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清塘

鎖定
國清塘,一名姑青塘,唐貞觀五年鑿(即公元631年,人工挖掘開鑿),週迴三十里(木蘭陂至黃石國清塘週迴三十里),元廢(填塘為田,至2011年1月6日福建電視台所拍莆田市政協委員陳春陽呼籲保護唐代國清塘時,只剩9.6畝,見福建電視台採訪《時代先鋒——陳春陽》,視頻尚存),即林氏(林回年)宅前“濯纓池”是也。 [1] 
中文名
國清塘
建立時期
唐代
背景介紹
(一)明代莆籍著名學者、方誌學家周瑛與黃仲昭兩位鄉賢合著《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五十三·工紀二·水利志上,1357頁載:
圖冊
圖冊(2張)
“縣東南國清裏塘一,國清塘,一名姑青塘。”
《唐書》雲:“貞觀中置。”
(二)清代廖必琦《興化府莆田縣誌》38頁: 國清裏
水與木蘭相灌注(源頭活水),澄碧百頃,壺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鄭監簿耕老(林回年長女婿)詩:“湧金門外盡菰蒲,四月行人客上都。今日國清塘上望,依稀身更在西湖。”上有濯纓亭(觀書亭)。
(三)現代莆籍著名學者,福建師範大學朱維幹(1893—1991年)教授在其所著《莆田縣簡志》第六章水利建設(一)堤塘28頁,國清塘條目:國清塘,一名姑青塘,在縣東南國清裏。
(四)《新唐書·地理志》雲:
國清塘,唐貞觀中置。
宋志載:塘深六丈(深約20米),闊五十丈(國清塘至宋時湖面闊約166米)。
(五)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與紀要》載:(莆田)府東二十里,其水與木蘭陂(木蘭溪水)相灌注,澄碧千頃,壺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唐貞觀中置。
四、國清亦名姑青,國清塘即姑青塘
明代何喬遠《閩書》載:林氏宅“濯纓池”
“城山,在壺公山南麓,黃石市主山也。本名國清山,以在國清塘上,好事者以其北有黃石,乃傅會張其事,改曰谷城,亦名青山……,下則國清塘在焉。……
國清,一名姑青,唐時(唐貞觀年間)所建,今林氏宅(林光朝撰‘橫塘別墅’)濯纓池,是水與木蘭陂相灌注,澄碧百頃。壺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
據何喬遠《閩書》獲悉,城山在莆田黃石。城山、谷城山、國清山、青山系黃石同一座主山,名山。
城山下有國清塘{國清塘座落於黃石古橫塘姑青,故何喬遠《閩書》載:國清,亦名姑青[國清塘即姑青塘(大塘)]包含濯纓池(小池塘)}。古有國清山,唐有國清塘,宋有國清裏。國清塘和國清裏皆因國清山(即谷城山、城山)而名。
明代周瑛、黃仲昭在《重刊興化府志》把“谷城山”山下的“國清塘”準確記載其位於“國清裏”,但在同一部志書中,又把“城山”記載在“景德里”,以致,後來的個別史家學人有誤判“國清塘”都歸“景德里”的現象,希能明辨,以免再以訛傳訛。
濯纓池位於莆田黃石谷城山麓國清塘林氏宅(橫塘別墅)門前。
林回年所構“濯纓池”“濯纓亭”(觀書亭)在國清裏國清塘(姑青塘)
(一)明代林登名《莆輿紀勝》載:
濯纓池在谷城山之麓,名國清塘(按:濯纓池位於黃石谷城山麓之國清塘旁,是水與國清塘相灌注,國清塘包含濯纓池,故“濯纓池”名“國清塘”),亦名姑青(林回年,姑青人,國清裏橫塘今黃石七境下莊村人),與木蘭溪水(源頭活水)相灌注,澄碧百頃,壺公、谷城,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纓亭”(觀書亭),則宋時林回年所構也,故老相傳。
(二)明代狀元林環親臨黃石姑青塘(國清塘)濯纓亭(觀書亭),在國清裏。
莆田黃石國清塘上“濯纓亭”位於國清裏姑青塘(國清塘)的重要史料證據:
明代莆人狀元林環曾親臨濯纓亭(在黃石谷城山麓國清塘)上,林環著《齋先生集》卷之八記《耕讀軒記》載:
谷城林學可氏作二樓於姑青塘(國清塘)上,名之曰“耕讀”“來薰”,……因記,曩餘家居時,嘗遊谷城山下,學可氏之族人剛直伯叔嘗邀餘舍其家,因獲歷遍其族居里巷及其先世陳跡,倦而休坐,餘於“濯纓亭”(觀書亭)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