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混合聲

鎖定
是指人的歌唱器官在特殊狀態下歌唱發出的聲音,俗稱“假嗓”。發假聲時聲帶作縱向橢圓形開啓,邊緣發聲。這樣雖然可以發出較高的聲音,但音色單調、不自然,泛音少而沒有個性,表現力較差。
中文名
混合聲
別    名
假嗓
特    點
音色不自然
性    質
唱法

混合聲發聲方法

歌唱的真聲,是指人的歌唱器官在自然狀態下歌唱時所發出的聲音,俗稱“本嗓”。發真聲時聲帶閉合,整體橫向發聲,用的氣息量較小,發出的音色響亮、雄壯、音量較大、泛音較多,音色自然而且個性鮮明,中低音區發聲方便,表現力較強。發聲音域一般在10度左右。這種發聲方法的缺點是:高音困難,不適應音域較寬的歌曲演唱,歌唱適應能力較低。
真假聲混合發聲,是指真聲和假聲兩者相結合的發聲方法,簡稱混合發聲。混合發聲是經過長期實踐、不斷完善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科學發聲方法。它即是美聲唱法的基礎發聲方法,又是我國民族新唱法採用的主要發聲方法。通俗唱法為了提高音色的美感和音域對歌曲的適應能力,正逐步吸取混合發聲技巧。

混合聲發聲特點

1、由於聲帶發聲時處於真假聲結合的發聲狀態,克服了由中音到高音的“換聲”困難,使音域增寬,高低音過渡自然;
2、由於真假聲結合較多使用頭腔共鳴,加強了泛音成份,使音色冰涼、空靈,高、中、低三個聲區音色統一;
3、由於整個歌唱音域聲音貫通方便,使咬字器官得到較充分“解放”,容易做到吐字清楚,增強了歌唱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4、由於較少使用“本嗓”,減輕了喉肌和聲帶的負擔,對保護嗓音、延長唱齡有着積極作用。

混合聲發聲原理

1、發聲保持吸氣狀態,牙關鬆開,軟齶提起,聲帶呈縫隙狀縱向開啓(聲帶不要完全合);
2、氣息從聲門呼出時,聲帶邊緣縱向發聲;
3、當音調升高時,聲帶變短;當音調降低時,聲帶變長。

混合聲發聲要領

混聲發聲法是指喉頭的位置和咽腔打開的長短、寬窄和收縮的比例調節到恰當好處的意思,就是無論唱哪個聲部、無論節奏的變化快慢、音色始終統一沒有痕跡感,並且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結合的密切。
方法是:對着鏡子看着自己的喉頭,一邊小聲哼,一邊使喉頭向下移動。聲音往高進行時,喉頭要相應的向下慢慢移動。經過這種仔細而嚴格的練習後才能找到喉頭穩定的自我感覺。
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聲音要有高位置的要求。最能體現高位置的聲音是“假聲”。唱假聲的時候,喉嚨一般都是開的、鬆弛的,氣息也不僵,上下容易連成一條垂直的氣柱感覺,所以聲音比較柔和圓潤、通暢、統一,演唱時也相對省力。但聲音不夠響亮。如果根據假聲的特點,發揮假聲的優點,即可在保持假聲演唱時的基礎上把聲音放出來,以增加聲帶的張力,摻入真聲成分,就會形成圓潤的混合聲效果。同時音域也得到擴展。
也可以這樣理解和體會,就是把假聲放大,變成熱情有力的聲音,但一定要在不改變唱假聲的歌唱狀態下來放大聲音,使所有的字都統一在假聲的位置轉換,字的轉換動作要小,而且每個字都是在相同感覺下轉換的。同時也要與氣息配合好,保持氣息深度,否則聲音就會發虛,反而放不出聲音。
開始使用假聲位置時,可能有些不習慣,也可能一下子難以把聲音放大,這個過程是正常的。只要堅持練習就能掌握。
用假聲位置發聲的練習,一般宜自上而下,因為高音容易找到假聲的位置,從上至下,保持位置來帶聲音,一直唱到低音時仍然是假聲位置的感覺,加上氣息的配合,便能得到混合效果。

混合聲訓練方法

混合發聲法難度較大,要耐心琢磨、耐心體驗、堅持長期練習才能掌握。一旦正確掌握就會終身受益,既可以唱中國民歌,又可以發展美聲唱法,還可以兼通俗唱法,使歌唱適應面更寬、更廣。
1、哼鳴訓練
哼鳴訓練有大哼鳴和小哼鳴兩種方法。大哼鳴在聲帶、口咽腔內部開啓、共鳴強度上比小哼鳴動作要大些,適合美聲唱法發聲訓練。小哼鳴比大哼鳴動作要小,適合民族新唱法作混聲訓練。關於哼鳴訓練方法,在前面“發聲共鳴”中已作了介紹,請按照混合發聲方法要領結合前面講的哼鳴訓練方法練習。混合發聲哼鳴訓練要音量小而輕柔緩慢,從較高的音往下哼唱,注意始終保持吸氣狀態和聲門開啓的適度感覺。哼鳴訓練要貫穿學習歌唱的始終,堅持長期練習。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並養成高位置發聲和“面罩”共鳴的習慣。
2、子母音結合訓練
用混合發聲方法要領,參照前面的“發聲共鳴”中相關訓練方法練習。
3、母音訓練
母音基礎練習一般採用“i”和“0”,因為“i(衣)”為窄母音,發聲位置靠,“0(歐)”為寬母音,發聲位置靠後
高位置容易獲得冰涼、空靈的聲音;低位置容易獲得火熱、熱烈的聲音。高音的聲音容易出現冰涼,低音的聲音容易出現火熱。結合練習,可以體驗出冰涼和火熱聲音的發聲交匯點,應用這個交匯點發出的聲音既冰涼又火熱,音色魅力較強。