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淺刻

鎖定
淺刻藝術
淺刻藝術的表現手法看起來很簡單,就是在其有形的硬質材料上用刀劃線作圖或書法。但是淺刻這種藝術形式在人類文明未完全開花之時就已存在於人類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中了。那時還未發明任何形式的筆,人類是為了生活所需或是記錄生產所得,用尖狀石塊或是樹棍作筆在石壁、泥壁上劃線記數,不就是線刻了。防染這時的線刻不能説有什麼藝術,最多也只能説是有了線刻的雛形。所以,可以説線刻是人類除了口頭文化藝術外,是人類一切有形文化藝術的鼻祖。
中文名
淺刻藝術
代表人物
吳之、周芷巖等

淺刻發展過程

説到淺刻,不得不談談竹刻,竹刻可以説是中國雕刻文化的縮影,清代中葉是竹刻藝術的鼎盛期,浮雕與圓雕之法已至顛峯。此時出了一位別開生面的竹刻大家,叫周顥(號芷巖)(圖9、46)。金元鈺在《竹人錄》中論曰:自朱氏祖孫起,嘉定竹刻藝人都是“畫道以南宋為正法,刻竹則多崇尚北宗”而周芷巖一改前法,所刻山水“合南北宗為一體。無意不搜,無奇不有……是將南宗畫法入竹刻之第一人”。他創造了以陰刻為主的“平刻淺浮雕”之法。雖然,仍帶有陽刻的痕跡,但也稱的起開創清中期竹刻新法之第一人了。特別是他所刻的竹石圖,神韻所至,以刀代筆,將文人畫再現於竹器上。故有讚譽者稱其“用刀如用筆”,“畫法施之刻竹”等等。竹雕風格從芷巖開始為之一變。他改變了嘉定派朱鶴所創的以“南宋畫法”(按南北宗理論南宋畫為“北宗”)入竹刻的思想,而是將南宗畫法融匯於竹刻,使竹刻成為一種特殊的書畫形式,同樣講究畫面的意境,講究詩、書、畫、刻在竹子上的和諧統一,文人氣更加濃厚了。
這時期還有一位師承濮澄,以淺刻為主,刀法簡練,被清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稱為濮澄之後金陵派“第一人”的浙江新昌人氏潘西鳳,號老桐,也嶄露頭角。顯然,他所形成的竹刻風格是受到了同時期具有創新意識的揚州畫派的影響,其淺刻手法有高古絕俗之氣。這樣兩位竹刻大家為淺刻藝術在竹刻工藝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為淺刻的繁榮奠定了基礎。緊接着有一位承上啓下者為浙江黃岩人氏,姓方名絜字矩平他取法芷巖,借鑑老桐、鄧渭之技形成和創造了獨特的人物肖像之法,一時被稱為絕技。
至清後期,學竹刻者愈眾,而且不再限於嘉定、金陵兩地,並且大都以此為生計——職業化。竹刻名家載入史冊的也多於以往。此時“嘉定派”的淺浮雕形式已趨少見,高浮雕、圓雕、透雕,陷地深刻問津者更稀,即使有些作品問世,大多也只是翻摹古人之形殼,更無創作可言(至今亦然)。刻竹開始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書畫竹刻時期。雕刻致力於用刀痕鑿跡來再現書畫之效果,於竹上表現筆情墨趣的形式,更被大多數竹人視為竹刻之最高追求

淺刻淺刻與畫稿

竹雕淺刻,主要是用刀來直接表現書畫藝術的一種雕刻語言。那麼,作為淺刻家自身應該具有中國書畫藝術方面的修養,這是成為淺刻藝術家所必備的最基本的條件和素質。為了作品有更完美的藝術效果,請專業書畫家來落稿下墨是必要的和不可或缺的。因為墨稿的藝術水準會直接影響到雕刻作品的藝術效果。這是由歷代傳世的竹雕淺刻作品所證實的。竹刻家自己能畫兩筆,這當然很好。但不應成為主流。每個人都有侷限性,即使自己創作,大多也只是摹仿和翻刻畫稿而已,畫稿的藝術品質整體上與專業畫家的作品效果是不可相提並論的。當然,刻出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事實上我們不可能使每個竹人都具備了專業書畫家的能力再學竹刻。因此,必須要求竹人在學刻竹期間,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才能進行完美的再創作。反之,如對書畫一竅不通者,即使請大家為其落墨,雕刻出來的作品最後只能是有形而無神,甚至是徒勞——這是淺刻藝術的命脈。
歷代畫家出生的竹刻家也經常刻制專業畫家在竹器上留下墨跡的作品。這種揚長避短、珠聯璧合的合作在藝壇上稱之為雅事。在明清時還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景:有的名刻家非名畫不刻,有的名畫家非名刻家不畫。當然,也不是任何書畫家的畫稿都可以用,一個竹刻家要提高甄別和修繕畫跡的能力。那麼他的竹刻藝術將更能展現出自我的個性,同時也提升了畫稿的藝術魅力。這是每個淺刻家所要思考的。也是竹刻淺雕的理念。

淺刻竹人與書畫家

從明代竹刻形成一門獨立的藝術以來,竹刻家與書畫家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明“嘉定派“創始人朱氏三代都是能寫、精繪、擅印的文人學士。吳之(字魯珍)為三松後嘉定第一名手,精繪事,擅行草。清中期,周芷巖更是了得,蔣寶齡稱其“幼曾問業於王石谷,得其指授,仿黃鶴山樵最工。少以刻竹名,後專精繪事,遂不苟作。”王世襄故謂:刻竹家自朱氏祖孫以來皆能畫,及竹人兼畫師,則芷巖實畫師兼竹人也。其後有吳歷、錢大昕、程庭鷺等著名畫家學者文人,也都是竹刻名手,在1994年蘇富比拍賣行中,著名畫家奚岡在乾隆五十二年所刻的扇骨一把,以4.6萬元台幣拍出。《中國美術辭典》的篆刻家名錄中點明善竹者有:潘西鳳、喬林、文鼎、陳鴻壽、楊澥、曹世模、孫三錫、趙之謙、王雲、胡匊鄰等。
還有竹刻家用名畫本與名畫家合作,如朱三松的《仕女窺簡筆筒》就是取陳老蓮《西廂記圖》為粉本,周芷巖用南宗山水入竹刻第一人,潘西鳳與鄭板橋關係甚篤,鄭稱其為濮澄之後“金陵派”的第一人,兩人經常畫刻合作,配合默契,清末方潔注重肖像寫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擅長將清初精湛的版畫畫稿體現在其作品之中。清末至民國為竹人畫稿的畫家更是數不勝數,任熊、趙之謙(亦能刻竹)、吳昌碩(子吳藏龕善刻竹)、王一亭、金城、蒲華、徐操、白蕉、馬公愚、吳湖帆(圖37)、吳待秋、吳子深、齊白石、張大千、蔡銑、朱屺瞻、吳作人、汪亞塵、陳少梅、葉淺予、唐雲、江寒汀、程十發、張石園、陳佩秋、吳似蘭、張辛稼、費新我、沈子丞、吳養木等等。其中與竹刻家合作最多幫助最大的要數“海派畫家”江寒汀和唐雲。受其“海派畫風”影響的竹刻名家有金西厓、徐素白、張契之、盛丙雲、沈覺初、李卓雲等。可以説不斷髮展的書畫藝術是淺刻藝術的生命之源。竹刻家們把繪畫溶進了他們的雕刻中,又將畫筆所不達的地方用刻刀再現出來。加強繪畫的視覺效果,既提高了竹刻藝術、又豐富了書畫形式,畫家在竹刻藝術中吸取了滋養也陶冶了情操。為提煉自己的藝術,提供了一份思考。因此竹刻藝術的輝煌,並不單是竹刻家個人的輝煌,它也是歷代書畫藝術家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