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平樂·會昌

鎖定
《清平樂·會昌》寫於1934年。這一首清平樂,於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心情。”當時,中共和紅軍由博古,周恩來李德德國人)“三人團”領導。毛澤東被排擠出了領導集團,在會昌“養病”。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1957年1月。 [1] 
作品名稱
清平樂·會昌
作    者
毛澤東
創作年代
現代
作品出處
《毛澤東詩集》

清平樂·會昌作品原文

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峯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葱葱。

清平樂·會昌註釋譯文

清平樂·會昌詞語註釋

⑴會昌:縣名,在江西省東南部,東連福建省,南經尋烏縣通廣東省。1929年,毛澤東為開闢贛南根據地,率領紅軍到過會昌,以後又常途經和居住在這裏。這首詞是1934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粵贛省委所在地會昌進行調查研究和指導工作時所作。
⑵莫道君行早:舊:“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⑶踏遍青山人未老:詩人自注:“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⑷這邊:指中央革命根據地南線。
⑸會昌城外高峯:指會昌城西北的會昌山,又名嵐山嶺。詩人在60年代曾回憶説:會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⑹顛連:起伏不斷。東溟(míng):指東海。
⑺南粵: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廣東、廣西一帶)。這裏指廣東。

清平樂·會昌白話譯文

東方就將初露曙色,但請不要説你來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當年華,這兒的風景最好。會昌縣城外面的山峯,一氣直接連去東海。戰士們眺望指點廣東,那邊更為青葱。 [2] 

清平樂·會昌創作背景

1928年,內戰爆發,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政府,對我軍進行“圍剿”,從1931年起,王明繼李立三之後的“左”傾社會主義路線,給黨及革命事業帶來了嚴重的損失,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卻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取得了1931年至1933年春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夏蔣介石親自策劃了第五次“圍剿”。當時,以博古為代表的中央臨時政府推行“左”傾政治策略和軍事策略,並反對排斥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他們不顧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教條地提倡進行所謂“正規”戰爭,以“陣地戰、消耗戰”來對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採取了“主動出擊”、“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進攻路線。而此時毛澤東在距離北部前線很遠的南縣視察工作,兼養病住在會昌文武壩,未能參與反“圍剿”的主要戰役指揮。結果反“圍剿”節節失利,愈打愈困難,在此情形下,1934年10月離開中央蘇區,開始了著名的長征。
這首詞作於1934年7月,毛澤東在會昌登山後所作。這一時期毛澤東在黨內軍內已無發言權,但他並不氣餒,調整心態,堅持自己的觀點。在他自己説的沒有發言權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裏,他埋頭於做調查研究、讀書、向中央提建議,而不是“賦閒”。“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這種精神的藝術寫照。作者自己曾説:“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會昌》詞的基調是昂揚的,語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澤東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和堅韌不拔的意志,但是字裏行間也隱約表露了詞人的憂慮和憤懣。 [1] 

清平樂·會昌作品賞析

毛澤東的這首詞寫於徵即將開始之際戰事非常危急,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達到高峯。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百萬大軍,對紅色根據地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第五次“圍剿”。由於博古、李德執行王明的“左”傾軍事路線,紅軍和根據地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
1934年4月底,廣昌失守,國民黨軍隊佔領了中央根據地北大門,並繼續向前推進。南方戰線,國民黨投入重兵,向尋烏、安遠、重石、清溪、筠門嶺等地區進攻,企圖打開中央根據地的南大門,奪取瑞金。經過數月的鏖戰,紅軍損失慘重,根據地的面積縮小。毛澤東卻受到了“左”傾教條主義者的排擠,被剝奪了兵權,加上身體欠佳,心情十分苦悶。
1931年10月26日,紅軍解放了會昌,中共粵贛省委、省政府就設在會昌城外五六里處的小鎮文武壩。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毛澤東與會昌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經親率紅軍,在會昌戰鬥過。
毛澤東名義上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主席,但實際上沒有任何實權。博古仍覺得他礙事,建議他去上海休養。李德則提議他去莫斯科休養。毛澤東當然明白博古和李德的用意,便説:“我不去,我不離開蘇區,不離開中國。我身體還可以,就到粵贛省去休息吧!”
1934年4月下旬,經過周恩來同意,毛澤東帶了王首道、周月麟和朱開銓3個巡視員,離開瑞金到會昌視察並指導工作。贛南軍區司令員龔楚去看他,兩人促膝長談。毛澤東喟然長嘆,説:“我自從參加革命以來,受過3次開除中委和8次嚴重警告的處分,這次更將造成失敗的責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現在,可不是我們井岡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説時,竟悽然淚下。
毛澤東在粵贛省的幹部的陪同之下,登上會昌城西北的高峯會昌山(又名嵐山嶺)。毛澤東望着逶迤的山巒,觸發了詩興,寫下《清平樂·會昌》一詞。他的心情雖然苦悶,但並不消沉。詩人豪邁地宣稱自己“踏遍青山人未老”。詩人所看到的是,“會昌城外高峯,顛連直接東溟”。而遠望南粵,“更加鬱鬱葱葱”。“風景這邊獨好”的獨白,更加表達出詩人的樂觀、豁達之情,以及對革命前途的堅定信心。
這就是毛澤東!他身處逆境,心中所想的,始終是黨的事業,始終對未來充滿信心。
毛澤東寫罷這首詞之後,很快就離開了會昌。他接到來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趕回去。就在他登上會昌山那天,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革軍委已做了重要決定,發佈了《給六軍團及湘贛軍區的訓令》,派遣任弼時、蕭克、王震率紅六軍團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圍西征。這預示着,空前絕後、舉世矚目的長征就要開始了。 [3] 

清平樂·會昌作者簡介

毛澤東畫像 毛澤東畫像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遺體在北京天安門水晶棺內。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思想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主要著作《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毛澤東詩詞(共43首)
參考資料
  • 1.    李曉琳、唐名利.毛澤東詩詞鑑賞.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88~89頁
  • 2.    毛潤之 等.《毛澤東選集》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193-194頁
  • 3.    王玉孝 等.《毛澤東詩詞》: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