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代宮廷繪畫

鎖定
清代宮廷繪畫,中國清代宮廷畫家創作的作品及由此形成的流派和風格。在宮廷中供職的畫家,絕大部分為來自民間的職業畫家,另外還有若干歐洲來華的傳教士畫家。清代宮廷繪畫大致可分為紀實繪畫、裝飾繪畫、歷史題材繪畫和宗教繪畫等4類。內務府造辦處負責畫家的入選、管理、業務考核、獎勵和懲罰。清代宮廷繪畫具有重要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中文名
清代宮廷繪畫
朝    代
分    類
歷史題材繪畫和宗教繪畫
服務對象
宮廷

清代宮廷繪畫機構制度

弘曆雪景行樂圖 弘曆雪景行樂圖
中國曆代的宮廷中,都容納了眾多畫家供職,而且這部分畫家均有不同的職稱,以區別他們的地位、資歷、水平和待遇。比如宋朝畫院中的畫家就有待詔、祗侯、藝學、畫學生等若干等級的稱呼;明朝宮廷畫家則以錦衣衞的職務來表明身份的高
低,“明多假以錦衣衞銜,以繪技畫工概授武職”(清·胡敬《國朝院畫錄》),依次為錦衣都指揮、錦衣指揮、錦衣千户、錦衣百户、錦衣鎮撫。以上情形均散見於各類文獻之記載。
清朝依照前代,同樣也在宮廷內蒐羅畫家,進行繪畫創作。規模很大,流傳下來的作品也非常多。但是有關的畫史資料中,如胡敬所著的《國朝院畫錄》《西清記》;集體編著的《石渠寶笈》等,均無清宮畫家劃分等級的記載。雖然清代較宋、明距現在更為晚近,但是對此類情形的瞭解,反倒沒有前者明晰。筆者曾經在北京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查閲過大量清朝的內務府檔案,從中發現了很多有價值的原始資料,其中就包括了清朝宮廷畫家等級劃分的記載,這些材料可補畫史記述之闕略。現將所見的有關資料歸納、整理,分述如下。
哨鹿圖 哨鹿圖
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清內務府“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記載:“司庫白世秀來説,太監高玉傳旨:畫院處畫畫人等次,金昆、孫祜、丁觀鵬、張雨森、餘省、周鯤等六人一等,每月給食錢糧銀八兩、公費銀三兩;吳桂、餘 、程志道、張為邦等四人二等,每月給食錢糧銀六兩、公費銀三兩;戴洪、盧湛、吳 、戴正、徐燾等五人三等,每月給食錢糧銀四兩、公費銀三兩。欽此。”這是乾隆初年由皇帝定出了以上十五個畫家的級別。由此可以知道,清朝宮廷畫家與前代宮廷畫家一樣,也是有等級區別的。宮廷畫家共分為三等,每人每月的公費銀數量是一樣的,都是三兩,不同的只是食錢糧銀,每個級別間有銀二兩的差額。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皇帝南巡至蘇州時,畫家張宗蒼、徐揚獻畫,隨後二人被召入宮內作畫,同年七月的內務府檔案中就有記載:“畫畫人張宗蒼、徐揚每月錢糧公費照餘省、丁觀鵬一樣賞給,於六月起。欽此”。根據以上所引檔案記載,餘省和丁觀鵬在乾隆六年是列為一等畫畫人標準的,那麼張宗蒼和徐揚同他們二人相同,也應當是一等畫畫人。一入宮馬上就得到最高級別的待遇,乾隆皇帝是非常看重這兩位畫家的。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正月觀燈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正月觀燈
那麼在乾隆皇帝之前宮廷中畫家有無等級之分呢?檔案內尚未見到明確直接的記載,但是對畫家的俸銀也有規定。雍正四年(公元一七二六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六品官阿蘭泰奉旨:着給畫畫人丁裕、詹熹、丁觀鵬、程志道、賀永清每月錢糧銀八兩、公費銀三兩。欽此。”如果按照乾隆時的等級來看,獲錢糧銀八兩、公費銀三兩的人應當是一等畫家。這則檔案中所列的丁觀鵬,在雍正、乾隆兩朝均為一等畫家的待遇,地位沒有變動;而程志道於雍正時享受一等畫家的待遇,到了乾隆時則改為二等畫家了,由此可見,清代宮廷畫家所定的等級並非是固定不變的,它可以根據畫家在宮廷中供職是否勤勉,藝術水平有無提高,亦或不同皇帝欣賞口味的區別而有所變動。也就是説,宮廷畫家的地位可能會有升有降,不是“鐵飯碗”。這就使得供奉宮廷的畫家必須兢兢業業,認真作畫,不能怠慢,以免遭到降級的命運,事態嚴重的話,還會被革除職務。雍正四年(公元一七二六年)的另一則檔案中記載:負責內務府工作的怡親王允祥曾經下命令,讓慈寧宮新來的畫畫人張霖、吳桂、吳 、陳敏、彭鶴、王均、葉履豐等七人,“暫且行走試看”,在試用期間“每人每月暫給飯食銀三兩”。其中的吳桂、吳 二人到了乾隆時已分別列為一等和二等畫家了。從這則檔案中可知,在成為正式宮廷畫家之前,所有新來的畫家都有一個試用期,在這一期間內只有飯食銀,而沒有公費銀。也就是説只發給飯錢,不發給工錢。這種畫家的身份,就頗類似於宋代畫院中的“畫學生”。
由於清內務府的檔案資料,只見到雍正和乾隆兩朝的,所以我們對清朝前期順治和康熙兩朝時,宮廷畫家狀況的瞭解還是十分模糊和有限。按照常理,順治和康熙時,清朝入關定鼎中原未久,鞏固政權,恢復經濟為首要任務,不會有太多精力用在繪畫方面,宮廷繪畫的機構和制度想必不會很完善。
顯然,在清代宮廷中也和前代宮廷一樣,有着很嚴格的畫家劃分等級的做法,通過這些做法和其他很多制度,清廷對供奉宮廷的畫家進行着非常有效的使用和控制。清內務府檔案有關資料的披露,使我們對這一問題有了更多更進一步的瞭解。

清代宮廷繪畫供職畫家

在宮廷中供職的畫家,絕大部分為來自民間的職業畫家,另外還有若干歐洲來華的傳教士畫家。畫家無專門職稱,康熙、雍正時稱為“南匠”,乾隆時改稱“畫畫人”。畫家分派在各宮殿作畫,稱為“某某宮畫畫人”,見於記載的有“慈寧宮畫畫人”、“南薰殿畫畫人”、“啓祥宮畫畫人”、“如意館畫畫人”、“鹹安宮畫畫人”“禮器館畫畫人”“春雨舒和畫畫人”等。較著名的宮廷畫家,順治時有孟永光、張篤行、王國材、黃應諶等;康熙時有王崇節、顧銘、顧見龍、孫阜、王敬銘、葉洮、劉九穗、鄒元鬥、文永豐等;康熙至雍正時有王雲、焦秉貞、冷枚、沈嵛、徐玖、金永熙、佘熙璋、顧天駿、鄒文玉、徐名世、李、班達裏沙、孫威鳳等。雍正至乾隆時有金昆、賀銓、唐岱、郎世寧、陳善、陳枚、吳璋、丁觀鵬、丁觀鶴、張為邦、王幼學、戴正、福隆安、沈源、戴恆等;乾隆時有陳士俊、王岑、王致誠、程志道、孫、餘省、餘、周鯤、唐岱、張宗蒼、盧湛、吳、金廷標、艾啓蒙、張雨森、姚文瀚、張廷彥、賈全、程梁、沈映輝、陸授詩、陸遵書、方琮、袁鍈、徐揚、王炳、楊大章、黃增、謝遂、李秉德、羅福、杜元枝、賀清泰、安德義、潘廷章、繆炳泰、陸燦等;乾隆至嘉慶時有馮寧、沈煥、沈慶蘭、莊豫德等;道光至光緒時有沈振麟、沈貞、沈全、沈士傑、沈士儒、焦和貴、陳兆鳳、張愷、屈兆麟、繆嘉蕙等。

清代宮廷繪畫繪畫作品

《萬國來朝圖》軸之一 《萬國來朝圖》軸之一
宮廷繪畫大致可分為紀實繪畫、裝飾繪畫、歷史題材繪畫和宗教繪畫 4類。紀實繪畫包括皇帝后妃及文武大臣的肖像、皇帝日常生活的圖景和記錄當時重大事件的畫幅如《康熙皇帝朝服像》《康熙南巡圖》《雍正皇帝祭先農壇圖》《雍正皇帝臨雍圖》《乾隆皇帝歲朝圖》《乾隆孝賢皇后朝服像》《塞宴四事圖》《木蘭圖》《哨鹿圖》《紫光閣賜宴圖》《馬術圖》《萬樹園賜宴圖》《阿玉錫持矛蕩寇圖》《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圖》《道光皇帝行樂圖》等均為代表作。裝飾繪畫包括大量粘貼於宮殿牆壁和案頭觀賞的山水、花鳥畫。歷史題材繪畫創作不多。宗教繪畫,佛道題材均有其中一部分受西藏嘛教藝術的影響,頗具特色。帝后肖像畫上作者不署名款,其餘作品署款有固定格式,須用工楷字體書寫,畫家姓名前必冠以“臣”字,如“臣丁觀鵬奉恭繪”、“臣郎世寧恭畫”。紀實繪畫中人物肖像、服飾、武備、儀仗、陣式、舟車等的描繪具體寫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部分山水、花鳥畫往往描繪塞外景物,在題材上有新的開拓。歐洲傳教士畫家帶來的西方繪畫技法,中西合璧的畫風,在傳統畫風之外,別具風格。清代宮廷繪畫作品與過去各代畫院繪畫作品一樣,宮廷富貴氣息濃厚,用筆細密繁瑣,色彩浮華豔麗,格式嚴整少有變化,這些均是它的弱點。

清代宮廷繪畫紀實繪畫

清代宮廷的紀實繪畫,從大的方面講,可以分成兩類:(一)記錄人物相貌;(二)記錄事件經過。下面分別簡要敍述。
康熙帝讀書像軸 康熙帝讀書像軸
(一) 記錄人物相貌。 當然,在清朝宮廷中的人物肖像畫,都是與皇室有關。如果再細緻區別的話,還可以有皇帝、皇子公主、后妃、文武功臣、太監內官等幾類。其中以皇帝的肖像畫數量最多。1、 皇帝像。
清朝自入關定鼎中原後,共有十一代皇帝,除去末代宣統皇帝溥儀,趕上了照相機的時代,留下有照片外,其餘所有的皇帝都有畫像存世。這些皇帝的肖像畫中,大都是人物穿戴整齊的"朝服像",此外還有不少的"便裝像"和"古裝像";皇帝的肖像一般都是一個人獨幅的,也有巨幅作品中皇帝和其他人在一起的羣像。清朝皇帝中最高壽的乾隆皇帝,留下的畫像也最多。
2、 皇子公主像。
皇帝子女的肖像,一般附着於表現皇帝家庭生活的“行樂圖”中,如在《乾隆雪景行樂圖》(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上,就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眾多的子女形象。
3、 后妃像。
清朝歷代后妃差不多均有畫像存世,甚至還有若干油畫像。郎世寧所畫的《乾隆皇帝及后妃像》卷(藏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中,描繪了乾隆皇帝以及后妃們的肖像。
4、 文武功臣像。
這部分畫像以"紫光閣功臣像"為主,描繪了歷次征戰中立功將士的相貌。
5、 太監內官像。
在表現皇帝及后妃像時,有的地方也會看到侍奉帝后的內官和太監的形象,這是個特殊的人羣。
(二) 記錄事件經過。
康熙南巡圖 康熙南巡圖
記錄事件經過的作品,大致有描繪出巡、戰爭、祭祀、筵宴、典禮等事件的圖畫。這些作品一般都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環境真實,具有"實錄"的價值。1、 出巡。
清代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在位時,分別都有六次南巡盛舉,並且留下了描寫過程和實景的圖畫。王翬等人所畫的《康熙南巡圖》十二卷(分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等處)和徐揚所畫的《乾隆南巡圖》十二卷(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2、 戰爭。
表現征戰的場面是清宮廷繪畫題材上的一個特色。留下的作品中既有手繪的、又有銅版畫。其中以富有歐洲風格的《乾隆平定西域戰圖》最有特點。
3、 祭祀。
如《雍正祭先農壇圖》卷(上卷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下卷藏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真實地再現了二百餘年前的皇家祭祀場面。
紫光閣賜宴圖 紫光閣賜宴圖
4、 筵宴。
如姚文瀚所畫的《紫光閣賜宴圖》卷(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記錄了平定西域的慶功情景。
5、 典禮。
如《光緒大婚圖》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把光緒皇帝結婚的場面和全部過程描繪了出來,猶如記錄電影一樣。
歷代歷朝的宮廷中都容納有眾多的畫家進行繪畫創作,並且都有紀實繪畫作品流傳下來,從文獻記載中也能看到歷代的帝王對於紀實繪畫的重視。不過像清朝那樣,現存世的紀實繪畫作品在數量之多、張幅之大、描繪之具體、場面之宏大等方面,可謂超越前代許多許多。這是清朝宮廷繪畫在題材上的主要特色,而相對來説,清朝宮廷繪畫作品中的山水畫、花鳥畫就比紀實畫遜色多了。當我們現在看着那些清朝宮廷的紀實繪畫時,其中的很多場面,幾乎可以按照圖中所示,將當時的場景原樣恢復出來。僅此而論,清朝宮廷紀實繪畫的重要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清代宮廷繪畫選拔畫家

畫史上關於如何選拔宮廷畫家,有過不少的記載,並且流傳有許多故事。其中以宋代翰林圖畫院畫家的選拔,最具有浪漫色彩。根據宋·鄧椿所著之《畫繼》一書的記載,宋代宣和(宋徽宗趙佶年號)時畫家在進入畫院之前,需要經過考試,只有考試合格的畫家才能成為翰林圖畫院的成員。而考試的方法也很特別,就是由宮廷主考人在古詩中尋找一句現成詩句,作為考試的題目,應考的畫家們便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將文字的詩句變成可視的圖畫。《畫繼》上説:"所試之題,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又如'亂山藏古寺'",要求畫家所作不但切合試題,而且還要求畫幅構思巧妙,不落俗套。
宋代這種出題考試選拔宮廷畫家,在以後亦有相類的做法。只是畫史上沒有詳細系統的記載而已。比如清代宮廷中吸收畫家,也要經過考試,如果合格,才能成為正式的宮廷畫家。這些做法在清代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內,可以見到。
避暑山莊圖 避暑山莊圖
如乾隆時的一位頗有名氣的肖像畫家徐璋(公元一六九四-?年),就曾進到宮裏參加過類似的考試。清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中有如下幾條有關的資料:"乾隆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司庫白世秀達子將奴才圖拉跪進畫喜容徐璋,系松江府婁縣之民,年五十六歲。繕寫摺片一件持進,交太監胡世傑轉奏。奉旨:着伊畫一張,欽此。"同年同月的第二天,另一則檔案對此事又有記述:"於本月二十七日,司庫白世秀達子來説,太監胡世傑傳旨:要徐璋試手畫呈覽,欽此。"這則檔案説明乾隆皇帝對此事的答覆。當天的又一則檔案記載説:"於本日,隨將徐璋未畫完水墨山水小絹畫一張,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覽。奉旨:徐璋着交春雨舒和行走,欽此。"雖然徐璋後來由於其他的原因,很快就離開了宮廷,但是以上檔案資料證明,在清代宮廷吸收、選拔畫家時,與前代相似,也同樣需要有考試這一步驟。當然,清代在選拔宮廷畫家時,又有它自己的特點。民間畫家如果想要進入宮廷,先需有權勢者推薦,此為第一步,然後才能有機會去參加考試。就如上面所舉出的徐璋,也是先由圖拉推薦到北京的。當時圖拉是清廷內務府的官員,任職蘇州織造府織造,既負責為皇室製造各類用品,也負責向宮廷推薦畫家。
另外在朝官員和地方官員都有向朝廷推薦畫家的責任,這樣的例子也很多見。乾隆時宮廷畫家餘省、餘 兄弟,在進宮供職之前,曾經寓居於户部尚書兼內務府大臣海望家作畫二十餘年,又曾向大學士蔣廷錫學畫。他們兄弟倆能夠入宮供職,定與海望的鼎力推薦有關。又如畫家王岑,在京師時與大臣張照、董邦達、張若靄等均有交往,最後他由刑部侍郎勵宗萬推薦,進入宮廷作畫;畫家袁鍈,擅長畫山水,於乾隆三十年(公元一七六五年)由户部侍郎李因培推薦入宮,供奉內廷二十餘年;陳士俊是一位肖像畫家,在京師時與刑部尚書張照、禮部尚書張若靄頗有交往,後來經張若靄推薦,進入宮廷作畫多年。根據以上所舉事例,可知這些畫家經有權勢者推薦後,仍然還需通過考試,才能正式成為一名宮廷畫家。
除去要有朝臣等的有力推薦之外,還有個別的畫家則是通過"獻畫自薦"的途徑而進入宮廷的。當然首先這些畫家要具有相當的實力,另外也需要有適當的時機。金廷標和徐揚這兩位畫家便是很典型的例子。徐揚是一位手段全面的畫家,擅長畫山水、花鳥、草蟲、界畫,乾隆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一年),乾隆皇帝即位後首次南巡,抵達蘇州時,徐揚恭進畫冊,得到讚賞,不久來到北京宮廷供職;金廷標(公元?-一七六七年),同樣是一位畫法全面的畫家,乾隆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年)乾隆皇帝在位後第二次南巡時,金廷標主動進獻《白描羅漢圖》冊,得到皇帝的嘉許,隨之北上進入宮廷供職;還有另一畫家嚴鈺,於乾隆三十年(公元一七六五年)皇帝南巡時進獻山水冊頁二十開,並附自作"江南好"詞於後,深得皇帝的欣賞,諭嚴鈺供奉內廷。
清代宮廷畫家中還有相當一部份是屬於父子相承、師徒相繼的。這其中的原因也很好理解,既然父親、祖父或師傅長期在宮廷內供職,依靠這一層關係,他們的弟子進入宮廷供職自然是比較容易的事情,這樣的例子也有不少。畫家焦秉貞和冷枚是師徒,他們先後於康熙年間進入宮廷服務;又如畫家張震,於康熙、雍正時在宮廷中供職,張震之子張為邦便於雍正時進入宮廷成為供奉畫家。張為邦在宮中作畫延續至乾隆時,等到他年老時,又推薦他的兒子張廷彥來頂替作畫。如此祖孫三代先後在宮中供職的繪畫世家並非個別的例子。又如孫阜,是康熙時的宮廷畫家,其子孫威鳳就在雍正時進入宮廷供職;畫家王介於康熙、雍正時供職於宮廷,他的一個兒子王幼學便在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先期進入宮廷供職,隨後他的另一個兒子王儒學也入宮供職。
由此看來,清代宮廷畫家的推薦與選拔和宋代相比,考試只是其中的一道關,其他人情的因素是很大的,故而清代宮廷繪畫的水平也是無法與宋代畫院作品相比的。宋代院畫能夠起到左右畫壇的主流作用,而清代宮廷繪畫只能是整個畫壇的一分子或一個流派而已。

清代宮廷繪畫獎懲與賞罰

本文仍以清代宮廷內務府的檔案資料,再來看一看清代宮廷是如何運用獎懲賞罰的制度,使用和控制供奉畫家的。同樣,關於這些問題,也未見於以往畫史中有何論述,它們僅得之於檔案內零星和分散的材料。
任何部門和機構,為保證運作的順利,都需要有一套完整、嚴密的制度。在用人方面,獎懲賞罰分明,就是十分必要的做法。清代的宮廷畫家是隸屬於內務府造辦處管轄的,皇帝通過太監傳達他的命令,由內務府總管大臣等實施。造辦處內的畫家作畫技藝好,為人勤勉,出勤率高,都會得到獎賞;如果相反,則要受到懲罰。筆者在查閲清宮檔案時,發現一部分關於這方面的記載,現摘錄如後,並略加説明,以補充畫史敍述之所闕。
從檔案記載來看,對宮廷畫家的獎賞有下列三種形式,即錢財、實物和假期。
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宮廷畫家唐岱、郎世寧以及郎世寧的學生王幼學因為畫畫出色,皇帝傳旨賞給唐岱和郎世寧每人人蔘二斤、紗二匹,王幼學得到官用緞二匹。同年郎世寧等畫家又得到皇帝賞給的御用緞、貂皮等珍貴物品。康熙時入宮的老畫師冷枚,在乾隆七年(公元一七四二年)獲得賞銀五十兩,這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以獎勵他在宮廷內長期供職的辛勞。同年畫家郎世寧、王致誠、王幼學、張為邦、孫祜、丁觀鵬、沈源等分別得到一個元寶和一匹緞的獎賞。以上是宮廷畫家得到皇帝錢財和實物的賞賜。
嵩獻英芝圖 嵩獻英芝圖
獎勵的另一種形式則是給予宮廷畫家某種特許的假期。金廷標是一位得到乾隆皇帝欣賞的畫家,乾隆二十八年(公元一七六三年)金廷標的父親金泓(或作金鴻)病逝,皇帝特別恩准金廷標回到南方家鄉奔喪,而且在此期間照舊發給俸祿。宮廷畫家周鯤系南方人,初到北方,水土不服,久病不愈,便請求皇帝允許他回到老家養病,並表示病好了之後仍然再進宮效力。因為乾隆皇帝頗為嘉許周鯤的畫藝,同意了他的請求。三年後,周鯤病癒,還是回到了宮廷中繼續供職。這類假期,也是皇帝給予宮廷畫家的一種獎勵方式。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七七年)供職宮廷的歐洲畫家艾啓蒙七十歲生日的時候,於圓明園得到乾隆皇帝召見,並賜朝服及御題"海國耆齡"匾,在北京的其他歐洲傳教士亦參加了慶祝典禮,還下命令,使艾啓蒙獲得了乘坐八抬肩輿、樂隊官員隨行在京師中巡遊的榮耀,這也應當是對宮廷畫家的很高獎勵。
特別受到皇帝喜愛的畫家,不但在生前會獲得皇帝給予的賞賜,而且在死後,也能有一定的榮譽。比如意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一七六六年)去世後,根據乾隆皇帝的諭旨,特追加侍郎銜,並賞銀三百兩為其料理喪事。畫家死後封賜的事例並不多。其實這也是皇帝給予獎勵的一種方式。
以上種種獎勵的方式,都是為了鼓勵宮廷畫家能夠更好提高技藝,勤勉作畫,為皇帝服務。但是在宮中僅有獎勵還是不夠的,與獎勵相對應,必須還要有嚴厲的懲罰措施來配合。一般來説,宮廷畫家作畫不認真、出現差錯、工作態度怠慢,都將會受到懲處。
雍正六年(公元一七二八年)十一月內務府檔案中有如下一條記載:"六品官阿蘭泰來説,為慈寧宮畫畫人散懶滑惰事啓怡親王。奉王諭:着沈 照唐英例每日稽查,伊等如有不來者,即行啓我知道。遵此。"怡親王允祥是雍正皇帝的弟弟,為總管內務府工作,負責宮廷畫家的管理。根據怡親王的指示,沈 在慈寧宮畫家中嚴加稽查,並於第二年的四月,將畫畫人王均革退。革退也即除名,是清代宮廷中比較嚴厲的一種懲罰。
乾隆十一年(公元一七四六年),宮廷畫家金昆奉命畫《大閲圖》,繪製過程中,由於疏忽,竟然將八旗的位置畫錯。事出之後,畫家金昆還企圖加以掩飾。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十分惱怒,責令怡親王允祥和內大臣海望將金昆治罪,停發其所食錢糧銀,並要革除其職務。同時對監督宮廷畫家作畫的催總花善,以督察不力也做出了停發俸祿的決定。金昆急忙將畫錯的地方改過,並經其他人説情,另外金昆畢竟是一位在宮中時間較長的畫家,畫藝也比較出色,乾隆皇帝這才准許金昆繼續留在宮中作畫。但是當月只得到一半的俸祿,督察失職的催總花善也只得到一半的俸祿。
根據以上所引檔案資料,清代宮廷畫家受到的懲罰,僅革除職務和停發或減少俸銀這兩項,尚未見到因為畫錯畫而丟掉性命的例子,與前代有的宮廷畫家相比,處境還算是不壞的呢。比如像明朝有些宮廷畫家因作畫"不稱旨",而被皇帝處死。明初宮廷畫家趙原"以應對不稱旨坐死"(朱謀 《畫史會要》);盛着以畫中"水母乘龍背,不稱旨,棄市"(徐沁《明畫錄》)。清朝若干皇帝曾經多次大興"文字獄",株連甚眾,倒還沒有聽到清朝有過什麼"圖畫獄"。

清代宮廷繪畫畫家郎世寧

郊原牧馬圖卷 郊原牧馬圖卷
在中國美術史的清代部分,經常會提到一位名叫郎世寧的畫家,光從這三個漢字來看,誰也不會想到他竟然不是中國人。而這個郎世寧卻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歐洲人,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供職於清朝宮廷。他的生平和藝術,不但引起了中外美術史家們的關注,而且也引起了小説家們的興趣,前幾年有一位中國作家撰寫了一本叫做《宮廷洋畫師》的小説,最近又有一位華裔外籍作家寫了一本名為《郎世寧傳》的小説,都是以郎世寧的生平為題材創作的。中國美術史上畫家成百上千,而能成為小説主人公的卻寥寥無幾,猶如鳳毛麟角,這不能不説與郎世寧的特殊經歷有關。但是這位畫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既不被中國繪畫史收錄,也不為歐洲的藝術史所重視,幾乎遊離於藝術史之外。近年對於清朝宮廷繪畫作品的發掘和利用清內務府造辦處擋案資料所做的研究,使郎世寧在藝術史上得到了新的定位。
郎世寧於公元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7月19日出生在意大利的米蘭,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裏奧內(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時期受到過系統良好的繪畫訓練,後來加入了歐洲基督教下屬的宗教組織耶穌會,並於公元1714(清·康熙五十三年)年以傳教士的身份離開歐洲來到東方,經過一年的海上顛簸,於次年低達澳門(此時已為葡萄牙佔據),起郎世寧作為漢名,繼而北上京師,隨即於康熙末期進入宮廷供職,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宮廷藝術家的生涯。公元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七十八歲。乾隆皇帝特地下達諭旨,追賜郎世寧侍郎銜,並賞銀三百兩為其料理後事。郎世寧的遺體被安葬在北京阜成門外的外國傳教士墓地內。郎世寧在清宮廷內為皇帝畫了很多作品,據專門收錄清宮藏畫的《石渠寶笈》(初編、二編、三編)一書記載,共有五十六件之多,其中尚不包括畫上未署名的作品。前兩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郎世寧畫集》蒐羅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館收藏的郎氏作品八十餘幅,這並不是他的全部作品。郎世寧的作品題材廣泛,既有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歷史畫,還有眾多的皇帝和后妃的肖像畫,以及走獸、花鳥畫作品。根據清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的記載,郎世寧在宮中曾經向中國的宮廷畫家傳授歐洲的繪畫技法,其中包括油畫技法,把這一歐洲的藝術門類介紹到中國。郎世寧的中國學生知道姓名的就有十餘人之多。
郎世寧所作的人物肖像畫,在造型上都相當嚴謹,注重解剖結構和的立體感的表達,但是在光線的運用上則與歐洲畫法有所區別。歐洲畫家喜歡錶現人物臉部在特定的光線照射下分明的凹凸感,而傳統的中國“寫真”技藝,則要求被畫者是不受光線變化常態下的相貌。從以上的清宮的肖像上可以看到,歐洲畫家來到中國後,為適應中國觀者的欣賞習慣,而在畫風上作的微妙調整。 他在雍正年間,還將歐洲的焦點透視畫法傳播到中國,協助中國學者年希堯完成了敍述這一畫法的著作《視學》,成為中國首部介紹這方面知識的圖書;乾隆年間郎世寧參與了圓明園內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海宴堂前銅鑄的十二生肖頭像,也應有他的功勞,為此郎世寧一度擔任了奉宸苑卿(正三品)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