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江引·相思

鎖定
《清江引·相思》是元曲作家徐再思創作的一首散曲。此曲將相思比作追債,以表現相思之苦日日折磨人而無法躲避,更以利上加利比喻相思之苦隨着離別時日增加而不斷加劇的感受,最後表明只有見面才能消除相思之苦。全曲語言質樸本色,不假辭藻,不用典故,但淺中見含蓄,俗中見機巧,足見作者的高明。
作品名稱
清江引·相思
作    者
徐再思
創作年代
元代
出    處
全元散曲
作品體裁
散曲
作品別名
【雙調】清江引·相思

清江引·相思作品原文

雙調】清江引·相思
相思有如少債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擔愁,準不了三分利。這本錢見他時才算得。 [1] 

清江引·相思註釋譯文

清江引·相思詞句註釋

⑴雙調:宮調名,是元曲常用宮調之一。
⑵清江引:曲牌名。南曲屬仙呂入雙調;北曲屬雙調。多用為小令。句式定格為七、五、五、五、七。
⑶少債:欠債。
⑷一擔愁:形容愁思沉重。一擔,元時市語,形容重。
⑸準:償還,抵償。利:利息。 [2-3] 

清江引·相思白話譯文

相思就像欠人債的債主,每日天都去逼迫催促。經常擔負着一擔憂愁的債務,卻抵不了三分利息,這本帳只有見到他時才算得。 [4] 

清江引·相思創作背景

元代的高利貸剝削特別兇狠。《元史·太宗紀》雲:“以官民貸回鶻金償官者,歲加倍,名羊羔息,其害為甚。”可見在元代欠債極其苦楚,這是這首曲子用以比喻的社會基礎。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1] 

清江引·相思作品鑑賞

清江引·相思整體賞析

相思和借債給別人有一定的相似點,即都是出本錢的一方,共同點都是需要對方償還,如果不償還則一定不斷地追;如果不追到手這賠就太大了,有時是本利全無。但放債的人目的就是追求利潤,追求三分利,而相思的則只要把對方追求到自己手裏則萬事大吉,則是高傲的勝利者,根本就不計較利錢。這就是這篇小令比喻的基礎。
“相思有如少債的”這句活的關鍵是“少債”二字,即誰是債權人,誰是債務人,誰少誰的債,誰是追債的人,這確實需要思索一下方可以理清。如果從付出的角度來看,當然相思者本人是債權主體,以下的抒情都是她的內心活動。
“每日相催逼”意謂每日都催逼對方還債,實際是每天都在催促對方表態,催促對方趕快答應自己的求愛。這句也可以理解成相思之苦日日催人逼人折磨人,令人無法躲避,這將那時時刻刻縈繞於心、無法逃避的思念之苦,極為真切形象地表現出來。“常挑着一擔愁,準不了三分利”兩句寫相思者的精神狀態,也極其形象生動。愁,是相思者經常擔負着相思的憂愁和討不回債務的雙重憂愁,這憂愁是極其沉重而難以擔負的,而且更是不能指望三分利了。因為相思本來是自發的,對方是否知道都不敢完全確定,故利錢就更不敢指望了。“常挑着一擔愁”,把無形化為有形,抽象化為具體,生動地表現出相思之深重,顯示出很高的想象力和語言表現能力。
最後一句點出這種債務了斷的的方式就是“這本錢見他時才算得”,要求實在是太低了,見面時才能計算本錢,人家還不還還不好説,如果償還算是要回了本餞,利息就不計較了。曲中把相思者一往情深,不可解脱而又急切之態描繪得惟妙惟肖。
小曲比喻新奇,語言爽利,一如小兒女聲吻口氣。用韻斬釘截鐵,不押而葉,不期而遇,可謂百中無一,難有其匹。至於意味,更堪細玩。全曲淺中見含蓄,俗中見機巧,這是其高明之處。 [1]  [4] 

清江引·相思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褚人獲《堅瓠壬集》卷三:“其得相思三昧者歟。”
近代任半塘《曲諧》:“以放債喻相思,亦元人沿用之意。特以此詞為著耳。” [3] 

清江引·相思作者簡介

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號甜齋,嘉興(今屬浙江)人。與張可久貫雲石為同時代人。鍾嗣成錄鬼簿》言其“好食甘飴,故號甜齋”。一生活動足跡似乎沒有離開過江浙一帶。散曲作品多寫自然風景和閨閣之情。風格清麗,注重技巧。今人任訥將其散曲與貫雲石(號酸齋)作品合輯為《酸甜樂府》,得其小令一百餘首。 [5] 
參考資料
  • 1.    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909-910
  • 2.    李伯欽.圖解元曲三百首.合肥:黃山書社,2016:224
  • 3.    王星琦 注評.元曲三百首注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163-164
  • 4.    畢寶魁 尹博.元曲三百首譯註評.北京:現代出版社,2015:336-337
  • 5.    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