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河

(海河支流北運河上段温榆河的支流)

鎖定
清河,清代名會清河,因水質清冽故名,海河支流北運河上段温榆河的支流,屬於北運河水系 [6]  。原發源於北京市海淀區碧雲寺,實際水源有二:一為自西山下泄之山洪或泉水沿北旱河進入;一為玉泉山的泉水沿北長河過青龍閘在安河橋與北旱河匯流進入。1960年代後,上游泉流漸弱,實際來水主要是京密引水渠引密雲水庫之水。起點也改為玉泉山安河閘,流經朝陽、昌平,在順義匯入温榆河。全長23.6公里,面積210平方公里。
清河曾漕運軍糧供給清河鎮一帶駐軍,也曾是北京市的水源。至解放前河道窄淺,排洪能力很低,雨季常漫溢出槽,災及兩岸。解放後進行了大規模治理。原清河水質良好,故有清河之名。隨着社會發展,大量污水排入,水質較差。 [1] 
中文名
清河
別    名
會清河
所屬水系
海河水系大運河上游温榆河支流
地理位置
北京市北部
流經地區
北京市海淀區、朝陽區、昌平區
發源地
海淀區玉泉山安河閘
主要支流
萬泉河
北旱河
河    長
23.7
面    積
150 km²
河    口
朝陽區沙子營

清河幹流概況

清河干流走向 清河干流走向
清河,上游為從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西北角的安河閘起(北長河(京密引水渠)與北旱河匯合處)東北流,經肖家河、朱房村、清河、河北村、立水橋、沈家村、沙子營後,在立水橋以東入温榆河,長28公里,流域面積150平方公里。清河水源有二:一是西山之山洪及泉水沿北旱河進入,二是玉泉山泉水沿北長河進青龍閘在安河橋匯入。1978年治理清河,裁彎取直河道,縮短為23.7公里(有説23.8公里 [2]  ),流域面積150平方公里。海淀區境內長12.5公里。 [1-3] 
清河起點安河閘 清河起點安河閘
朝陽區孫河鄉清河匯入温榆河處 朝陽區孫河鄉清河匯入温榆河處
下游後沙峪公園一段 下游後沙峪公園一段
奧林匹克公園一段 奧林匹克公園一段
海淀區清河(西三旗段) 海淀區清河(西三旗段)
肖家河橋一段 肖家河橋一段

清河水文特徵

清河,流域面積150平方公里,屬於北運河水系 [6]  。中途有大量自流井和萬泉河、小月河等支流匯入,故水量充沛。但河道窄淺,排洪能力很低,雨季常漫溢出槽,災及兩岸。 [1] 

清河主要支流

清河匯入支流

北長河,為清河上源。位於海淀區玉泉山和頤和園之間。歷史上曾是北京市主要水源,發源於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經青龍 閘流入昆明湖。再由南長河入城內“三海”。玉泉山泉水斷流後,成為排水河道。1965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廢除 青龍閘,建安河閘。1977年,北長河終點改在安河閘,原部分河道為京密引水渠佔用。經三院閘向京密引水渠排 水或補水。河道長1.2公里,上口寬30~40米,流域面積 8.75平方公里。 [2] 
萬泉河,位於海淀區境內。始於萬泉莊,流經海淀鎮西部,與西頤路平行,經北京大學、圓明園、沿清華西路入清華校園,再向北,穿京包鐵路匯入清河。河道全長8.5公里,寬15米,流域面積26平方公里。屬清河水系。歷史上萬泉莊一帶多泉,泉水匯聚成河,稱萬泉河。後因地下水開採過量,泉水中斷。1981年對8.5公里長的河道疏挖、襯砌,修建13.7公里的污水截流管線,建3座節制閘,26座橋涵,62處排灌口,並修建13公里濱河路。
小月河,起自德勝門外關廂,沿德昌公路兩側向北,經馬甸至清河鎮入清河,長8.4公里。小月河上游為西北土城溝。1985年全面治理,改道南起學院南路與長河暗渠 相接,向北沿土城溝流經黃亭子,向東至祁家豁子再北折 入小月河故道,全長10.25公里。 [4] 
北旱河,源於香山櫻桃溝及玉泉山,經龍門西南而下, 流經四王府、娘娘府、青龍橋,於安河橋下注入清河。全長7.2公里,流域面積16.4公里。1974年四王府至娘娘府一段改道。到卧佛寺、櫻桃溝花園必經此河道。沿河名勝古蹟有香山公園、曹雪芹故居等。 [2] 

清河引水河道

北小河,北小河壩河的最大支流。位於北京市東北郊。起自朝陽區安定門外小關,向東流經朝陽區北部,在三岔河村西入壩河。河道全長16.6公里,流域面積66平方公里。原是一條曲折窄淺的季節性河流。1980年代初,挖渠引清河水並沿河建蓄水閘7座,蓄水能力50萬立方米。 [4] 

清河治理開發

建國後1951年曾對幹流全面疏浚一次,完成土方50萬立方米,使其泄流量達26立方米每秒。1963年大雨,清河流域遭受暴雨侵襲,文教區積水,體育學院進水,污水倒灌,毛紡廠、粉絲廠被淹,立水橋交通中斷,17個村莊、兩萬多畝農田受災。進入70年代後,流域內城市建設發展較快,支流萬泉河、小月河等也迫切要求改變面貌,全面治理清河的工作遂於1977年開始。 [1] 

清河幹流治理

1977年,北京市決定徹底治理清河及其主要支流萬泉河與小月河。幹流工程由市水利設計院設計,萬泉河及小月河工程由市政設計院設計。1978年成立市清河指揮部組織施工。
清河干流按20年洪水標準設計,萬泉河口以上設計流量為96.6立方米每秒,小月河入口為191.4立方米每秒,幹流出口為316立方米每秒。原河道折轉多灣,在設計中有7處予以裁彎取直,使28公里河道縮短了4.3公里;易被沖刷的土質河坡均做了石料、混凝土板或碎石護砌;兩岸修築濱河道路並廣植路樹,新建和改建了橋、閘、跌水、涵洞等建築物,其中:新建肖家河、樹村、清河鎮、羊坊、沈家墳5座灌溉節制閘;新建下清河和立水橋外環鐵路攔跌兩用閘各1座;新建和擴建跨河公路橋11座。歷時7年,於1985年上半年全部竣工,共投資約7700萬元。參加清河主河道工程建設的有市水利、市政、建築等專業施工隊伍,昌平、朝陽、海淀3個縣區數萬名民工參加施工。 [1] 
清河鎮的清河上的古橋 清河鎮的清河上的古橋
清河鎮南的清河閘 清河鎮南的清河閘

清河支流治理

萬泉河是清河的較大支流,發源於海淀區的萬泉莊。當時這一帶泉眼很多,清代乾隆皇帝題名的泉就有28處,諸泉匯流後,流經圓明園各湖泊以及北大、清華校園,最後於大石橋北入清河。全長8.6公里,流域面積26平方公里。清代時曾是一條幽靜清潔的河道,但由於年久失修,斷面壅塞,河牀淤高,到建國前,沿線不斷髮生洪澇災害。建國後,於1952年做過一次疏浚,疏浚後的最大過流量為13.5立方米每秒。但因當時不是根本性治理,標準較低,如1963年8月大雨,洪水漫溢、淹地達1000餘公頃,清華、北大校內積水深0.3~0.4米,西頤公路交通斷絕。另一方面,建國後,城市發展很快,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萬泉泉莊的水源又逐漸乾涸,萬泉河變成了臭水河。
為此,北京市於1981年8月下達任務,對萬泉河做較大的擴建,經市市政設計院設計,1983年12月由城市建設總公司施工。擴建後的萬泉河,設計能力自上而下可排泄12~70立方米每秒洪水。河道斷面有三種形式:上游為磚砌方溝,長1251米;中游為混凝土直牆,寬10~12.5米、長6089米;下游為混凝土梯形明渠,底寬13米、長2281米。治理後,三段總長9.62公里。為使河道經常有清水流動,在京密引水渠道上建引水閘及長達1055米、直徑1.2~1.4米、可引水1.8立方米每秒的混凝土管道與萬泉河相通。沿河建有污水截流管,防止污水排入。全線建節制閘三座,即六郎莊閘、成府閘和大石橋閘,以美化環境和農田灌溉。此外,並建橋涵25座和2.6萬平方米濱河道路。 [1] 
小月河源起德外關廂,沿德昌公路西側向北,經馬甸至清河鎮入清河,長8.4公里。1952年曾初步疏浚,以後未再治理。1983年清河干流治理後,市政府決定整治小月河及西北土城溝。經市政設計院設計,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於1984年12月,小月河與土城溝同時開工。治理後的小月河,起自祁家豁子,終至清河,長6.3公里,因上游承接西北土城溝雨水,故其流域面積為2.7平方公里,入清河流量為100立方米每秒。小月河工程包括土明渠4850米、直牆混凝土護岸491米、7米×3.8米的矩形暗溝953米及古清河石橋移建(移於北端入口處)和建祁家豁子節制閘1座。
小月河上游為西北土城溝,長3955米,河底寬15米,兩側牆為預製的鋼筋混凝土板,呈矩形明渠,起點流量為20立方米每秒。明渠上游為學院路雨水下水道,再上則接長河下游暗溝,由長河引水2.0立方米每秒,供灌溉和景觀用水(圖3-9)。 [1] 

清河航運

清河中游的清河鎮,清代駐軍頗多。為保障供給,曾長期利用清河運輸駐軍所需物資。據《(乾隆)大清會典》載:開會清河,起水磨閘,歷沙子營,於通州石壩上。中建七閘,閘夫一百二十名,運通州米由通流河至本裕倉(清河鎮糧倉)“。會清河即清河。通州石壩,是明嘉靖七年(1528)所建碼頭。通流河指通州城外北運河的一段。當時所需要“米”等物資,就是從通州城北的石壩碼頭,經通流河北上至沙子營清河口,再溯清河西行至本裕倉。 [5] 

清河供水

清河又是北京城最早的自來水廠的供水水源之一。1908年4月18日,農工商部向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遞交奏摺,請求建立自來水公里。同年開始施工,歷時22個朋,於1910年完工。當時建有兩座水廠,一座位於北京城東北約15公里處的孫河,名孫河水廠,主要任務是將水從河中抽出並在水池中過濾。另一座則建於東直門東北約半公里處,有四個巨大的水池,一方面進行氯化消毒,一方面起蓄水作用。自來水自孫河水廠經輸水管理送至東直門水廠。孫河,現為温榆河的一部分,民國年間所著《北平旅行指南》記:“孫河又名孫家河,在東直門外(北)沙子營迤下。其源有二:一為沙河,發源於北山;一為清河,發源於西山。……水勢旺盛,北平飲料,即仰賴於是河,自來水公司設有水廠於此”。古代清河水質甚好,尤其適於飲用。後來受到了嚴重污染。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