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淺池理論

鎖定
近幾年來城市給水事業蓬勃發展,由淺池理論原理髮展形成的斜管沉澱池也獲得較為廣泛的應用。我國在1965年開始進行澄清池分離區加斜板的實驗,1968年又在福州水廠做了斜管除沙的試驗,1972年第一座生產性的上向流斜管沉澱池正式投入使用。隨着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生產實踐的不斷總結積累,斜管沉澱技術正在不斷髮展。
中文名
淺池理論
提出者
哈真
原理
設斜管沉澱池池長為L,池中水平流速為V,顆粒沉速為u0,在理想狀態下,L/H=V/ u0。可見L與V值不變時,池身越淺,可被去除的懸浮物顆粒越小。若用水平隔板,將H分成3層,每層層深為H/3,在u0與v不變的條件下,只需L/3,就可以將u0的顆粒去除。也即總容積可減少到原來的1/3。如果池長不變,由於池深為H/3,則水平流速可增加至3v,仍能將沉速為u0的顆粒除去,也即處理能力提高3倍。同時將沉澱池分成n層就可以把處理能力提高n倍。這就是20世紀初,哈真(Hazen)提出的淺池理論。 [1] 
參考資料
  • 1.    郭宇傑,修光利,李國亭主編. 工業廢水處理工程[M].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6.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