊交通

清涼門橋:9路、20路、43路、60路、133路、303路、317路
清涼門大街(東):57路、75路、127路、134路、204路
清涼門大街(江東北路):18路、39路、56路、Y3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